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亚天气型式上,高纬度西伯利亚地区常常出现冷性低槽,低槽里又往往生成冷涡,若果冷涡结合冷性低槽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附近很快地移到我国东北,它便会和槽线南端相当于渤海西岸的渤海低压共同作用,从而使得渤海和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地区,常常产生雷暴和沙暴等恶劣天气。本文范围只限于讨论在二者结合作用下于上述地区所产生的天气现象。一、渤海低压与高空冷涡活动  相似文献   

2.
东北冷涡持续影响下郑州地区多日对流性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FY2E红外云图及大气电场仪数据对2015年8月22~30日期间东北冷涡持续影响下郑州地区多日对流性天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东北冷涡长时间维持一方面与上游阻塞高压前部冷平流补充有关,另一方面与北上台风变性并入有关;②对流天气发生时,低层有一定的比湿,比湿锋区在一定程度上能触发对流。θ_(se)的密集带是高能高湿区,与对流性天气的落区有对应关系;③雷暴大风、冰雹天气不要求湿层深厚,但需要较高的CAPE,短时强降水需要一定厚度的湿层,CAPE并不一定很大;④中尺度福合线是5次対流性天气的触发机制,对流性天气起源于冷涡涡旋云系尾部因为该区域大气不稳定层结强。强降水与对流云边缘TBB梯度大值区对应⑤大气电场强度的变化和対流性天气的发生、维持及结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汛期发生在河套地区的一次中到大雨,个别地区暴雨并伴有冰雹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是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和贝加尔湖冷涡底部西北气流共同作用造成的。贝加尔湖冷涡底部西北气流将南来的水汽阻挡在河套地区,造成强降水。500hPa以上为冷槽,且有冷平流配合,以下为暖舌,且有暖平流配合,建成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4.
通过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石河子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23日发生在新疆石河子垦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涡东南移天气背景下;不稳定条件表现较好,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通过对多普勒雷达的回波演变分析得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强中心强度为58d Bz,50d Bz强回波区高度高于当天-20℃层,形成了非常有利的产生冰雹条件;低层辐合,中低层是辐合和辐散的共轭体"逆风区",高层辐散,是对流单体进一步发展和增强;通过提前和及时的人影防雹作业,使对流单体在石河子莫索湾垦区的前沿减弱,并产生降水,有效的防止了强对流天气对石河子垦区农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8—2017年天津市北辰气象站历史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预警指标和冰雹云雷达回波特征。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北辰地区冰雹天气时间分布特征;归纳冰雹发生的天气形势,得出结论为影响北辰地区冰雹的天气形势可分为高空冷涡型、高空槽型和西北气流型;目前冰雹的年际变化逐年减少,月际变化呈单峰分布,大部分出现在午后到次日凌晨。  相似文献   

6.
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高空形势配置与以往暴雨形势不同。这次过程中、低层是低值系统,高层却配有一个强大的高值系统。中、底层冷涡、中层湿区与垂直辐合上升区叠加在准静止锋上,上层有小高压,中层有下沉逆温层或正能量面积,是一次典型的"干暖盖效应"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7.
针对长治市在1980—2003年发生的冰雹灾害天气,从时间尺度、时空地理分布、月年际变化、冰雹源地、冰雹主要影响路径以及降雹关键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冰雹灾害天气预报提供了可靠的气候背景。另外对500hPa天气图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长治降雹的3种(冷槽型、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天气形势。应用最优子集回归法对500hPa,850hPa图上高空指标站温度、温度露点差、风向、风速进行定量化选取,给出了冰雹灾害天气预报的某些参数及综合性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17年8月5日发生在天津滨海新区南部的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高空冷涡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强降水发生前期维持高温高湿的环境,地面辐合线的形成和冷空气的入侵加剧了近地面气流的抬升,且较强降水提前1~2,h出现。对流云团不断合并、发展,东北-西南向积云线的形成对强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河北省中南部的地基GPS可降水量、地面加密自动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2010年8月26~27日高空冷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降水对应的GPS可降水量值一般位于40 mm以上,过程最大值与8月份月均值持平或略偏高;单站GPS可降水量呈单峰型分布,降水开始于GPS可降水量的极大值前后,即上升阶段的后期或下降初期,早于GPS可降水量极大值1~4h或偏晚1~2 h;后期GPS可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40 mm,降水强度减弱.GPS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可较好地反映降水落区及演变趋势.可降水量迅速减小到40 mm以下则预示着降水的结束.另外,高能量的积累是降水发生的必要条件,冷涡降水出现在假相当位温高值之后,而且前期能量积累越多,对应的降水也越大.  相似文献   

