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四川蝙蝠核型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含中国特有种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在内的、四川地区6种蝙蝠的核型.菊头蝠科2种,即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核型为2n=62,FN=60;云南菊头蝠(R.yunanensis),核型较为特殊,2n=46,FN=58.蹄蝠科1种,即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核型为2n=32,FN=60;蝙蝠科鼠耳蝠属3种,即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核型为2n=44,FN=50;大足鼠耳蝠为2n=44,FN=52;西南鼠耳蝠(M.altarium)为2n=44,FN=50.其中云南菊头蝠的核型为中国第1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使用肺、心脏等进行组织培养,用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 briatus)进行核型、G-带和C-带型分析:毛腿鼠耳蝠2n=44,有3对大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一对小型中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总臂数(N.F)为52;常规核型和G-带核型与已发表的该属中华鼠耳蝠(M.chinensis)、西南鼠耳蝠(M.altarium)等物种一致,说明了该属动物核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C-带核型有丰富的端位C-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鼠耳蝠属两种蝙蝠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贵州不同地貌下的两种鼠耳蝠(中华鼠耳蝠和水鼠耳蝠)的染色体核型,它们的染色体数均为2n=44,NF=50,常染色体都由4对M型的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和17对T型的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性染色体为XY决定,且X为M型近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T型端着丝粒染色体。研究证明鼠耳蝠动物的核型在该属内具有极端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4.
蝙蝠科六种蝙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体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测定了6种蝙蝠科蝙蝠:长尾鼠耳蝠(Myotis frater)、南蝠(Ia io)、大鼠耳蝠(Myotis myotis luctuosus)、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毛腿鼠耳(Myotis fimbriatu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以主频率f主表示)及体型参数(体重、前臂长、头体长)。用SPSS 10.0统计软件中的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体型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结论:蝙蝠科蝙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体型大小成明显的负相关,同时给出回归方程,明确地表示出声波频率与体型之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回声定位声波的因素,并对频率与体型相关关系产生的机理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依据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判别同域栖息的蝙蝠种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超声波监听仪(D 980)在同一研究区域内记录到5种蝙蝠63个个体自然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的叫声138次.依据声谱图可分为(FM/)CF/FM型(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和FM型(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伊氏鼠耳蝠Myotis ikonnikovi、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和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马铁菊头蝠的声波能够比较容易地从5个种类中辨别出来.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其他4种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6个参数进行了判别,结果显示,蝙蝠种类判别正确率为84.1%.表明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在蝙蝠种类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检验研究区域内依据体型鉴定蝙蝠种类的准确度,也可为预测蝙蝠对生境的利用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鼠耳蝠属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作者分析的安徽5种鼠耳蝠核型和文献报道的45种鼠耳蝠核型,对该属染色体组型及进化机制进行了讨论。该属染色体基本上相同,有四个共同特征,仅出现一些微小变化,我国绒鼠耳蝠是该属染色体数最多的一个种,2n=48,NF=54。通常认为,在同一个分类阶元中,染色体数目多,具有较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为较原始类型,反之则为较进化类型。因此,绒鼠耳蝠可能是现存鼠耳蝠属动物最原始的种,该属的演化将主要遵循罗伯逊易位和衔接易位。在进化中是否伴随小染色体丢失,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研究了它们空间生态位分化问题.结果发现: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是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适合在开阔的树冠或空地上方快速飞行;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和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体型中等,中菊头蝠和皮氏菊头蝠适合在树冠下捕食,大耳菊头蝠适合在较复杂的树林中、枝叶间捕食;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是我国特有种,也是5种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小的种类,适合在复杂树冠间、枝叶间和灌丛中捕食较小的昆虫.所以,同域共栖5种蝙蝠的空间生态位显著分化.  相似文献   

8.
对翼手目大蹄蝠、中蹄蝠、中菊头蝠、普氏蹄蝠、普通伏翼和皱唇犬吻蝠腹部毛发进行显微结构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1)6种蝙蝠腹部毛发的长度和宽度有不同,大蹄蝠和普通伏翼存在显著性差异;(2)6种蝙蝠腹部毛发鳞片形态和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其鳞片大小也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有利于分辨和识别该6种蝙蝠.  相似文献   

9.
