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文献收集和田野调查基础上,结合仪式戏剧的理论回顾,通过简要描述纳西族超度什罗仪式的过程,对该仪式中所蕴含的戏剧因素进行解读,即表演性与虚拟性、神圣性与象征性、群体性与参与性、程序性与情感性。从仪式戏剧的角度认识传统纳西族超度什罗仪式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纳西族文化以及纳西文化传承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戏剧原型论     
原型,作为一种颇为丰富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研究中.文学性与剧场性是戏剧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均蕴涵着人类共同的精神原型.戏剧起源于神话与仪式,其文学性和剧场性便不可避免地分别带有了神话与仪式的意蕴.因而,戏剧原型不仅是一种以戏剧文本创作为理念的审美方式,还是一种以受众为本位的审美方式.20世纪后,戏剧的重心开始由文学性向剧场性转变,并以还原人类精神,回归仪式的本质为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畲客共醮乐以相通———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科仪音乐研究》是一本从音乐学角度切入,以"仪式"的眼光对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科仪音乐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的著作。该著借用曹本治先生对仪式音乐研究提出的"信仰、仪式行为、仪式中的音乐"三元理论结构模式和梅里亚姆对民族音乐学的定义"研究文化中的音乐",以及霍-萨乐器分类体系等相关理论,探寻音乐本体。  相似文献   

4.
最早的戏剧是从仪式中发展出来的,仪式中的程式化、表演化、性格化的特征,已孕育着未来戏剧的萌芽。最早的戏剧是一种混合型的艺术,它是艺术尚未分化时的产物。中国早期的戏剧形态是三位一体的,是诗、歌、舞等部分组成的。不仅戏剧起源于仪式活动,诗、歌、舞也与仪式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最具有戏剧性的是一些宗教舞蹈,特别是那些以述说神的故事或图腾祖先及氏族历史的舞蹈。仪式培养了人类幻想的形象性、艺术的想像力,陶冶了人类激越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人类用象征的、隐喻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情感、渴望和理想。当神话时代渐渐消去,艺术渐趋成熟,仪式就被艺术戏剧所代替。  相似文献   

5.
安龙奠土是大理白族房屋营建中的重要仪式.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安龙奠土仪式的坛场、过程、神祇等情况出发,对白族"土府"神信仰进行考察可知,白族"安龙奠土"仪式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也有较多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道教与中国戏曲的形成、成熟和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原因主要是在戏剧形成之后,特别是在戏剧繁荣鼎盛的元代,佛教已是强弩之末,而道教却继续发展,且势力远比佛教要强大。它不断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影响了一代戏曲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道教与民俗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之间不是主次影响关系,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互构同源关系。仪式方法,道教源于民俗;观念信条,民俗受动于道教。道教与民俗之所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共同的思想渊源基础和信仰内容上的一致。由此,合理地改革道教中的陈规与科学地变易民俗中的陋俗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受戒对于一个师公而言,是他从一个普通百姓变为神职人员的转折点。每个地方的师公受戒仪式还是有其独特性所在的。广西平果壮族师公受戒仪式的特点主要有:参与仪式的神职人员众多;仪式的步骤较多、内容丰富、地方色彩浓厚;仪式里有很多道教的因素;仪式的观赏性强,观看仪式的群众受教化的可能性大。我们只有充分研究各地民间宗教的仪式,把它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和立足点才能把民间宗教研究推向纵深处。  相似文献   

9.
西王母信仰的本土文化背景和民俗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王母信仰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原始道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西王母信仰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与流行的观点相反,本文揭示了西王母信仰的本土起源,证明西王母信仰源于上古时代的秋尝仪式,而西王母的原型则是秋尝仪式上祭拜的祖妣之神,此种民间信仰在汉代演变为以传“西王母筹”为特征的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10.
广东与香港乡村太平醮的比较的结果反映出民间仪式既有多变性也有同一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仪节名称、仪节的具体操作方式和某些纯地方性仪式不同,同一性表现在具有基本相同的来自道教正统的仪式结构和基本相似的地方仪式结构,显示出民间既重视在太平醮中加入地方的表达方式也重视整体仪式符号的规范性。这样,太平醮作为一种集体仪式既表达了地方文化需求,也表达了对中华文化整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中国道家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比较西方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基础上论证了道学文化作为21世纪文化战略的必然性,并提出取中外文明之精华对道家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形成新道家学派,从而创立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的历史使命。全面揭示出道学的精要,阐述了新道学的文化观、社会观、伦理观和个人生命观,指出道是人类知识之根、学术之本,它是宗教的终极信仰,哲学的智慧之源,科学的原始公设,美学的最高境界,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世界文明的坚实支点,人类精神回归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浙江在南宋之前的道教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和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浙江的道教学者、思想家也往往长期在浙江传道、讲学,他们及其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诞生的部分前奏和思想背景。在南宋之后,又出现了众多宗师、学者,他们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发展的思想背景。受其影响,浙东学派的诸多大家的思想中杂有道家、道教的成分或有鲜明的受道家、道教影响的痕迹。同时,道家、道教的影响使得浙东学派形成了一些独到的特点和富于特色的面貌。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认为,浙东学派思想博杂,其所重之史学与儒学有一定的距离,浙东学派这一概念的地域性与学术思想性要实现统一有一定的困难,而浙西的思想史也需要研究,故建议把浙东学派扩展成为“浙学”。  相似文献   

