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方言中表示“好”义的三个词:“嫽”“蒇”“完也”,在地域使用范围上略有不同,但是却共同体现了陕西人特有的直率豪爽的性格和崇古尚文、知足常乐的文化心理。由此可以看出方言词语与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体现出关中人直率豪爽的性格和独特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随着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人的互相交流而出现,在“地球村”的当代国际环境下表现得越来越显著。主要论述跨文化交际和文化空缺现象的内涵与表现,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和对策。文化空缺现象虽然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然而这一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势必会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密切化而逐渐减少甚至消除。  相似文献   

3.
地域文化基因是地域文化的核心特征,应根据其不同的物质载体形式,采用直接借用、间接转化、主观表现、客观再现等方法,转译为地域文化视觉符号,进而结合“产品叙事”与“通感”方式,建构地域性产品语意,塑造用户情感体验。转译是地域文化信息的符号化表达,而物化是将符号形式与意义降解为兼具物质功能与文化功能“使用物”的过程,其本质是“给设计以灵魂”。结合地域文化基因的转译与物化方式,将地域文化融入地域性产品设计,可以实现地域性产品形态语义建构与情感迁移,使地域性产品在满足使用功能需求的同时,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与内涵。  相似文献   

4.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地方文化特性;方言是语言研究的富矿,是构建汉语科学大厦的基石;方言是通行于一定地域的话,是评判不同地域人身份的一种标记。汉语方言研究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构建汉语科学大厦”、“提供侦破审讯参数”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仅是指不同国家文化间的交际,而同一国家不同地域间也存在不同文化的交际。本文讨论的亚文化交际是指国内不同地域文化群体之间的交际。交际者因其文化差异在交际中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本文个案分析原户籍山东的新上海人,从人际关系交往和个人情感归属两个方面,探讨亚文化交际中地域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风格的艺术超出种种域限而遍及世界。为更多的人所感受与体验。同样也已成为自然而然的现实;同时。全球化则又必然带来新文化挑战与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文化重组。因而,包括艺术在内的不同文化如何在此“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良性生存与发展。则是十分现实的问题。笔者以为。有生趣的、理想的取向是。各民族的艺术都应当积极跨入“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和大舞台上。充分实现“自我表演”。以彰显其关学资质、张扬其文化精神。因为越来越显示出信息化强势的全球化.可以消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时空障碍。为形态多样、风格各异的民族艺术的广泛传播、平等交流、相互认知与理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一个民族的艺术,无论其曾经仅存于怎么偏僻闭塞之地。如今都有可能通过这个“舞台”很快展现(或传播)于世界各地。为众多民族(种族)、运用不同语言的众多的人们所感知,成为不同时空内人们可以共同享受的精神盛宴。  相似文献   

7.
地域、审美、民族性格的不同,导致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从对“智慧”的不同审美倾向,揭示出两种文化的内在动因和文化的遗传。  相似文献   

8.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8,21(1):F0002-F0002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自觉,地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包头地处阴山南麓,历史悠久而内涵厚重的阴山文化成为本地区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刊的“阴山文化研究”专栏也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相似文献   

9.
“以文化人”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发挥着不同的化人功能。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使文化真正成为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就必须解决这么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拿什么化。要重视文化之“魂”的熔铸,消除以文化人方面存在的“一高二空”现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共识。二是化什么。要研究现实的人的新变化。三是怎么化。要把握以文化人的方法与路径,树立“化人”的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注重“化人”的载体建设。还要坚持“化人”的“三贴近”原则。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性别研究是以文化研究为根基的一种“性别诗学”,建立在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基础上的“地缘诗学”是文学之文化研究的另一种视角和方法。在文化研究这一宏观学术范畴中,性别和地域的视角、方法完全有可能结合于文学研究之中,性别的思考和地域的思考可以在差异性的寻求方面达成默契。将性别的视角和方法引入地域文学研究,是在性别诗学和地缘诗学相结合的层面中开辟多元一体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途径。关注地域文学的“性别书写”可以有效地整合关于现当代文学的性别研究和地域研究,成为开展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场域。  相似文献   

11.
13年前,山东青州的一个农民首次在互联网上开设“网上花店”,年销售收入达950万元,客户遍及全国各地,公司却没有一名推销员……自此,网络营销的概念开始遍地开花。作为科技发展、消费价值观变革和商业竞争的必然产物,网络营销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国际化、信息化和无纸化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营销形态和业态,成为各国营销发展的“新贵”。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又造就了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营销风格,让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2.
关于覃怀文化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焦作地区历史文化的称谓,曾出现了多种概念。本文针对各种地域文化称谓,以丰富而厚重的历史史实,从地域的界定、行政建置的设置、文化的内涵、文化形成的标志等方面对焦作地区地域文化称谓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探讨,以为:还是以“覃怀文化”的称谓来界定焦作地区的历史文化为最佳的称谓。也只有覃怀文化这一称谓,才能体现焦作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灿烂。  相似文献   

13.
冯宗智 《科技智囊》2004,(12):79-90
搞清中国式管理,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管理”?其次什么是“中国”?再有什么是中国“式”?管理是本原,中国是地域、民族和文化的范畴,而“式”是模式,搞清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搞清中国式管理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4.
“创新闽西文化”,实质是构建有闽西特色的地域大文化。闽西文化是闽南支系和客家先民胼手胝足,共同创造的山地移垦文化;又在近代革命斗争中提升出红土地文化。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大转折和社会大变迁,为创新闽西文化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和现实可能性。有闽西特色的大文化,就是充分开掘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融合、提炼出更具合力、更催人向上的地域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区域文化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通过分析山西省不同地域环境特点,总结出环境对地域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对各地区社会发展制定发展战略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研究”是从地域文化角度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探讨新时期诗歌运动的发生发展的需要,大西南文化及其新时期诗歌发展的独特性构成了这神研究的条件。该课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新时期诗歌的消长与大西南文化的关系,二是中国新时期诗歌精神与西部精神,三是大西南文化对新时期西南特人的个性塑造,四是新时期大西南诗歌流派的地域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17.
论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高松年沈文元面对1987年—1990年叶兆言所创作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可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却又较难用一二句话概括出他这些小说的主体创作倾向。正如有的论者所说,“叶兆言似乎不愿意让自己的小说最终归向...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必会产生特定的地域性文化。然则,影响某一地域文化特征的要素何在?就其大要,不外两种:一是自然环境,一是社会环境。谚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等,即是侧重强调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而《汉书·地理志》又云:“人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则在强调自然环境(即“水土风气”)之影响同时,指出了社会环境(即“君上情欲”)对一方风习的影响。由是而言,汉代张衡《西京赋》所言:“夫人在阳(指春夏)时则舒,在阴(指秋冬)时则惨,此牵乎天者也;处沃土则逸,处瘠土则劳,此系地者也。惨者少于欢,劳则褊(狭也)于惠,能违之者寡矣。”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指朝代更迭),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又不能不是我们当今治地域文化者的至理名言。当代大画家黄宾虹先生在《九十杂述》中说:“古今沿革,有时代性。山川浑厚,有民族性。”即道出其个中三昧。明乎此,我们始可言“三峡文化”矣!本文以下所述,亦奉此为圭臬,愿识者志之。  相似文献   

19.
宋慧 《科技信息》2011,(19):134-134
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我们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本文从几个人方面就中西文化的不同做了对比,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对“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的提法,也认为不 妥。对有的学者还用“巴楚文化”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更觉不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