10.
2010年5月30日青岛地区出现的一次中到大雷雨天气过程,本文通过对此次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以及模式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北方冷涡,底层有暖湿气流形势下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强对流天气发生在高层的干冷空气向下侵入对流层中低层附近。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冰雹发生时可观测到70 dBz的反射率因子极值,并且强回波区的回波顶高都在10 km以上,最高达到12km。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2006—2016年4~10月小时雨强大于50 mm/h的极端短时强降水个例的各气象要素场在短时强降水发生之前2 h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产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类型包括冷涡型、西风槽型和西北气流型,冷涡型强降水气象要素变化最为剧烈,其他2种类型稍弱。②1 h变温、3 h变压、风场在3类个例中均有比较明显的变化规律,气温变化幅度稍弱,露点温度和相对湿度是表现最弱的2个要素,相对湿度表现更弱,是指示性不强的物理量。③在强降水发生2 h前气象要素场的变化规律一般表现为等值线密集带在上游生成并快速向下游移动,常伴有大值中心的出现。风场主要表现为风向风速的辐合或切变,天气越剧烈风场变化越明显;偏东、偏南气流的建立对于水汽输送的作用需引起注意。在风场变化不明显的少数强降水过程中,在天气发生前一般也都有偏东、偏南气流的长时间维持。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宁夏贺兰县15次31个鱼塘浮头日过程进行了分析、分型.结果发现:鱼塘浮头多发生在每年6-9月的夜间,有连续2日或以上出现的特点.易出现大面积鱼塘浮头的天气类型多为:高温闷热、阴雨、晴转雨或雨转晴的天气.有利于发生鱼浮头的环流背景有4种:副高控制型、副高后部西南气流型、蒙新冷涡槽型、混合型.每年6-9月,当已出现或将要出现高温闷热、阴雨、晴转雨或雨转晴等天气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及用户进行服务,公众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鱼塘浮头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利用天津机场常规观测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6月9日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表明:此次过程是冷涡天气造成,地面暧湿,高空冷空气侵入造成不稳定释放,形成雷暴。雷达图像"V"型缺口显示大风存在,并有降雹发生。这些中小尺度系统有雷暴群、飑线等,它的特点是:尺度小、变化快、发展剧烈,常带来灾害性的大风和局地暴雨甚至冰雹。该文通过多项现代化设备及资料的应用如自动观测系统、雷达、卫星等探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此次天气过程,这对于观测员的日常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现代化观测仪器的配备,大大提高了观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2010年5月30日青岛一次中到大雷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林  马艳 《科技资讯》2014,12(21):234-237
2010年5月30日青岛地区出现的一次中到大雷雨天气过程,本文通过对此次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以及模式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北方冷涡,底层有暖湿气流形势下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强对流天气发生在高层的干冷空气向下侵入对流层中低层附近.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冰雹发生时可观测到70 dBz的反射率因子极值,并且强回波区的回波顶高都在10 km以上,最高达到12km.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平流层环流异常对东北冷涡的影响, 使用NCEP/NCAR(1958?2010年)再分析资料(日平均、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及温度场), 对平流层NAM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北半球环状模)异常期间东北冷涡的活动特征和三维空间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合成分析。结果发现, 与平流层NAM正异常相比, 在平流层NAM负位相异常期间, 东北冷涡发生的频次更多和持续天数更长, 强度也更强。对平流层NAM不同位相异常期间的合成分析表明, 在平流层NAM负位相异常期间, 东北冷涡强度更强, 与平流层环流异常联系更紧密。同时平流层NAM负位相异常期间, 有强的行星波活动, 行星波的活动促进和加强了东北冷涡的发展。研究结果对使用平流层NAM异常预测冬季东北冷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平流层环流异常对东北冷涡的影响,使用NCEP/NCAR(1958—2010年)再分析资料(日平均、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及温度场),对平流层NAM(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北半球环状模)异常期间东北冷涡的活动特征和三维空间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合成分析。结果发现,与平流层NAM正异常相比,在平流层NAM负位相异常期间,东北冷涡发生的频次更多和持续天数更长,强度也更强。对平流层NAM不同位相异常期间的合成分析表明,在平流层NAM负位相异常期间,东北冷涡强度更强,与平流层环流异常联系更紧密。同时平流层NAM负位相异常期间,有强的行星波活动,行星波的活动促进和加强了东北冷涡的发展。研究结果对使用平流层NAM异常预测冬季东北冷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炜  卢保英  杨悦 《科技资讯》2010,(11):147-147
利用T639模式对2009.6.29一次大规模降水天气过程的预报结果,与常规业务模式EC和日本模式进行对比检验,给出了对500hpa东北冷涡、高原槽、海平面气压、850hpa温度以及降水预报方面的对比结果,这对进一步促进T639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3年8月20日,漳州南部遭受一次强雷暴天气的袭击,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一定的损失.该文通过对雷暴发生前后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雷达回波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200hPa冷涡东移及强东南风辐散、低层925hPa东北风辐合的耦合配置,强烈的大气垂直运动及大气中的不稳定层结为此次雷暴天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312号台风“潭美”外围强烈的辐合运动触动了不稳定能量,是此次雷暴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根据天气学原理,对2018年4月5—6日的太原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风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发展东移,与鄂霍茨克海附近冷涡分裂的横槽转竖合并加强形成的较深的西风槽以及地面冷锋过境、锋后冷高压东移造成的。其中4月5日古交站大风主要是冷锋过境、气压梯度增大造成的,6日白天太原全市大风主要是横槽转竖、高空动量下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美国气象卫星OLR, HIRS-Tb12, ERB, VIS, SSMR和SSM/I多通道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异常年的全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关键地区的先兆特征;对于东北冷涡异常,发现了有一个由北半球的海冰,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亚洲的季风以及东北地区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组成的影响链存在。由此讨论了影响链上的各因子对东北冷涡异常的作用。结果表明多通道卫星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在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