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钱学森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钱学森自己其实是有答案的。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办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来?20世纪30年代,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这种模式说到底就是创新。  相似文献   

2.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生前曾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他对前来看望自己的温家宝总理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3.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晚年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个问题,钱老自己其实是有答案的.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之问和钱老自己的回答,振聋发聩,实际上指出了中国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教育界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进而提出若干化解之策和可操作的计划.  相似文献   

4.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德育课,完全可以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渠道。当代中国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培育创新型人才,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不同层面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5.
程士杰 《科技资讯》2010,(32):193-193
"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临终前最后一个问题,"杰出的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一个重要阶段,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一个重要学科。有创新精神的人是杰出人才的重要标志,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任务。  相似文献   

6.
肖繁 《科技咨询导报》2007,(14):225-22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2012与2013年,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智慧思维学术研讨会"以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坚持智慧学校创建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而召开,教育界人士屡度聚首,试图为破解"钱学森之问"作出新尝试。"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1]2005年,钱学森在病榻上对总理的坦  相似文献   

8.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也是目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该文阐述了现阶段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结合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教育的实践经验,对以“创新实验班”为载体的电子信息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着重阐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实验班”的组建办法,“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六大具体措施以及“创新实验班”日常管理等相关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蕴藏着“创新因子”的设计艺术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该文从工作实践出发来研究如何创新设计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学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离不开坚持,创新离不开积累,创新更离不开教育.而学校体育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创新型社会建立过程中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学校体育仍然延续着传统的传习式教育模式,这是我们体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学校体育应更好地为建立创新型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构建校内“学研产结合”群体,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研究与实践的历程  近年来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要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能依托传统的“象牙塔”式的教育获得成功的。它要求 :(1 )面向市场需求 ,明确学校建设方向 ,突出改革的重点 ,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校产的优势形成合力 ,强化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总体功能 ;(2 )要有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应当既能传播已有的文化知识 ,又能创造新的知识 ,还应有知识物化的本领 ;(3)要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作为依托 ,这…  相似文献   

12.
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有人说,这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2006年,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3年后,"钱学森之问"在社会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社会广泛讨论了这个问题。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科技创新不但成为全社会价值共识,更上升为国家意志。如今,社会各界仍就继续对"钱学森之问"发表各种见解,这些观点中总离不开"教育"二字。不少人认为,基础教育看分数不看能力,高考指挥棒把教育带向"应试",高校重论文不重教学,产学研结合缺少融合平台。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大学文化已由传统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特点的继承文化范式逐步转向更加开放、民主、创新的文化范式。所以,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出发,系统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郭红球 《科技资讯》2007,(13):190-191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在造就创新型人才,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战略性基础地位的作用。实施创新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对高等院校提出的战略要求;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明智抉择。  相似文献   

15.
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靠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独立学院创新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给出了独立学院实施创新教育的整体构想。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本质是创造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要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掘出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必须释放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过去教育的最大缺陷是使学生带着满脑子的问号走进学校,带着满脑子的句号离开学校。使学生丧失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英语教学中在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提高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乃各级各类学校及教师的光荣职责,“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是代当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培养极富创造力的“富创型学生”,防止‘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书生型学生”是顺应现  相似文献   

19.
李威 《安徽科技》2011,(12):28-30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型科技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能够对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创造性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创新型人才更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才创造性劳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保证。制度环境最能改变人才创造性发挥的状态,但失落精神的制度只有制度的“躯壳”,无制度之精髓,作用是苍白无力;人文精神是制度之精髓,制度人文化是人为程序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人性”与“人力”的统一,深化了管理。由“强制文化”转向“和谐文化”是企业管理最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