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性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属性。因而也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属性。审美在儿童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儿童文学对于儿童创造思维的培养,健康情趣、爱美情感的陶冶和审美意识的开发是具有独特作用的。审美不同于美育,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发挥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要从儿童出发,激活儿童的审美器官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文艺的商品属性与审美属性金雅,李咏吟新的生活观念必然导致新的文学观念。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探讨文学艺术的社会属性时只考虑到文艺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性,而忽视文艺的商品属性,以为文艺的商品属性只是资产阶级文艺的基本特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复兴和繁荣,文学...  相似文献   

3.
用历史的目光回顾广西文学特别是桂东南作家潘大林的小说,挖掘其文学价值是桂东南文化研究的一个主体层面。回归历史语境,从作家内心追求冒险写作与主流文学主动融合又相对抗拒的心态呈现,既表现为对主流文学审美价值的抗诉和叛逆,又呈现新的异质与异趣,是对主流文学审美价值的承接与沟通的先锋体验以及对于自然生态的敬畏崇高理想的文化守成。  相似文献   

4.
如何处理审美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的关系,这是当代乡土小说一直面临的困境。对乡土中国现实和历史的“苦难”存在的焦虑成为主导情绪支配着作家和批评者,它不仅使作家的创作呈现出种种问题,也导致批评的方向产生巨大的偏差。阎连科的《丁庄梦》以一种简单、富于象征性的结构和语言给乡土小说带来新的启示,也为乡村重大题材的书写展示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湖南多水的自然环境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赋予湖南作家或流寓湖南的作家以灵感,熏陶了他们独特的性情品格与情趣心态。他们亲身感悟并书写着这块土地上的水域风光与质朴的民风民俗,寄寓自己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追求。以此成就了湖湘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不可忽视的地位和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在自身的发展历史过程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倾向。一是否定、批判,揭露社会的丑恶,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之情;二是肯定,歌颂、表现了生活的关,显现出乐观自信的情调。而这两种审美倾向的产生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审美理解的不同所造成的,是艺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重要的翻译家。其早期的翻译呈现出强烈的政治审美气息,而其后期的翻译则倾向于文学审美。笔者通过对苏曼殊文学翻译从政治审美到文学审美审美变化的分析,体现了苏曼殊的翻译观念的变化及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当代台湾女性文学从20世纪50年代发轫到90年代末的繁荣,呈现出曲线发展的轨迹。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新女性文学、政治文学与色情文学出现台湾文坛,曲线轨道的中轴是女性文学的审美嬗变。从对传统女性美学的继承到对性别社会的审美反叛、再从对传统审美的解构到对女性美学的再度重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文学发展的明显线索,更能看到女性成为"人本体"和女性话语衍进的艰难历程。台湾女性文学的审美嬗变,对当代文学美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使文学理论成为交流理论,为审美想象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审美想象是文学主体交流的中介之一,它以情感为基础,以审美判断为交流活动的表达形式,并在对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中实现其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中华多民族文学的视野来看,地域性与民族性是空间书写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敞亮了以往区域文化概念下被遮蔽的民族性要素.蒙古族作家黑鹤不仅通过书写草原生活彰显游牧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在森林题材作品中再现鄂温克族独特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这种民族间的文化交往交融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黑鹤秉持生态整体论,在对自然生态的书写中呈现主体间性的生态审美特点,表明新世纪以来蒙古族生态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1.
马丽华的《走过西藏》作品系列是文学与人类学结合的完善典范,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风貌和审美风格。从审美体验看马丽华的创作,可从中窥见她由一浪漫诗人成长为文学人类学作家的心路轨迹,也可观照出她由激情放歌到理性烛照的写作历程。  相似文献   

12.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在其文学创作中,更青睐于对悲剧的写作。因严歌苓兼具中西方文化的深厚修养,使其在悲剧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悲剧审美特性:一、“冷静忧伤”的悲剧书写;二、“卓别林”式的悲剧语调;三、诗意与悲悯交织的悲剧意境。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词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词人与选本中,《花间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在词史上自然具有独特的地位。抓住关键人物展开研究是赵丽教授研究《花间集》的一个书写策略。赵丽教授以性别意识展开的立体研究更能体现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从审美意象、道教文化对于词文本的分析更是体现了独到的问题意识。花间词的道教文化意蕴研究是这部著作的精华部分,将审美文化与文学研究融合无间,从现象中寻找规律,时代、民族、审美风尚均以文本分析为中心展现出来,作者的文学文化研究创新之处即在于此,这也是全书所体现出的文学文化研究特色。《花间集研究》以性别意识、道教文化、创作主体、审美意象为研究关键词构筑了一个富有层次感的研究体系,体系中多幅风景在赏心悦目中开启,在怡人心神中收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当代回族小说中“月亮-水-土地”等反复出现的审美意象,指出在霍达、张承志、石舒清等回族作家笔下,这些审美意象独具深层意蕴,在不同语境中展现出复杂内涵,由此凸显出回族作家在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状态、生存方式、精神信仰时所具有的审美理想和风格追求。  相似文献   

15.
“他律”代表着审美传统性,“自律”代表着审美现代性,二者彰显了文艺的两种形态,内在的行文逻辑和功能。审美自律使得文学从传统的社会学范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审美现代性语境下,文学的功利性由创作动机、作品构成要素的内在功利转向间接的辐射的外在功利性批评。随着消费社会的出现,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学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因而,改变思维模式、重视文学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当前文艺理论领域手稿派和美反映派对文学实验实践性的研究,认为审美反映理论强调作品对确立读者实践理性的意义是对文学实践性研究的发展,但从审美反映理论的理论根源来看,它对文学实践性研究必然面临着如下问题:正确认识作家的审美需要与人的社会实践需要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作家审美需要的社会历史性。  相似文献   

17.
文学审美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的双向互动。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心理要求的介入,导致文本意义的阐释呈现个性化色彩,使得文学审美充满了复杂的变量和个体痕迹。接受主体常见的倾向性心理类型有:情感记忆的整合与复现;理想境界的梦幻实现;道德焦虑与化解;生命冲动的非功利满足,它们对文学审美产生了积极的能动作用,成为实现文学审美价值的共同参与者。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具有了消费社会的某些特征。为满足大众日常审美兴趣,部分作家与出版商追求欲望写作.偏爱感官刺激与快乐,按市场规则来运作文学,消费娱乐性较为鲜明。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文学典型的“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典型是作家独特的创造,即该典型在文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二、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作家创造该典型的手法既 超越了前人,又超越了自己,即该表现手法是新颖的;三、从读者审美感受的角度看,该典型给读者一种独特的情感满足。  相似文献   

20.
在消费社会背景下,审美日常生活化,艺术和生活的界线日渐模糊,作为经典艺术之一的文学也渐渐走向生活化,其审美属性也渐渐生活化,文学的审美有了前所未有的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