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行政相对人不能、不敢、不愿提起行政诉讼以及在违法行政行为侵犯公共利益时,有必要赋予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的权利。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内外的司法实践,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是可行的。同时本文还论述了建立行政案件检察机关公诉制度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探讨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对人民法院错误生效的民事行政案件的裁判提出抗诉,再审,出庭的对策,把“事后监督”改为“同步监督”,以及如何限制抗审级别,提出法律应赋予检察机关对抗诉再审案的权力和完善监督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行政判决的执行问题已成为制约行政诉讼制度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产生这一问题的因素固然是诸多方面的,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现有的诉讼体制下,行政判决执行应引入检察机关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行政强制执行的范围,目的,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行政强制执行是专门用以描述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学术语,其范围应包括行政主体对行政决定的强制执行和行政主体法院生效裁判的强制执行两种情况,其目的是消除由于义务人拒不履行法定义务而形成的对公共利益的侵害状态,行政主体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但是,应注意每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相似文献   

5.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监督必须建立在知情的基础上,检察机关要想对民事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就必须深入了解法院的民事执行及其存在的问题。当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无须再讨论,问题是如何按照执行程序的特点和规律,具体地将执行监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主要以分权、防止司法专断、维护社会公益、实施法律监督与保障司法公正为价值目标。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诉讼法理和制度构造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改革的路径应当是:增加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提起诉讼或参与诉讼;增加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案件的检察监督;加强检察机关对法院审判程序的监督;严格限制检察机关对审判结果的监督。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应包括法院和行政诉讼参与人之间的行政诉讼权利义务关系及行政诉讼参与人相互之间的行政诉讼权利义务关系。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在主体、内容、客体等要素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行政审判权力与行政诉讼权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成为整个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中心和枢纽。研究行政诉讼法律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掌握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有助于人民法院正确行使行政审判权,有助于引导行政诉讼参与人正确地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  相似文献   

8.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按照法律规定有权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向法院提起诉讼。其作为法定监督机构,应该具有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运用公力救济的方式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资格。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对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行性予以论证可以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再审是针对生效裁判而设置的一种特殊的纠正和补救程序再审程序的启动,虽是基于法院和作为法律监督者的检察院对原裁判有“错”待纠的审查认定,但再审并不必然意味着原裁判变动的结果。透视浙江省高、中两级法院近年再审改判与发回重审案件的来由与审理,再审改判和发回重审的原因,包括原判确有错误、裁量权的行使、判后新情况及司法理念等方面因素、裁判的“错误”没有绝对的认定标准.再审的纠正与救济是有限的。但有当事人的申求,就有法官追求司法公正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公益诉讼,在宪法领域来理解是一种广大民众参与通过司法监督的方式保护公共利益的一种制度形式。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体现了民主,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在宪政领域仍存在一定制度基础之不足,而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包括对诉权内容的丰富、公共利益概念的明确、检察机关法律地位的明确以及司法权独立性的保障等。  相似文献   

11.
量刑建议制度是量刑建议在整个刑事诉讼中的动态运作过程及其相关一系列程序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量刑建议。量刑建议制度引发了量刑建议与量刑裁判之间的博弈,有助于检察机关对法院量刑裁判进行监督,实现量刑公正。  相似文献   

12.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以诉讼当事人身份参与民事公益诉讼,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救济,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考虑到目前的法律授权不够具体,加之检察机关现有资源的有限性,检察机关在参与民事诉讼过程中应有明确的角色定位,以辅为主,制权补权,合理运用各种方式,履行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法律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库区移民迁建中,因行政行为不当或偏离法律轨道,导致不稳定的因素日益增加,强化行政诉讼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移民中行政诉讼困惑的原因主要有:群众和行政人员人治观念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法定司法监督的范围大狭窄,法院审判行政案件的独立性受到多种制约。要走出行政诉讼困境,必须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制度,推进司法体制的改革,提高法官的综合素质,并转换审判为移民服务的视角,全方位探讨新的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14.
行政公益诉讼的缺失与补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有的行政诉讼制度因其对原告资格的严格限定而导致行政公益诉讼的缺失,致使当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损及社会公共利益时,公民无法通过司法手段监督行政行为。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既有其法理基础,又有其现实依据,为我国法治建设所必须。但行政公诉制度的建立并非要彻底否定现有的行政诉讼制度,较为实际的做法是通过司法解释在现有的行政诉讼框架内作出适当的补正。  相似文献   

15.
金亮 《科技信息》2010,(31):I0394-I0394,I0382
关于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执行的监督,从2001年我国立法机关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强制执行法》开始,民事执行制度的建构问题就成为民诉法学界、法院和检察院等实务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①。  相似文献   

16.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主要有法律监督权理论、诉权理论和公诉权理论;检察机关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其掌握着丰富的诉讼资源决定了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具备现实的条件和基础,既可以弥补公益维护机制漏洞,又可以提高行政公益诉讼效益,还有助于全面实现行政诉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既判力指确定的终局判决所裁判的诉讼标的对当事人和法院的强制性适用力,主要包括主观范围、客观范围。在代位权诉讼中,中国目前法律对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和客观范围未进行规定,故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既判力的主观范围不应以债权人是否胜诉为前提,法院就代位权本身所作的判断应成为免证事实,法院就代位权诉讼标的所作的生效裁判应具有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不动产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征收目的之合法性。依据现行法律体系,界定公共利益的明确主体包括作出征收决定的行政机关和个案审判中的司法机关。而公共利益概念上的复杂,以及与社会管理职能联系的紧密性,法院和行政机关均存在界定效能缺陷。为解决因"公共利益"界定引发的矛盾纠纷个案埋下隐患,在征收不动产的不同阶段,公共利益界定主体应当不同,这样既符合法律的规定,又符合国家政治治理的现实。应明确地方人大机构通过对政府计划和报告进行宏观审查履行界定职能;完善各级法院通过争议个案的审理履行界定职能;明确行政相对人诉请人大立法机构进行专题审查的事后界定职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行政案件可以适用变更判决。在行政权无限扩张和膨胀的今天,行政诉讼的变更权则是司法权介入行政权的最突出表现,是法院行政审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并完善司法变更权有利于行政权进行监督和制约,而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司法变更权是有限的。文章通过分析司法变更权的涵义和国外的立法经验,反映司法变更权的必要性和适当性,提出需要扩大行政诉讼中变更判决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急于取消法院主动启动刑事再审,有悖于我国的文化传统,不符合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目标。在一定条件下法院主动启动刑事再审,不是“无诉而审”,而是一审、二审之诉效力的延伸与补救,不是对诉权的侵夺而是对诉权的监护,合国情,顺民意,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度和司法效率。我们应以审判行为瑕疵为标准,区分生效裁判“客观上错误”与“法律—错误”来确定法院主动启动刑事再审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