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学研究的一朵新花——评邵志忠《壮族文化重组与再生》●徐杰舜/著壮学,作为研究我国第二大民族的一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分支学科,近几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版了《壮族通史》、《壮族百科辞典》、《壮族风情录》和各具特色的郑超雄的《壮族审美意识探源》、潘其旭的...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REFACE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整体性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本期主打栏目特推出由张声震主持的"南岭壮学",全面介绍壮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者、壮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以及壮学理论体  相似文献   

3.
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对壮族的历史起源、民俗文化,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随着壮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壮学研究中心的建立及研究  相似文献   

4.
评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毛志东黄秉生/著潘其旭先生的壮学研究博大、精深。博大体现于他参与《古壮字字典》、《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的编纂工作;精深体现于《壮族歌圩研究》这部专著之中。潘先生对壮族歌圩的起源,从壮族族源方面进行探讨,他认为壮人自古...  相似文献   

5.
梁庭望先生是著名的壮学家、民族文学研究专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壮学、壮侗语族民族历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等。他的壮学研究成果推动了壮族文化发展,他用自己所学为壮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的“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促进了民族文学理论研究。五十多年来,他在这些领域辛勤耕耘,不断开拓,为我国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发展,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由此,中国对东南亚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在从过去的冷门开始变成一门"显学"。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一体两翼"(以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为主体,以东盟教育研究和民族教育研究为两翼)的思路,把东盟教育作为重点研究领域,相继承担了"东盟高等教育系列研究""东盟高  相似文献   

7.
壮族是中国的第二大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惟一超过一千万的民族,堪称少数民族的老大。按人口多寡排序,壮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居第62位,①举足轻重,不言而喻。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壮族的研究起步晚,成果不多,与壮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极不相称。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广西壮学学会成立以后,“壮学”作为一门内容丰富的专门学科逐渐为人重视和接受。继之,一批有分量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应运而生,从两部《壮族通史》的出版,②到壮族“那文化”概念的提出,③在学术界,尤其是在民族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  相似文献   

8.
李富强教授认为20世纪的"壮学"研究在空前繁荣之下,存在缺乏深度的田野调查和新概念、新理论不足等缺憾;突破20世纪"壮学"研究的旧格局,需要新老学者共同负起责任,走进"山野",积极开展以深度田野调查为基础的个案研究,同时努力学习,引进西方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将之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壮族历史、社会、文化的研究中去,求得认识上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壮族与周边近邻诸民族关系研究是壮学体系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传统文化的对比又是研究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优秀的壮族传统体育要永续存在,就要把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永续传承,让壮族文化的光芒熠熠生辉。学校是传承和发扬壮族传统体育的良好沃土,而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普遍以西方现代体育占据主导地位,壮民族体育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分析学校场域中壮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困境,寻求壮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共生的契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壮剧是壮族代表性的民间戏曲,其中的北路壮剧真实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感情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壮剧堪称是了解壮族人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北路壮剧使用壮语演唱,其唱词具有音韵美、节奏美、修辞美、意境美等审美特征。壮剧唱词英译应遵循"力求传神达意,确保合乎习惯"的原则,并采取准、整、创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马哲史""政治""经济"这些方面的主体研究替代不了其人文维度的美学思想研究:马克思对"感性之美""劳动之美""尺度之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美"都有着深刻的思考。这些思想不仅在后世直接影响着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和中国实践美学的发展,更对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学位点的建设与发展情况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物理化学"博士点获批;2003年,"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地理学"3个博士点获批;2006年,"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体育教育训练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物理""自然地理学"和"细胞生物学"7个博士点获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被批准拆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2个博士点;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  相似文献   

14.
改土归流之后,壮族核心居住区逐渐朝着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发展;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与中原地区划一;壮、汉民族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但是壮融入汉是主流;大约从明代起,壮族逐渐对壮、汉文化抱等距认同的态度,并在族际交流中维持自己的族群边界。改土归流的结果是使壮族看起来与汉族无异,但却实在又是一个特点突出的民族。  相似文献   

15.
壮族的戏曲剧种,可分为壮剧和壮师剧;壮剧依流布地域不同,又可分为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在中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壮剧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其文化传统深厚、社会影响广泛、艺术形态完整、剧团结构合理,显示出一个成熟剧种的特有品质。而走专业与业余剧团共同发展的道路,紧抓民俗与民生的生命线,则是壮剧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作为壮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开天地造万物,并带领壮民们进行生产劳动,发明创造,反抗压迫,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社会力量,使壮民族得以生存与繁衍,发展成一个文明开化的民族。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来看待布洛陀信仰,不仅可以追溯到壮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关系,而且在弘扬壮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壮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上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壮族民间信仰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生态伦理观念。探寻壮族民间信仰的和谐生态伦理意蕴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制定正确的生态环境政策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壮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壮族地区呈现出一种“壮化”倾向 ,在主题、情节、结局的处理等方面深得壮族文化的内蕴。透过这种“壮化” ,可以看到壮族文化追求智慧人生、具有强烈的巫鬼观念和乐生意识以及淳朴自然、清新健朗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青岛2020年8月10—15日本届年会共设立开幕式、闭幕式及"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海洋强国建设""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科技人才助力创新发展"五大系列活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兴建,有力地推动了壮族社会的现代转型。概言之,壮族社会转型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工业化步伐日益加快,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开放程度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