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与城市的亲密关系使得文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忆了当代城市的变迁,这在以标举传统与现代兼具的苏州无疑是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学中的"苏州"经历了从周瘦鹃、陆文夫、范小青到叶弥、荆歌、朱文颖等几代作家的描写和叙述,政治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共性与个性呈现出变幻的姿态特征,但对"人"的关注却是文学对苏州这座城市在历史变迁中的不变的记忆.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围绕如何立国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这场论争是当时形势下进步与保守思想斗争的继续,是现代思想史上现代化与反现代化两种思想的首次正式交锋。分析考察这场论争,对于中国现代思想史及现代化思潮的研究,都大有裨益。一、论争的缘起20年代以何立国的论争,其产生是有深远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自近代以来,震惊于西方列强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强大威力,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士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认识到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苏联文学已成为历史,但它却是俄罗斯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的艺术结晶,也是世界文学中的永具魅力的欣赏对象和研究课题,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作品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不应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4.
从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变化轨迹的视角,通过对1978年以来知青作家部分知青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及“老三届”文化热价值导向的研究,提出“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关系在“知青文学”价值追求中的意义;分析了知青历史参与者不同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对历史本质认识的差异;考察了在80~90年代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背景下,知青文学价值尊崇的不同倾向,价值标尺的转移与确立;探讨了文学、价值取向与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锋杰等人在其新著《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中,欲创构一门以审美为本位的"文学政治学"。其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坚守文学审美独特性的基础上重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出"文学想象政治"这一新命题;将研究对象集中于"文学政治",以此为核心构建起文学政治学的概念体系和学科形态。当然,作为一门仍处于初创时期的理论学说,还存在很大的需要探索和建设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的思想学术界曾有一场关于“人道主义”的论争。如今,若是站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这一历史位置来重新回看历史上的这场思潮论争,可以发现其在以青年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为理论武器批判文革历史错误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现代性的诉求与市场经济之间完成一种“无意识的共谋关系”。因而,对这场思想论争进行重新梳理和反思在重提现代性批判的今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一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一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丈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8.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9.
创造社是“五四”文坛颇具争议的文学社团之一。应该说它的翻译与它的创作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及翻译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页。沿着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走过的翻译道路。追溯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翻译论争,或许可以让我们重识创造社在“五四”文坛及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科技智囊》2005,(9):93-93
自2004年6月起.一场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前途与命运的话题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空前论战。这场论战是所有经济理论课堂上学不到的,是超越课堂教学、直接把理论结合到实践当中去的千载难逢的历史讲坛,《较量》将这场论战的经典集结成篇。“何谓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国有企业?”、“选择怎样的改革路径才能为国有企业带来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11.
1923年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亦叫“科学与玄学”之争),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论争,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极其重大的事件。在这场论战中,张君劢以西方生命哲学特别是柏格森哲学为武器,宣传自己的“人生观”思想,建立了援洋入儒的文化思想体系,为他以后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奠定  相似文献   

12.
1912──1919年是一个深刻而混乱的历史交点,由社会转型期的实力政治导致了价值判断普遍的浪沌与矛盾,文学也就在这重重的矛盾中展开。文学在现实政治面前的无用既造成文人士宦价值失落的不幸,也促进了文人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希翼,同时新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技术的发展又为文学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从而使颓丧的文人造就出活跃而兴旺的文学局面:或是在伤感之中追挽着过去,并造成了南社诗人与同光体诗人的合流;或是在哭的疲惫中,拓展出骂世,警世,混世,避世与售世的多种文学趋向以及酒色文学盛行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成为具有新兴文化动力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生产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近代维新派文学家从政治改革的根本目的出发提倡文学改革,既提高了文学的地位,促进了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发展,提供了时代特点鲜明的历史经验,又使文学过多地带上了非文学的色彩,在理论和创作上都留下了值得反思的教训。维新派文学家在文学与政治之间选择与判断的两难,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学在中西古今交汇嬗变之际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15.
自清中叶开始,中国社会和文化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多种文化互相激荡,新的文化逐渐生成。当时的东西方文化之争作为特有的文化历史现象,昭示着中国历史巨变所蕴涵的现代意义,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场论争是在以西方为中心的前提下讨论东方文化能否继续存在。当然,这样的一场争论,其政治意义超过了文化意义,所谓的文化中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相似文献   

16.
就80年代我国思想界关于人道主义的探讨和论争中主要观点进行评析,对当时文艺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潮流及其代表作品进行分析,认为这场探讨和论争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7.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时期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上,具体论述1977-1979年间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以及关于“伤痕文学”、“向前看”文学与“向后看”文学、“歌德”文学与“缺德”文学三场文学论争,梳理其中规律,批评从政治到文艺的“两个凡是”。  相似文献   

18.
作为历史人物的王昭君,她的形象不断出现在剧作家笔下,但她的文学形象,在不同作家如古代戏剧家和20世纪的郭沫若、曹禺的笔下,却是不尽相同的,而且还经历了一个明晰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投射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秩序中的地位和精神构成的变化,透露着创作主体个人及其所代表的群体对现实和未来的诉求与想象。  相似文献   

19.
孙永金 《科技信息》2009,(23):I0112-I0112,I0127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是二三十年代思想界的一场重要论战,也是中国哲学论战的焦点问题之一。这实质是两种人生观之战,焦点:科学能否支配人生观的一切问题。这场论战论战虽已过去80多年了,然而论战所涉及的问题直到今天也不能说已经彻底解决了。它今天仍然是哲学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的前沿课题,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书推荐     
《较量》自2004年6月起,一场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前途与命运的话题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空前论战。这场论战是所有经济理论课堂上学不到的,是超越课堂教学、直接把理论结合到实践当中去的千载难逢的历史讲坛,《较量》将这场论战的经典集结成篇。“何谓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国有企业?”、”选择怎样的改革路径才能为国有企业带来美好明天?”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于整个改革进程之中,它是一个不断地解放思想、科学地走向实事求是的演进过程。专家学者们对此见仁见智,但唯有关注了国有企业背后庞大的工人群体,我们才能领悟,答案蕴含于问题本身。李开发/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