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低蛋白和高蛋白饲料对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方法观察并比较低蛋白和高蛋白饲料对大鼠骨骼的影响。将 3月龄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 18只随机分成 3组 :对照组control(Pr2 0 % )、低蛋白组LPD(Pr8% )、高蛋白组HPD(Pr2 3% )。饲喂按AOAC方法合成的提纯饲料 90d后 ,取左侧胫骨近心端不脱钙骨包埋后 ,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测得结果为 :与对照组相比 ,LPD骨小梁面积百分率 (%Tb .Ar)减少 5 7% (P <0 .0 1) ,骨量明显减少 ,骨小梁间距 (Tb .Sp)增大185 % (P <0 .0 5 ) ,反映骨形成的指标骨形成率 (BFR TV)明显降低 (P <0 .0 5 ) ,荧光周长百分数 (%L .Pm)、矿化沉积率 (MAR)有降低的趋势 ;HPD亦使大鼠 %Tb .Ar减少 40 % (P <0 .0 5 ) ,呈骨低转化的趋势 ;LPD与HPD相比 ,各项指标都有所增强。由上可知高蛋白和低蛋白饲料都使大鼠骨量明显减少 ,骨结构变差 ,骨强度下降。其中低蛋白饲料对骨形成抑制大于高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骨碎补对去卵巢大鼠骨微结构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将36只大鼠分为实验组(OVXDF)、模型组(OVX)和假手术组(SHAM)。OVXDF及OVX组去卵巢造模,术后8周,测量3组大鼠骨密度后,OVXDF组给予骨碎补水煎液灌胃,OVX及SHAM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灌胃12周。然后利用Micro-CT测量骨密度BMD(g/cm3)、骨矿含量BMC(g)、骨小梁骨量BV/TV(%)、骨小梁厚度Tb.Th(μm)、骨小梁数量Tb.N(mm-1)、骨小梁分离度Tb.sp(mm)、结构模型指数SMI,显微镜下观察骨组织显微形态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TRAP、MMP-9、CTX-1含量。结果显示大鼠去卵巢后,不仅表现为骨量的降低,同时出现骨微细结构的变化,骨碎补灌胃后可以有效地对抗去卵巢大鼠的骨密度降低及骨微细结构的变化,其作用机制与其抑制骨髓脂肪细胞生成、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及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观察低氧条件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骨吸收相关生化指标变化,探讨其在低氧条件下骨质疏松症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选用纯种SD雌性大白鼠72只,随机分为A组(低氧去卵巢组)、B组(常氧去卵巢组)、C组(低氧对照组)和D组(常氧对照组)。术后分别在低氧模拟环境下和正常环境下饲养。并于术后4周、12周和24周测量大鼠的腰椎骨密度和相关生化指标,包括血浆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尿羟脯氨酸、尿脱氧吡啶酚。12周时,去卵巢大鼠骨密度下降较为显著(P0.05),且低氧去卵巢组骨密度明显低于常氧去卵巢组(P0.05),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P0.05)。24周,除常氧对照组骨密度无显著变化,其它三组骨密度均有显著降低,且低氧去卵巢组骨密度明显低于其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指标检测发现,12周时,所有组尿羟脯氨酸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24周时,低氧去卵巢组血尿羟脯氨酸浓度显著高于其它三组(P0.05)。12周时,去势大鼠的血浆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和尿脱氧吡啶酚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饲养于低氧环境后,这种差异更加显著(P0.01)。低氧环境可引起骨代谢异常,骨吸收增加,应用骨吸收生化指标检测有助于高空、高原低氧环境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黄芪多糖预防大鼠卵巢切除后骨质疏松的药效学.方法:取8月龄雌性SD大鼠4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1只.黄芪多糖组(APS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后,黄芪多糖灌胃12周,与单纯卵巢切除组(OVX组)、假手术组(SHAM组)及尼尔雌醇灌胃组(E3组)比较.采用血尿生化检测、骨干/湿重、骨生物力学、骨密度测量和骨形态计量学等方法对黄芪多糖的药效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SHAM组比较,OVX组骨干重、骨灰重、骨钙含量和骨密度、抗弯力、骨小梁体积密度及宽度均明显降低,而成骨细胞指数和破骨细胞指数、尿羟脯氨酸则明显增高.黄芪多糖及E3能使上述指标显著改善,接近正常水平.结论:黄芪多糖具有明显抗去势雌鼠骨质疏松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骨密度探讨针刺防治不同程度骨量丢失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10-12月龄清洁级雌性sD大鼠分组:假手术大鼠为对照组;去势大鼠按骨量丢失程度分层,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电针加药物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不摘除卵巢,其余4组均摘除双侧卵巢。术后8周,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股骨、第4及第5腰椎的骨密度。结果模型组骨密度值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骨密度值相当;电针加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骨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电针在改善去势sD大鼠骨密度方面具有与药物(阿仑磷酸钠)相同的功效,在服用阿仑磷酸钠的同时,辅以电针,电针能够明显促进药物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仙灵骨葆胶囊对生长期大鼠骨强度的影响。方法 将20只1月龄SPF级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仙灵骨葆组,每组10只。