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走自己的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初步创造了既有别于马克思主义一系列"设想",又契合中国革命实际的一系列实践和理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作为中国革命独有的道路,"井冈山道路"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挫折中不断推进,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堪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开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五个必须",即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必须以中国国情为立足点,必须以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重大现实问题为主线,必须以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为准则,必须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为取向.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他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接受和运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国化的起点。李大钊着重接受马克思的雇佣劳动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并自觉运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来服务于中国劳工运动的实际,努力使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劳工运动找到了正确的出路,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政党的正确行动,取决于正确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四大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到自己的旗帜上,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引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为了使学生能够完整、准确地掌握"特色理论"的内涵和实质,在教学中必须紧扣其实践基  相似文献   

5.
从高度重视史学研究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创新两个方面,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阐明当代史学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史学思想做了概括,将它的要点归纳为以下五点:(一)坚持判断社会历史是非得失、兴衰成败的客观标准,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体现和尊重人民群众在创造人类历史、推动文明进步中的主体地位;(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两个历史决议为依据,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四)科学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历程,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提高对"三个选择"必然性的认识;(五)全面认识祖国传统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理论接受与创新的大众化、实践运用与创造的大众化,利益诉求与实现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路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与理论创新的结合、理论实践与实践创造的结合和利益诉求与利益实现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服从服务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局,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实现马列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宗教问题的正确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第一个巨大理论成果。实践证明,在毛泽东宗教观的指导下,当时的宗教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一宗教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莹 《科技信息》2009,(7):186-186,19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赋予全党、全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结合社会发展目标、体现民族精神、避免庸俗化。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素质基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理论前提;要推进宣传普及工作创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提出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应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党的立场和人民立场的统一;充分借鉴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吸收“价值中立”的合理因素;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时俱进,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理论来源、内容构成和实践过程三个方面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揭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指出了正确的方向。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等扯起“两个凡是”的大旗,维护“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1975年整顿中因否定“文化大革命”而被第三次打倒的邓小平复出后,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反对“两个凡是”,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带领人民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包括三小段,后一阶段包括两小段.在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同时,党和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针对“文化大革命”弊端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新政策,邓小平将其概括为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邓小平得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结论.自此,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前行.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明确提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推动了又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文艺领域坚持“左”倾观念的一些人耿耿于怀,但与他们90年代初对邓小平理论发展到露骨攻击不同,90年代中后期文艺上的“左”倾思潮具有了新的特点:对邓小平理论大搞“六经注我”的偷粱换柱,以及迂回包抄式否定的翻案手法。其理论武器仍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两个凡是”。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中国的国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毛泽东因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在认识与实践上出现了偏差,而邓小平则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推动了中国实践由“革命语境”到“建设语境”的完全转变。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是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文从三方面回顾这一过程,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人是社会存在的主体、根本,即人是社会之本。这从而决定了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群体发展为本、以实现人民至上为原则的全体社会成员为本、以维护人的生存性利益为基础的发展性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为目标;以无产阶级解放为必然形式;以人民自己解放自己为基本原则;建立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执政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其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16.
孙可兴 《晋中学院学报》2011,28(6):44-47,87
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是科学人才观产生的理论渊源,从逻辑理性、价值理性、实践理性的结合方面论证了科学人才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阐明了科学人才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才问题上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生长点,是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略从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深入到解放人、解放人才资源素质潜能层面的理论创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基本看法,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在他看来,发展是硬道理,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要把实现人民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是科学人才观产生的理论渊源,从逻辑理性、价值理性、实践理性的结合方面论证了科学人才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阐明了科学人才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才问题上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生长点,是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略从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深入到解放人、解放人才资源素质潜能层面的理论创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曲折发展的结果和产物。这一错误理论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因而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畴。这一错误理论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对新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历史工程有着深刻的借鉴和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思想渊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本思想,在毛泽东时代已具雏形,在邓小平、江泽民时代不断丰富,在胡锦涛时代日趋成熟。他们关于党内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学风建设、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途径等方面思想,对建设学习型政党有很强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体现了我们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