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94年7月间,杯冠夫先生偶然遇到我,说他所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所要编一套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书,约我写一部书稿《红楼梦与清代佛教》。佛学不可说,红学不可惹,这两者都是不可轻易去碰的。我何尝不知道这一点。由于林先生的限期交卷,我算是于1995年如期完成了这部书稿。在写作过程中,逼使我系统地思考了一些问题,重新温习了一些材料,真可说长了一番长识,搁笔之余,仍不免有所感有所思。我会和《红楼梦》沾边,说起来这因缘是微妙的。我在十多岁时已读过《红楼梦》,所读的是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通行本,即胡适所称的程乙本…  相似文献   

2.
在新红学家发现加注了脂砚斋的批语的版本前,红学研究中井无脂砚斋其人。脂砚斋不是第一个阅读《红楼梦》的读者,也不是第一批书的人。当时社会上还有其他版本、其它书名的《红楼梦》在流传,不止脂砚斋所抄阅再评的《石头记》一种版本。所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苦哭芹,泪亦殆尽”等语是脂砚斋说的假话。  相似文献   

3.
<正> 读周汝昌先生大作《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原载《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并见《新华文摘》1995年第9期,收益匪浅。周先生向以博学蜚声中外学术界,文中的许多知识,给我以启蒙,这是我要深深感谢周先生的。但文中的基本观点,却是后学的我所不敢苟同的,在此提出来向周先生请教。一  相似文献   

4.
刘梦溪先生的《红楼梦新论》是在红学界很有影响的一部著作,颇为红学界专家所重视。特别是其中有些篇章,曾被有的红学家誉为“力作”,“力避了过去那种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尽量做到了“科学”、“公正”地评价问题,云云。通读全书特别是这些篇章以后,笔者深感作者在治史、考证、思想和艺术的分析以及对新旧红学的评价上确实不乏新意,受益匪浅。然而,也正是在这些问题上,笔者还心存一些疑阙。  相似文献   

5.
茅盾研究《红楼梦》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其一生对红学多有研究和贡献。目前,学术界研究茅盾者甚夥,研究茅盾红学思想者却不多,对此做系统梳理的则少之又少。从茅盾论《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思想内涵、对《红楼梦》作者的评价、对待历史上诸红学派别的态度、以及对《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态度、对《红楼梦》的"删削"等几方面入手,爬梳整理茅盾红学思想的研究现状,能丰富茅盾红学思想研究的维度。  相似文献   

6.
台湾杜世杰先生的《红楼梦考释》一书所遵循的学理、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其实是违背学理、六经注我的学理、方法,突出表现为对《红楼梦》中名词的任意猜想、谐韵添字的随意增添以及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任意解说。《红楼梦考释》的非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7.
本从对红学研究中所谓“高层次”、“低层次”的议论有感而发,就如何阅读《红楼梦》及研究红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反对将古典艺与现代科技轻率地不伦不类地杂交。并为红学中的“素隐派”正名,认为它乃阅读和研究《红楼梦》的入门之路。  相似文献   

8.
红学的形成和发展以至成为当代显学在20世纪这一百年。《红楼梦》的评论研究,一百年来,大故造起,影响比较大的是“新红学”,五十年代对胡适派唯心主义实用主义的批判,七十年代末红学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百年红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红楼梦》空前普及,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不断端正、调整,研究成果大量出版,全景立体式《红楼梦》文化形成,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红学家。百年红学不能令人满意的是过分重视曹雪芹生平家世及版本的考证,忽视对文本的研究阐释,索隐派旧红学和考证派新红学的影响还很大。未来红学的希望在于将《红楼梦》文本作为研究的主体和中心,十分重视端正研究指导思想和方法,培养跨世纪的青年学者,坚持双百方针,和而不同,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不同己者宽容。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一书自问世以来,便引起巨大反响,甚至形成一门学问——"红学"。书中人物也为人津津乐道。令人惊讶的是,《红楼梦》全书塑造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仅常提到的也有三、四十个,读来却没有重复,拖沓之感,反而每个人物形象鲜活,栩栩如生。本文由"宝玉挨打"这一事件入手,分析人物性格,从而探讨曹雪芹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周汝昌先生从事红学研究已经整整50年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钻研,他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外,他的成就,是继胡适、俞平伯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他的以《红楼梦新证》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突破了新红学的某种局限,为红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更现实的道路。滥觞于本世纪20年代的新红学,不同于旧红学素隐式的考证的本质区别在于它运用现代的、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红楼梦》,具体来说就是用“历史的传记的方法”、“版本的方法”(胡适语)和“文学批评的方法”(俞平伯语)来推断、考证作者的生平,分析作品里的人物,比照不同的版…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浩繁的古典小说中,鲁迅先生特别嘉许《水浒传》二书,认为它们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巅峰。就艺术性而言,《红楼梦》后来居上,然就其通俗性来说,《水浒传》因其雅俗共赏而家喻户晓,拥有比《红楼梦》更多的读者。《红楼梦》没有相当生活积累和文学素养不能率读,更谈不上“解味”;《水浒》则不然,只要书一展开你准入迷,那紧张的故事情节,那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会把你带进另一个世界,你会忘了疲劳丢下一切通宵达旦一气呵成地把它读完。现在细想起来,《水浒》之所以让人一见倾心,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得力于“水浒英雄”们那令人兴味盎然的绰号体系。 在初步文明的社会中,人们基本上摆脱了对自然的无知和惊怖,从对自然灾难一筹莫展的困窘状态中超越出来,主要精力花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为了使复杂的人际关系相应简单,实体的人赋予自己  相似文献   

