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水闸垂直位移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闸垂直位移是水闸安全的重要特征之一.针对传统水闸垂直位移预测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该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和运算迭代量大的缺点,有效地提高学习速度,使得预测精度大大提高.利用Matlab的RBF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了垂直位移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较高的拟合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2.
万进桃 《科技资讯》2013,(27):38-39
水闸建成投入运营以后,由于基础及地基本身形状的改变,在外力及闸体本身内部应力的作用下,水闸将会产生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等各方面的变形,因此需要对水闸进行周期性的变形监测,以判断其运行状况是否正常,并根据观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正水闸的安全运行.本文介绍了观测点的布设、施测方法、精度情况、以及对水闸变形监测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胡治郡 《广东科技》2010,19(6):144-146
主要分析了水闸沉降的基本组成,地基沉降量的最终计算,水闸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危害,减少不均匀沉降可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软土地基上面进行公路路基施工时,由于软弱土质呈流塑状,天然含水量高,孔隙率大,具有强度低,压缩性高的特点,工程地质条件差,当路基填筑超过一定高度时,软基路堤施工填筑期稳定安全是路基工程的核心问题,必须要合理地控制好填筑速度,确保路基沉降和侧向位移满足要求。本文结合工程实际例子介绍采用设置观测仪器的方法观测路基沉降和侧向位移,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进行现场控制,合理地对软基路基施工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5.
从一个需拆除重建的水闸工程中老闸灌注桩的利用问题出发,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建立能反映水闸结构和地基土特点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详细研究了水闸在挡水工况下的静动力响应,对比有无老闸灌注桩2种情况下闸室结构的位移应力情况.结果发现,合理利用老闸灌注桩能够减小沉降,改善结构的应力分布,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6.
袁伟韬  施昆  李振 《河南科学》2014,32(7):1263-126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提高以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逐步成熟完善,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的变形监测对其安全性非常重要,工作的重点是对建筑物的沉降进行观测,进行沉降观测的时候要保证水准基点的稳定,在所有分析变形监测点稳定性的方法中,平均间隙法比较常见,尤其是分析垂直位移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以某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基准点稳定性分析为实例进行探讨,利用平均间隙法及F分布整体检验法进行基点点位稳定性检验,结果达到了设计要求,验证了该方法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秦涛  岳涛  滕锐 《科技信息》2011,(27):391-392
阐述水闸位移观测的特点、意义,介绍了沉陷位移、水平位移观测的方法、注意事项及观测精度,对引黄水闸的安全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作为一种典型的水工建筑物,其面板接缝的变形特性直接影响了大坝的渗流稳定及耐久性,此问题在高寒、高海拔地区更为突出。本文基于青海省纳子峡纤维素纤维混凝土大坝面板变形实测数据,研究了纤维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的变形规律,定量分析了纤维混凝土面板接缝间温升、温降过程中的变形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纳子峡大坝纤维混凝土面板接缝在服役期内,垂直缝两向位移中最大变形量为7 mm,周边缝最大变形量为16.44 mm;蓄水期接缝位移值变化幅度较大,但是在运行期垂直缝及周边缝位移变形均在容许范围内;靠近右岸处的面板垂直缝呈张开状态,其余断面的垂直缝均以压缩状态为主;周边缝三向位移变形值对库区水位和库区温度较敏感,且随二者呈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黄水钦 《广东科技》2013,(14):180+155
从当前垂直位移的检测技术来看,采用GPS技术的运用,能更好的对垂直位移的监测精度,通过GPS技术的融入,在变形监测中,减少系统误差带来的不良影响,尤其是打破传统的监测模式,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围绕当前GPS技术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分析GPS监测中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研究提高GPS大地观测精度的方法.对GPS监测的高程数据进行平差处理,以便相邻两期监测所反映的垂直位移与实际变形情况相吻合,目的是解决在用GPS进行变形监测中垂直位移的精度问题,更好的发挥出GPS监测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0.
