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康对人生持“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模式,与这种模式相适应的是他的天道自然观,自然人性论和“至人”理想人格范式等思想,这些思想展示了他追求率性朴真、超尘绝俗、逍遥逸世的洒脱风度。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代,儒家正统思想失去了约束力,魏晋名士开始思考生命个体的意义。嵇康意识到个人主体的价值,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对礼教加以否定。与此同时,嵇康构想出一种于名教中得逍遥的理想人格,即“至人”,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尽管他的理想人格在失道的魏晋时代难以实现,但他对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的追求依然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现代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3.
嵇康是魏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面对虚伪的世俗礼法,他愤激而发,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主张,唱出了这一时代叛逆精神的最强音。而另一方面,在他的诗歌、辩文和家书中,却又表现出他对人间世事的关心,对儒家伦理的遵从与捍卫。这种矛盾心理不仅来自他独特的存在体验,更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孟的浸润,老庄的濡染。  相似文献   

4.
嵇康“越名任心”的思想消解了虚伪名教对人性的束缚,实现了本真的诗意的生存。追求个体人格的绝对自由,使人生艺术化;刑场上索琴而弹,向死而生,从悲剧走向崇高,成为魏晋士人的人格典范。  相似文献   

5.
郭象玄学的主要目的是想把阮籍、嵇康和裴各执一偏的自然与名教重新统合起来,构建一套适合时代要求的政治哲学。郭象的政治哲学以其对人性的思考为运思起点,而从圣凡关系、君民关系和群己关系这三个维度展开,并始终贯穿着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这条主线。虽然郭象统合名教与自然的努力并不成功,但足以证明魏晋玄学并非脱离现实的学问。  相似文献   

6.
正始玄学从何晏、王弼的"贵无论"到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皆是基于复杂的社会现实环境,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何王"贵无论"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现实的超越;而嵇阮的玄学理论则是对名教的否定和对正常人性的肯定,主张从政治和现实环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同样获得自由和超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正始玄学是对思想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玄学的一个核心话题。嵇康之死是向秀的学术立场由“自然”转向“名教”的直接原因,政治对学术的干预才是向秀改变学术立场的根本原因。向秀变节是政治干预学术的经典案例和影响儒学发展历程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8.
庄子和济慈都反对人的异化,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真美的统一,庄子主张“法天贵真”,以真为美,济慈肯定艺术的美,以美为真,庄子主张“坐忘”,“心斋”,济慈提倡“消极的能力”,他们都强调“忘我”,要创造一个超脱世俗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开拓审美心胸,庄子主张“心游”,济慈肯定想象,都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正是一种高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李贽从“童心说”的观点出发,以绝假纯真为审美原则,提倡“自然之为美”,反对“中和之为美”,主张无意为文,反对有意为文的美学思想。这些关学思想,无论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忠杰 《科技信息》2010,(21):I0215-I0216
名教与自然之辨,这是由魏晋玄学家用生命来践行的一个颇有争议的时代辨题,本文重点探讨名教与自然作为哲学范畴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发展脉络,意图理清魏晋时代的士人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行为态度转变路径以及此玄学命题意义。笔者认为魏晋时代的士人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实为失败之举,只注玄远,不顾当下,实己脱离人之自我本然,一味地在自然之外追求自然实属画蛇添足。  相似文献   

11.
嵇康紧张的人生观主要体现在名教与自然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入世与出世的困惑,大我与小我的矛盾等方面。他这种人生观的本质是把人性从礼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维系个性自由和培养独立人格层面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没有解决个人对社会承担的责任问题,注定以悲剧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庄子和济慈都反对人的异化,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真美的统一、庄子主张“法天贵真”,以真为美;济慈肯定艺术的美,以美为真。庄子主张“坐忘”、“心斋”,济慈提倡“消极的能力”,他们都强调“忘我”,要创造一个超脱世俗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开拓审美心胸。庄子主张“心游”,济慈肯定想象,都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正是一种高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略论嵇康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也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嵇康就是这一时代的风流人物。《晋书·嵇康传》说他:“有奇才,远迈不群”,“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嵇康被捕后,有三千太学生上书司马昭为他求情,请以为师,甚至有人要陪他去坐牢。嵇康死后,留下了不少著作,其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伦理思想甚为丰富。笔者不揣冒昧,将自己对嵇康的一些看法写出,求正于读者和方家。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的音乐创作者大多主张“以西为师”,走“西化”的道路,对民族音乐持否定态度。而赵元任却熟悉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他强调借用西方作曲技术来提高和改进民族音乐,他的创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我国提出自然美并建立理论系统的第一人,然而将美与自然密切联系统一起来的则是庄子。庄子讲道之化生于自然,既否定神的作用,更反对人为造作,主张“法天贵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可见,“真”是庄子所认为的艺术的  相似文献   

16.
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简论儒家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 并与道家、法家的生态理论作了比较分析。作者认为儒家生态观体现在其 “天人关系”理论系统中, 基本思想可以用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生生不息”四句话概括, 而其核心是 “万物一体”论, 其策略原则是 “和谐用中”。道家主张 “自然无为”, 法家则主张 “尽地力”, 各有其合理性。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 “纯任自然, 无为不争”之说不足取, “尽地力”之教不可取, 而 “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的生态思想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 应当坚持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传统逻辑并非完全过时,“取代论”者之所以主张用数理逻辑代替传统逻辑,是由于他们将“传统”与“落后”相等同,“现代”与“先进”相混淆,从而将传统逻辑看作是“落后的”、“过时的”逻辑,现代逻辑被视为“先进的逻辑”。尽管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在其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但它们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两极。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某些内容是可以相容的。传统逻辑现代化的前提是保留传统逻辑,而不是取代传统逻辑。构建逻辑学教学体系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要相互吸收、借鉴、兼容,反对机械拼凑和生搬硬套,反对一刀切。要根据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构建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教学及授课方式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顿指出马克思过分强调了人对自然的有意识的生产改造型劳动,而忽视了人的活动是受不可操纵的自然条件和因素的制约。通过提出对自然的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理解,将劳动过程划分为生产改造型劳动过程和生态制约型的劳动过程,主张以“适应自然”代替“改造自然”,认为“改造技术”是提倡不断超越自然的极限,而“适应技术”才是不断适应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技术。  相似文献   

19.
全纳教育主张接纳所有学习者,强调以学习者为本,要满足学习者的多样性需要,其核心思想是反对歧视、反对分类和民主参与.ICF是关于“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与参与、环境”的分类标准.文章重点探讨了反歧视、反分类以及民主参与的全纳教育思想对ICF术语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让·雅克·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教育家。他于1757年写成半论文半小说体载的教育名著《爱弥儿》,通过对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从出生到青年时期及其女友的教育论述,抨击封建教育制度和经验主义的学校,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计划,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即要培养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强调“个性解放”,让儿童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主张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一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由于此重期正处于“理性的睡眠”期.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