仙灵骨葆组每天灌服378 mg/kg仙灵骨葆胶囊,对照组每天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实验期间每两周测一次全身骨密度,待第6周仙灵骨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后安乐死取材。取脏器、股骨、胫骨和椎骨进行病理学分析、骨密度检测、生物力学检测、micro CT分析以及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体质量呈上升趋势,两组间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脏器无明显病理学改变;给药6周后仙灵骨葆组全身骨密度、股骨骨密度和椎骨骨密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仙灵骨葆组股骨最大载荷和屈服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椎骨最大载荷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仙灵骨葆组胫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小梁分离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仙灵骨葆组血清OCN含量上升、TRACP-5b含量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仙灵骨葆胶囊可能通过抑制骨吸收与促进骨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不同饲养周期和不同性别的 SPF 级 SD 大鼠与 Wistar 大鼠的部分生理及生化指标的生物学差异,建立不同品系及不同饲养周期大鼠血液生理及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方法 5 ~ 6 周龄 SPF 级 SD 大鼠与Wistar 大鼠各 300 只,雌雄各半,饲养于屏障环境中,随机分为饲养 4 周组、12 周组及 24 周组,并饲养相应的周数。用全自动血细胞和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液生理及生化指标检测。 结果 SD 大鼠在 12 周组雌鼠和 24 周组雌、雄鼠的白细胞计数( WBC)总数显著高于 4 周组大鼠( P<0. 01) ,12 周组雄鼠的 WBC 总数高于 4 周组大鼠(P<0. 05),4 周组和 12 周组的雌鼠 WBC总数低于雄鼠( P < 0. 05)。 不同饲养周期和性别的 Wistar 大鼠血液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 05)。 SD 大鼠 4 周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显著高于 12 周组及 24 周组(P<0. 01),且 4 周组雌鼠 ALP 低于雄鼠(P<0. 05),12 周组和 24 周组雌鼠 ALP 显著低于雄鼠(P<0. 01);12 周组和 24 周组 SD 大鼠的甘油三酯( TG)均高于 4 周组(P<0. 05)。 Wistar 雌性大鼠 12 周组和 24 周组雌、雄鼠的 ALP 均显著高于 4 周组( P< 0. 01),12 周组雄鼠ALP 高于 4 周组(P<0. 05)。 4 周组和 24 周组 Wistar 雌鼠 ALP 显著高于雄鼠( P<0. 01),12 周组雌鼠 ALP 高于雄鼠(P<0. 05)。 结论 不同饲养周期、不同性别及不同品系的 SPF 级大鼠,血液生理及生化指标具有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长期递增负荷运动中雌性大鼠骨超微结构的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00只3月龄经过17周递增负荷训练后,利用透射电镜(TEM)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和观察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对雌性大鼠股骨的超微结构的影响、测试分析骨形成和骨吸收生化标志物的变化。结果:(1)根据大鼠动情周期抑制率BUN、体重、BMD等指标的检测结果可判断出本实验动物模型建造成功。(2)透射电镜(TEM)实验结果表明,4、9周时的运动训练对大鼠骨超微结构无明显影响,13、15、17周大强度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超微结构影响显著,定性比较,超微结构损伤较同期对照组差异显著;(3)生化指标变化趋势表明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骨处于高转换状态,结合BMD结果判断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结论:实验中运动性动情周期抑制检查BUN、BMD变化结果证实,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大鼠动情周期显著紊乱,明显抑制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正常生理功能。9周前的运动组大鼠骨超微结构较同期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证实了适宜的运动强度对大鼠骨组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9周后大强度递增负荷的运动对大鼠股骨超微结构的负面作用显著;大鼠骨超微结构的异常具有位点特异性。17周大强度递增负荷的运动导致大鼠骨处于高转换状态,骨吸收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研究高脂饮食对生长期大鼠体质量和骨质量的影响。 方法 24 只 21 日龄 SD 大鼠随机分为普食组和高脂组,n = 12,雌雄各半。 两组大鼠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 6 周后,测量体质量以及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Micro-CT)扫描右侧股骨,比较两组大鼠体质量和骨质量的变化。 结果 喂养 6 周后,与普食组比较,高脂组大鼠的体质量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 P<0. 05) ,且雄性大鼠体质量的增长速度高于雌性;骨密度( BMD) 降低,但仅在雌性大鼠中具有统计学差异( P<0. 05) ;骨体积分数( BV / TV)及骨表面积骨体积比( BS / TV) 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骨小梁间隙( Tb. Sp)增加,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 05) ; 骨表面积体积比( BS / BV) 和骨小梁厚度( Tb. Th)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 P>0. 05) 。 结论 高脂饲料喂养的生长期肥胖大鼠,雄性更适合作为肥胖模型动物,而雌性肥胖大鼠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形成骨量整体性缺失。  相似文献   

10.