韩侃  卢波  方建生  李建章 《甘肃科技》2015,31(3):107-110
根据古塔的特点、现状,借鉴其他类似监测项目的测量经验,从理论分析、现有技术手段和可能的技术措施人手,对古塔建筑物平面位移和垂直位移的监测方法进行了对比,并运用相互校核的监测方法对古塔建筑物的倾斜做了详细阐述。利用平均间隙法原理,对监测网基点的稳定性进行了检验及分析,提出了基于回归平面的古塔变形的分析方法,结合塔体上监测点平面坐标及沉降量回归平面,从而确定沉降量及倾斜率。探讨了Trimble GX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塔建筑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该仪器能够快速识别并捕获相关数据,弥补了传统变形监测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综合分析各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得出了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坝顶垂直位移是反映混凝土重力坝变形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长洲水利枢纽混凝土重力坝坝顶垂直位移观测数据整编与分析,建立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大坝坝顶垂直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分量是影响坝顶垂直位移的主要因素,水压分量和时效分量是影响坝顶垂直位移的次要因素。希望可以为行业内混凝土重力坝坝顶垂直位移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软土地区城市中心区域基坑开挖对临近道路地表沉降的影响,围护结构顶部变形规律,内支撑轴力变化趋势以及内支撑对道路地表沉降和围护顶部变形的影响性状,以上海地区陶家宅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通过对该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垂直沉降,临近道路地表沉降,内支撑轴力进行信息化监测,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基坑中部位置的围护结构,其顶部水平位移的变化速率及最终位移量都要比处于坑角位置处的围护结构相应的值要大,且二者差值较大。基坑临近道路地表在不同的工序下不是以单一沉降特征进行沉降,而是不同特征交替出现。由此可见:内支撑可较好的约束围护结构顶部变形以及道路地表沉降,在开挖时要缩短暴露时间及时加设支撑。基坑中部的变形及沉降均要大于角部位置处的变形与沉降,在施工时要对该位置做好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激光测量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诸多优点,是物体位置测量诸多方法中具有独特优势的一种测量方法,把其用于路基沉降测量领域也有相同的优势。探索激光同时测量位移与角度的方法用于路基垂直沉降量的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引淮入海大堤施工期垂直位移监控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垂直位移的影响源不完全清楚,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垂直位移规律有一定的缺陷;将垂直位移仅看作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从灰色系统理论出发建立灰色GM(1,1)模型,比统计模型有更好的材度和预报效果,因此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由于灰色模型采用的原始序列相对较少,其短期的预测材度要高于长期的预测精度,在堤体不断加高的动态荷载作用下,要保征其预测的可靠性,必须适时地纳入新的沉降信息。  相似文献   

15.
以采用三台阶七步法施工的宝兰客运专线黄土隧道为背景,通过现场监测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具体分析,研究了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纵向位移及预留沉降量。监测数据表明:隧道围岩压力分布对称而不均匀,拱顶最小,拱腰最大;隧道围岩纵向位移中拱顶沉降位移远远大于水平收敛位移。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和塑性区存在对隧道围岩纵向位移有一定影响;对比分析了学者们在纵向位移方面已取得的研究结果;得出了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纵向位移的变化曲线(Loess曲线);推出了黄土隧道围岩的预留沉降量计算公式。研究结果对今后大断面黄土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软土地基上所建立的水闸工程下部桩土承台共同作用的受力性能,并根据龚帕兹曲线对基础的沉降量进行了预测。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和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对土体进行了分析,土体与桩基交界面的非线性状态采用面-面接触单元进行考虑,对桩土承台30个月的沉降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与工程检测的数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测值与检测值误差不超过5%,沉降预测结果可为监测该水闸工程日后的工作性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探讨如何确定镇墩向位移和镇支墩垂直位移的允许变形值和观测粘度指标问题,提出从管道伸缩节结构对镇支墩沉降差的实际承受能力出发计算管道镇支墩允许位移值及观测精度指标的理论,方法和公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土工织物在软基中的受力过程,详细阐述了其加固软基的作用机理,并简单介绍了软土稳定分析的荷兰法和瑞典法.以具体工程为依托,观察土工织物拉力的分布特点、竖直沉降情况以及各单元的侧向位移值,进一步证实了其加筋机理,且充分说明了土工织物能够减小软基的竖直沉降和侧向位移,是一种有效的软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摘要: 针对小型四旋翼无人直升机姿态稳定及位移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根据牛顿 欧拉方程及刚体理论建立了小型四旋翼直升机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二次拟合实验建立了旋翼升力和输入控制信号之间的关系模型.将自适应优化 (Adaptive Control Optimization,ACO)控制方法运用于小型四旋翼直升机控制系统中,实现了小型四旋翼直升机的姿态稳定及位移跟踪控制.实际飞行实验表明,自适应优化控制方法在小型四旋翼直升机姿态及位移控制中相对于传统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具有很好的实时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V型河谷上的心墙堆石坝,采用邓肯-张E-v模型描述堆石料,Goodman单元模型描述土与结构体的接触面,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河谷宽高比时竣工期心墙堆石坝的应力和变形。结果表明:河谷地形对心墙堆石坝应力变形影响显著,河谷宽高比越小,竣工期坝体沉降、顺河向水平位移、纵断面坝轴向水平位移都越小;河谷宽高比越大,竣工期坝基覆盖层的沉降越大,防渗墙的应力也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