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杜预在政治上的改弦更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之际,司马氏控制朝廷大权,众多曹魏旧臣子弟纷纷向司马氏靠拢。由于父亲杜恕与司马懿的旧怨,杜预的政治前途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个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以及京兆杜氏大族地位的接续,杜预审时度势与司马氏联姻,成功地实现了政治上的改弦更张。  相似文献   

2.
单纯的得罪钟会、轻时傲世或非薄周孔、纵情背礼,均不至于成为嵇康被司马氏处死的真正原因。嵇康在舆论上反对司马氏;在丹丘俭造反时有武力对抗司马氏的意图才是他招致祸患的主要原因。修武县云台山景区的百家岩有嵇康锻剑遗迹,是嵇康实际参与反抗司马氏之政治活动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3.
曹魏政权的覆灭,司马氏政权的兴起,是一系列勾心斗角残酷斗争的结果。司马氏之所以篡魏,绝不仅仅是司马氏与曹氏两姓的胜败,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制度、思想根源的,对这段历史的分析必须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4.
鲁迅论嵇康     
在我国古代的诸多作家中,嵇康似乎特别受到鲁迅先生的重视和偏爱。鲁迅不仅亲自校点了《嵇康集》,而且在文章中对嵇康的思想和为人给以高度评价,特别是对嵇康惨遭司马氏集团杀害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不朽的名著中,鲁迅怀着深沉的悲愤写道:“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  相似文献   

5.
处于政治高压之下的阮籍将自己心向魏氏、反对司马氏篡位的情感隐藏于作品中,其《咏怀》诗及《首阳山赋》等作品都是微言政治抒情作品。为了隐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政治态度,他主要运用了古典言时事、比兴和影射三大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6.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在司马氏利用名教控制天下的情况下,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来反对虚伪名教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主张万物要遵循自然规律与法则,顺应其自然本性发展。实际上嵇康并不是反对一切道德和名教,而是通过“任自然”来回归到原初时代。顺应自然和人之性情的名教,是要超越现在而回归过去无欲、无贪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发生于1939年9月至1942年初的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展开的三次重大战役。这三次战役,特别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和影响,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发生于1939年9月-1942年初的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展开的三次重大战役。这三次战役,特别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和影响,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篇表文。时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冼马,李密因曾为蜀汉之官,担心晋武帝怀疑,又由于祖母刘氏日薄西山,尽孝之事无人主持等情况,拒绝了司马氏的征召。文章言辞恳切,情真拳拳。《古文观止》评价说“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然也!  相似文献   

10.
蔺耀昌 《甘肃科技》1999,15(1):57-58
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漫长历史中,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历史上三次大的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生产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相应地社会产业也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工业...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会泽的发展得益于其丰富的铜矿资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制钱的需求,占滇铜总产量70%以上的会泽铜业因此蓬勃发展.铜产量的递增,人口的聚集,带动了会泽周边地区和铜运沿线商业和市镇的发展,加强了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具有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奇闻怪事》2013,(5):13
电视连续剧《隋唐演义》中,无论是贾柳楼结义的四十六友、十三条好汉、十八路反王还是后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喷放出来的全是阳刚之气。即使以前播放的多部反映唐代女性的电影或电视剧,一般都只对武则天、太平公主、杨贵妃、上官婉儿等唐代著名女性在后宫勾心斗角及淫乱之事等津津乐道。其实,女性的社会及家庭地位在唐代得到了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13.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未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会泽的发展得益于其丰富的铜矿资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制钱的需求,占滇铜总产量70%以上的会泽铜业因此蓬勃发展。铜产量的递增,人口的聚集,带动了会泽周边地区和铜运沿线商业和市镇的发展,加强了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具有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元朝、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继承了中国历代治国方略成功经验的同时,都根据所处的时代特点,在云南地区制定并实施了顺应历史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但其政治经营活动在一些做法、手段上亦有较大差异。比较分析元清两朝在云南地区的行政建制、宗王制度与藩王制度、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等重大措施,反映出元清统治者对云南边疆地区的认识程度,客观上体现出内地与边疆一体化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元朝、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继承了中国历代治国方略成功经验的同时,都根据所处的时代特点,在云南地区制定并实施了顺应历史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但其政治经营活动在一些做法、手段上亦有较大差异。比较分析元清两朝在云南地区的行政建制、宗王制度与藩王制度、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等重大措施,反映出元清统治者对云南边疆地区的认识程度,客观上体现出内地与边疆一体化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科举制的演变、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理学的产生等,而这些变化对唐宋时期学校的兴废,宋代学田制的产生,理学思想对书院兴盛的作用等产生广泛影响。所以,唐朝学校教育发展到宋朝,在学校教育的管理上、官学教育的内容上、蒙学教材的编写上、书院制度的发展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科举制的演变、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理学的产生等,而这些变化对唐宋时期学校的兴废,宋代学田制的产生,理学思想对书院兴盛的作用等产生广泛影响。所以,唐朝学校教育发展到宋朝,在学校教育的管理上、官学教育的内容上、蒙学教材的编写上、书院制度的发展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作为造型艺术重要的形式门类之一,雕塑在其生发过程中与传统美学原理相结合,并在其作用下发展和提升.秦汉时期是我国雕塑艺术成熟期,通过对这两个历史时期雕塑面貌的描述与分析,从其各自独具的社会与审美性征及二者共有的美学意趣,阐释了此期艺术创作与情感因素审美走向之间相伴相生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局面。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也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宋元之际蒙汉民族的融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改变了传统的文学风尚,实现了由传统士人文学向新兴通俗文学的转型。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后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