丹参水提取物对去卵巢大鼠血脂和肝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丹参的雌激素样作用,将32只6月龄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手术组(OVX)、阳性对照17β-雌二醇治疗组(E2,1mg.kg-1.d-1,灌胃)和丹参治疗组(SM,600 mg.kg-1.d-1,灌胃),治疗12周后,检测大鼠体重的增加情况、子宫指数、血脂水平、血清转氨酶活性及抗氧化情况,并进行肝脏的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丹参水提取物治疗12周能明显抑制去卵巢诱导的大鼠体重的增加,刺激萎缩的子宫生长,改善血脂水平,降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的活性,减轻肝脏的脂肪变性.丹参水提取物的这些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能降低氧化剂丙二醛(MDA)水平,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研究肾动脉外膜消融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RH) 血压的影响。方法 雄性 16 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 鼠 25 只,随机分为两组: 肾动脉外膜射频消融组( n = 13) 和假手术组( n = 12) 。采用自制射频消融仪对双侧行肾动 脉外膜行环状消融。结果 肾动脉外膜消融组术后 1 周大鼠血压为 120. 4 ± 14. 6 mm Hg,降低至正常血压水平,血 压下降幅度达 44. 6 mm Hg,与术前相比,P = 0. 00,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 3 周血压为 127. 9 ± 13. 0 mm Hg,血压下降 幅度达 37. 1 mm Hg,与术前 1 周相比,P = 0. 00,有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大鼠血压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但血压 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外膜消融组术后大鼠心率降低,与术前相比,术后 1 周降低 22. 7 次/min,P = 0. 141,无 统计学意义; 术后 2 周、3 周进一步降低,分别降低 41. 2 次/min 和 60 次/min,与术前相比,P = 0. 009、P = 0. 000,差 别有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大鼠心率也有降低趋势,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外膜消融组大鼠肾动脉直 径、肾动脉血流速度术后 3 周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别; 结论 肾动脉外膜消融能有效降低 SHR 血压和心率,对肾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大豆异黄酮对卵巢切除大鼠糖脂代谢和血清瘦素、抵抗素表达的影响,将12周SD大鼠分成3组,假手术(Sham)组、卵巢切除(OVX)组和大豆异黄酮(OVX+Gen)组,每组7只,卵巢切除术后10 d,OVX组和Sham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只,OVX+Gen组每天注射大豆异黄酮0.2 mg/只,连续注射30 d后处死取血,检测子宫病理改变、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水平、血清瘦素和抵抗素含量.结果发现卵巢切除后大鼠总胆固醇、HDL和LDL均增加(P<0.05),但胰岛素、血糖、甘油三酯、血清瘦素和抵抗素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卵巢切除后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促进子宫内膜上皮部分增生,但胰岛素、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和HDL、血清瘦素和抵抗素水平均无明显变化(与OVX组相比,P>0.05),结果提示大豆异黄酮对卵巢切除大鼠糖脂代谢参数和血清瘦素、抵抗素水平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李炜  赵连友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7):4086-4090
观察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大鼠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和C/EBP同源蛋白(CHOP)的表达,以及血管中层厚度的变化的影响。将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对照组)、手术模型组和替米沙坦组。对照组分离腹主动脉,但不行狭窄术;模型组行腹主动脉狭窄术(TAC);替米沙坦组行腹主动脉狭窄术并给予每天替米沙坦1.5 mg/kg。喂养6周用颈动脉插管法测定各组大鼠的动脉压(MAP);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血管中层的厚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GRP94和CHOP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手术模型组大鼠的MAP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和替米沙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手术模型组的GRP94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替米沙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手术模型组的CHOP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替米沙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手术模型组大鼠血管平滑肌中层厚度厚于对照组和替米沙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主动脉狭窄致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导致GRP94表达及CHOP表达的增加。