13.
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道家美学是一种偏重于探讨个体与自然间和谐的学说,与儒家美学的"率性而行"、禅宗美学的"真如缘起"等有相通之处,是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美学思潮和派别。从纯粹美学思想的角度来看,道家美学追求理想人格的尺度、采用无声化育的措施、探索和谐相生的途径等做法,对于语文教育体现自由真我的人生价值、突出"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唤起物我互补的生命整体等无疑有着极其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道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它以对道学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原生态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和现代诠释为基础,吸收儒学、佛学中的合理因素,将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吸收进来,与中华文明融合为有机整体,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之精华、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普世文明,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是21世纪人类惟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5.
肥套是我国毛南族影响最深远的民俗习惯,它以歌、舞、乐、戏等艺术形式展现了毛南族人祈求人丁兴旺、财源广进、平安幸福等思想,表达了丰富的民俗礼仪和文化内容。本文从艺术学的视角来分析毛南族肥套仪式剧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对其进行保护的措施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儒家是接着历史上的儒家往下讲,而不是照着讲.历史上儒家与道家有诸多相通相近的地方,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顺此而下,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牟宗三、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马一浮等人都在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上对道家思想有所研究与吸收.现代新道家同样是接着历史上的道家讲,是对道家思想形式与内容的某种创新.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道家的关系也与历史上的儒道关系类似,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现代新道家的建构刚刚开始,在时间上晚于现代新儒家,需要积极研究新儒家的成果,并从自己的立场上开展哲理的运思与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晚清的社会精英和官僚们在当时极尽所能地为一种基于物化和科学理性的政治制度铺平意识形态及制度建设的前提,“公理”的概念正是这一宏大计划的一部分。而从独特的佛/道视角出发的章太炎则是当时少数几位能够对这一概念进行透彻的哲学批评的知识分子之一。章太炎对“公理”的批评是与他构想一种“齐”的世界的尝试相关的。我们可以将章太炎的“齐”视之为是一种对一个被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变得日益风行的抽象原则和势力所统治的世界的抵抗。在表述这个世界时,章太炎援引了传统思想,并试图将语言本身推到其极限,以表达一种能够逃逸出种种概念范畴的理想形式。  相似文献   

18.
新道家哲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当以继承、弘扬的态度对历史上的道家、道教思想进行现代诠释。道家、道教的本源论与本体论两者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两者的统一成为道家、道教哲学兼具价值意涵的形上学 ,新道家哲学本着体用一致的原则将这一形上学落实到形而下的各领域 ,并贯通了道家、道教的伦理观、政治观、功夫论、境界论 ,最终以“通”作为融贯道家、道教哲学的形式与内容的范畴 ,力图彰显出一个略具体系性的理论论纲  相似文献   

19.
《触摸祖先的灵魂》是中国傩文化保护研究中的可贵成果。该书"展示"的虽仅限萍乡市上栗县一个小区域的傩文化遗存,却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启发读者从中华纵深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举世共存的普世价值层面上认识傩文化:它起源于远古,纵贯至今,在傩祭的神秘运作中,融音乐、舞蹈、戏剧、雕刻、绘画、文学、建筑及祭祀礼仪、巫术、中医药科技等多种文化因素于一体,是以"驱邪禳灾,祈吉纳福"为价值核心的民间综合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新道家的理论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新道家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的兴起,既是道家文化适应当代社会的必然结果,又明显受到当代新儒家思潮的刺激。参照当代新儒家的定位理论,当代新道家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即当代新道家必须是道家、必须是新道家、必须是当代的新道家。同时,在当代新道家的未来发展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坚持道家思想的本质特征;二要正确认识道家的人生态度与社会作用;三要对当代新道家在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进行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