12.
著名学者胡经之曾在《红学与美学》一文中指出,对《红楼梦》作历史的.文献学的、考证学的、传记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红学”它首先应该是文艺学,强河在对《红楼梦》进行“外部”研究的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对作品本身的“内在”研究。他并倡导,内在研究的方法、角度可以多种多样,每个时代,  相似文献   

13.
<正>《红楼梦》是中国非常了不起的文学作品,围绕《红楼梦》已经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红楼梦》:美食家在《红楼梦》里找到很多美味且能养生的菜肴,诗人研究《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园林师探寻《红楼梦》中的古典园林设计……今天,我们从气象的角度来看一看《红楼梦》中的季节,并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人物吧。在《红楼梦》中,对自贾宝玉降生到贾宝玉  相似文献   

14.
在红学史上,王国维和俞平伯都有杰出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红楼梦评论》和《红楼梦辨》二者的承继关系尤为明显,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而后者不仅对前者有所继承,也有重要发展,因此可以说,新红学的产生与王国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孙玉明著《红学:1954》是研究l954年《红楼梦》批判运动的一部力作.这部书使读者更加明了:没有毛泽东,就没有这场批判运动.这是一场政治运动而非学术批判,其本质是政治人物借助学术推行思想运动.运动自始至终都体现着学术失落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这已经是大多数人尽皆承认的事实.然而在七十年代,台湾出版了一本杜世杰著的《红楼梦原理》,“石破天惊”地对这一客观事实完全持否定的意见,于是乎便不乏有附和该书的言论者.关于《红楼梦》的作者问题,杜世杰在《红楼梦原理》中是这样写的:“曹雪芹是谁则不详知,按红学上的名词,多由动词或形容词化出,如假语村言叫贾雨村,真事隐叫甄士隐,侥幸的人叫娇杏.胡来的人就名胡斯来,跑腿子的走狗叫来旺(往),做事公平的人叫平儿,背明的人叫焙茗,通叛的人叫通判、石头记的事叫《石头记》、情僧录的事叫《情僧录》.曹雪芹一词又颇似抄写勤的谐韵.依程小泉之原序二云:‘惟书中记雪岑曹先生删改数遍.’曹雪岑是不是曹雪芹,不得而知,是与不是都可证明曹雪芹(岑)只是一个化名.这位先生目的在取近乎抄写存的谐韵而已,最初的目的,可能是抄写存藏,故名抄写存(曹雪芹),结果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出现抄写勤的现象,乃以抄写勤(曹雪芹)为名.……第一百廿回说:‘原来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识,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根据上文,则作者与抄者判为二人.曹雪芹谅系抄写勤的谐韵.”(参见杜世杰:《红楼梦原理》第62页)  相似文献   

17.
吴宓对《红楼梦》的研究和对当时“红学”的有关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他不仅是最早向西方学术界介绍《红楼梦》并给予高度评价者,而且也是最早借鉴西方近代文学理论以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对《红楼梦》给予深刻分析者,其成果不仅在他那个时代属于一流水平,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土默热红学》以“洪作说”为核心、以“原型论”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红学新体系,其基础和框架是较为稳实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无法摆脱索引和考证方法本身的弱点,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的论述相对薄弱,在编述上不够严谨,在微观的索隐考证方面良莠并存等.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有不少著名作家和红学研究者是在母亲行为影响下阅读和研究《红楼梦》的,由此探讨了作为母亲应该注意用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更好地影响孩子阅读《红楼梦》,使这些孩子喜爱《红楼梦》,以至于他们将来有浓厚的兴趣去从事《红楼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评“民国以后制造甲戌、己卯、庚辰三脂本的书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8月,南京欧阳健先生在贵阳纪念程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标新立异的新说:“甲戌本”(《脂观斋重评石头记》)是刘铨福伪造的;“脂观斋”是刘铨福的化名;胡适以来所有的红学家全上了当,无一幸免。 此论一出,立即有林晨先生撰文评论,誉为“震撼红学的新说”(《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5期)。当然也有人反对,例如《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3期就集中发表了刘世德、蔡义江、宋谋瑒、杨光汉、唐顺贤等几位先生的论文,以致被张训先生在《红搂》杂志1994年第1期认为是“围攻。”总而言之,欢呼也好,“围攻”也罢,欧阳健先生的“新说”确实引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