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同一山洞中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和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出洞时间和归洞时间进行了研究,发现大耳菊头蝠的出洞时间比大蹄蝠早,而归洞时间比大蹄蝠晚,大蹄蝠的夜间活动时间比大耳菊头蝠少,2种蝙蝠活动时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主要猎物不同导致的.妊娠期的大耳菊头蝠出洞时间比哺乳期和后哺乳期晚,后哺乳期出洞时间最早;妊娠期归洞时间比哺乳期和后哺乳期早,哺乳期和后哺乳期没有显著性差异.大蹄蝠出洞时间和归洞时间在3个阶段都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河南省不同洞穴蝙蝠的调查,发现有1属3种绦虫寄生于2种蝙蝠消化道内.商城县和桐柏县普通长翼蝠消化道内寄生的是台湾蝙蝠绦虫,济源市和桐柏县马铁菊头蝠消化道内寄生的分别是蝙垦丁蝠绦虫和东北蝙蝠绦虫.该3种蝙蝠绦虫是河南省的首次报道,其中东北蝙蝠绦虫为我国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1.
采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对采自河南的3种隆肛蛙进行核型研究,均为2n=26,NF=52.隆肛蛙(Feirana quadrana)栾川居群Nos.2,3,6为sm,10 p出现次缢痕;太行隆肛蛙(F.taihangnicus)Nos.2,3,4为sm,9p上出现次缢痕;叶氏隆肛蛙(F.yei)Nos.2,3,9为sm,次缢痕位于6 p.3种隆肛蛙核型差异显著.通过比较发现,隆肛蛙不同地理居群的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的位置有明显差别,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空气干燥法对采自河南省桐柏县西小河和三里岔村两产地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的染色体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三角涡虫西小河种群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16条为主,少数为24条和25条,分别占86.67%、6.07%和7.26%,染色体基数为8,为2倍体、3倍体和3倍性非整倍体的混合体,核...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对河蚬(Corbicula flumines)体细胞染色体数的统计及其大小测量,并与蚬属的另外两种进行了核型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河南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翼手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对河南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内的翼手类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标本采集、鉴定分类,结合历史资料.初步查明该地区现有翼手类8种,隶属2科5属,其中6种为河南省新纪录.另外,还对栖息环境和冬眠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大叶马蹄香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大叶马蹄香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2n=24,核型公式为2n=2x=24=18m+6sm,没有倒带随体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利用空气干燥法对采自河南境内太行山脉十字岭、张沟、八里沟3产地淡水三角涡虫(Dugesiasp)的染色体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字岭淡水三角涡虫(Dugesia sp)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24条为主(2n=3x=24=24m),占84.56%,少数为16条(2n=2x=16=16m),占8.98%,染色体基数为8,为二倍体和三倍体的混合倍体;张沟淡水三角涡虫(Dugesiasp)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25条为主(2n=3x+1=24+1SB=21m+3sm+1SB),占80.84%,含有一条小B染色体,少数为24条(2n=3x=24=21m+3sm),占15.99%,极少数为32条,占3.17%,染色体基数为8,为三倍体、四倍体和三倍性非整倍体的混合倍体;八里沟淡水三角涡虫(Dugesiasp)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24条(2n=3x=24=24m)和32条(2n=4x=32=32m)为主,分别占38.21%和39.77%,染色体基数为8,为三倍体和四倍体的混合倍体,该产地部分三倍体个体体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个别染色体末端有随体,其核型呈现多型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直接制作肾细胞染色体标本,对洞庭湖水系3种鮈亚科鱼:棒花鱼、花骨、麦穗鱼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鮈亚科鱼中期染色体二倍体数均为2N=50,但核型存在差异,棒花鱼的核型为2N=28NM+20 NSM+2 NST,染色体臂数NF=98;花骨的核型为2N=16NM+14NSM+16 NST+4 NT,染色体臂数NF=80;麦穗鱼的核型公式为2N=18 NM+22 NSM+10 NST,染色体臂数NF=90。同时,本文将洞庭湖水系与其它水域3种鮈亚科鱼的核型进行比较,探讨了鮈亚科鱼类的系统演化及亲缘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