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郭瑞 《泰山学院学报》2013,35(4):112-1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使用情况呈现出“形体多样,异体繁多”的现象,给当时的社会生活带了诸多不便,并对后世汉字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既有汉字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角度出发,探讨其对魏晋南北朝汉字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较前代有了迅猛的发展,而城市发展带来了文学版图的城市化格局。以宋齐梁陈为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理论都有不俗的表现,并与城市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鲜明的城市化特征,城市是文学创作的渊薮,城市除了深刻影响文学的生产,也深刻影响着文学的消费或传播。这一切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的趋同性和绮丽繁华的城市品格。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较前代有了迅猛的发展,而城市发展带来了文学版图的城市化格局.以宋齐梁陈为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理论都有不俗的表现,并与城市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鲜明的城市化特征,城市是文学创作的渊薮,城市除了深刻影响文学的生产,也深刻影响着文学的消费或传播.这一切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的趋同性和绮丽繁华的城市品格.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较前代有了迅猛的发展,而城市发展带来了文学版图的城市化格局。以宋齐梁陈为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理论都有不俗的表现,并与城市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鲜明的城市化特征,城市是文学创作的渊薮,城市除了深刻影响文学的生产。也深刻影响着文学的消费或传播。这一切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的趋同性和绮丽繁华的城市品格。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游历仙境小说中寻仙、入仙境、返回人间情节结构的解析,提出本我——自我——超我在游仙小说情节中的社会精神反映。浓墨重彩的仙境是游仙小说塑造的人们憧憬向往的乌托邦理想,由此深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追寻幸福生活的社会心理内核,揭示魏晋南北朝游仙小说幻想瑰丽,神格人化,语言生活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学成长、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文献学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一种多途发展的历史趋势。本文试图从魏晋南北朝独特的社会背景出发,寻找对历史文献学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从影响中了解历史文献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是士人独立意识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士人意识原本是作为一种整合社会的力量而出现的;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士人意识同时体现了某种创造维度与斗争维度的僭越功能。魏晋南北朝士人意识的僭越功能不总是革命性和颠覆性,其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定型、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确定、中国士人阶层的定位等方面都彰显出了某种二律背反的旨趣。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是论诗诗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人物品评之风以及诗歌赠答之风是论诗诗发展的客观条件。此时的论诗诗虽然主要以论诗诗句的形式出现,但已经能较深入地探讨诗歌的审美特征,主要在于对强调诗歌的抒情作用以及关注诗歌"辞"与"意"的关系等方面。魏晋南北朝的论诗诗对唐代论诗诗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在众多思潮中,最为重要的当数玄学。玄学作为一种哲学体系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对当时及后世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发展状况研究历来是传统山水课题研究的重点。从对考古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中山水图象和唐以后山水画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事实上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其发展中传统的隐逸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隐士和具有隐逸思想的文人士大夫构成了山水画家的主体.山水画创作也几乎都以表现隐逸精神为主。隐逸思想促进了山水画规模上的巨大发展,在构图形式上使人物形象由大变小,山水图象由小变大、由开放转向闭合,从而使纯山水画的形成变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大分裂、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在该时期里,由于战火连绵,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但在大破坏中仍有建设,在局部地区的停滞或衰退中,总体上仍有发展。本文拟就魂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来证明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玄学风行、道教佛教广泛传播的时代,而儒学则由“独尊”的峰巅跌下。不过,儒学因其本质上是服务于社会中现实政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它在社会政治中所居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动摇,而且儒学在与佛、道的斗争和互融中继续向前发展,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教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扼要叙述了魏晋南北朝教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指出其流派众多,命题深刻,崇理重人,崇简尚博,重才能培养,提倡实学等特色,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教学思想形成的内外机制,其外部机制是政治、思想、学术、文化背景,内部机制指教育教学实践,包括教育制度、教学制度及其教学方式方法;并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其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小说具有较多的口语成分,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的语料。本文是有关魏晋南北朝小说语词的读书札记,内容包括语词校勘和论释两类,共12条。  相似文献   

15.
佛教从西汉传至中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前期,佛道并重、佛道并用,佛教成为一种政治上的需要,随着北魏社会封建化进程加快,佛教势力得到迅速发展。本文就北魏前期佛教文化的发展作一初步探讨,以求对认识北魏的佛教文化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隐逸现象是魏晋南北朝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隐逸思想在社会各个阶层、文学的各个领域的广泛流行,隐逸主体对自身地位与意义的确认,社会与时代对其的积极认同以及隐逸行为呈现出的多样化与极端化并存的样态,共同彰显出这一时期的隐逸精神。对魏晋南北朝隐逸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隐选文化的来龙去脉,更进一步窥见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以门阀士族为主体的上流社会中,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奢侈腐化之风。这种风气,严重地败坏了封建吏治;影响了封建统治的行政效能;阻碍了社会生产的进步。但在导致手工业领域畸形发展的同时,在客观上也刺激了某些生产部门的产品生产。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特殊时代的宫廷音乐的研究十分的薄弱。通过对近二十年来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掘和探讨,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不仅小说的虚构观念开始明确出现,而且方术之士在编撰志怪小说时也开始了有意的虚构。但是,虚构不是作为一个积极的概念问世的,而是在一片批评和谴责声中出现的。虚构作为小说的一种艺术手段在魏晋南北朝并没有得到确立和认同,六朝人反对虚构,崇尚真实。小说记事真实与否,几乎成了评价其成败优劣的唯一标准。此外,关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虚构与真实问题,还存在极为复杂的关系,我们难以分清小说的故事何者为虚,何者为实;也难以分清小说是在原初的故事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有了虚构,还是小说家在整理加工时进行了虚构,小说家是进行了无意的虚构还是进行了有意的虚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远古至东汉北方经济较为发达。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经济重心南移。两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己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