替米沙坦可能通过减轻内质网应激,逆转高血压所致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作用,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探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细胞因子IL-4和IFN-γ表达及意义,为阐明Th1/Th2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肝纤维化形成及调节作用提供实验依据.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感染1周组(n=5)、感染2周组(n=5)、感染4周组(n=5)、感染8周组(n=5)、感染12周组(n=5)和感染16周组(n=5),每鼠腹腔注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15个.按感染时间处死各组大鼠,观测各项指标.HE染色和V G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IL-4,IFN-γ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变化.HE染色和V G染色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胶原纤维面积比值(S/T)和肝纤维化评级在逐渐增加,肝组织纤维化的程度逐渐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FN-γ的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在1~8周逐渐增加,到第8周末时达到最大,在12周到16周又逐渐减少;而IL-4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在1~16周逐渐增加,到第12周末IL-4表达开始增加迅速. 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可引起肝脏纤维化病变,IL-4和IFN-γ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表达增加,其纤维化病变程度与感染时间、IL-4和IFN-γ的表达增加有关.提示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的自发性免疫调节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为杰 《科技信息》2008,(15):43-44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DEX)致雄性大鼠骨质疏松后,其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变化。方法:选用4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1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以0.1mg/100g体重,肌肉注射,2次/周,连续8周。对照组肌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处死取材。通过检测大鼠胫骨上段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变化判断骨代谢的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弓状核β-EP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宽度和骨小梁数量明显减小(P〈0.05),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增大(P〈0.01);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β-E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弓状核β-E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性骨盾疏松的形成具有密切的美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多苷灌胃造模,分析大鼠精子异常形态,详细描述大鼠精子异常形态类型,为研究大鼠精子畸形提供参考.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雷公藤多苷剂量为30 mg/kg灌胃,给药4周及8周后,分别取大鼠附睾精子,用Diff-Quik染色法,在光镜下行精子形态分析.结果 (1...  相似文献   

17.
MSR资料中臭氧层演变及恢复趋势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种新的全球臭氧总量再分析(MSR)数据,分析了1978—2008年臭氧总量的时空演变趋势.结果发现:全球平均臭氧总量变化在1996年以前主要表现为显著的下降,其后下降趋势变缓,进入WMO所规定臭氧恢复第1阶段的变化模式.前期臭氧下降趋势为-1.037 4×10-4 cm/月,后期减小为-3.750 0×10-6cm/月;1996年以前全球臭氧总量为普遍减少,显著区域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和南半球中高纬度,1996年以后在60°S~30°N间和北美北部及其以东海域出现有大面积的臭氧总量增加的区域,臭氧增加和减少的量均较少;不同地区臭氧总量的变化均不相同,青藏高原为持续减少转为略有增加,赤道西太平洋由基本不变转为增加,南极从急剧减少转为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了解6周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脾脏和胸腺免疫功能的影响,设计运动模型,SPF级SD雄性大鼠72只(8周龄)随机被分为12组:0周适应性训练组、2周训练组、4周训练组和6周训练组。每组3个取样点,安静状态、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h.大鼠进行匀速跑台运动,坡度为0,每天1次,每次持续30min,6d/w,休息1d,共持续6w。第1周为适应性运动训练(速度为10m/min),第2周负荷设定为20m/min,以后每周递增负荷5m/min,至第6周达到最大运动负荷40m/min。于0、2、4和6周末取胸腺、脾脏多聚甲醛中保存,HE染色。结果显示,胸腺皮质厚度与0周相比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胸腺和脾脏内部的形态结构与0周相比明显紊乱,层次不清。这表明递增负荷这种运动刺激影响了胸腺和脾脏的免疫功能,且随负荷的增加和训练时间的延长,大鼠胸腺和脾脏的形态结构受的影响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