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消费,然而很多人在消费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在受到侵害后不知道该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保护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尤其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经成为消费者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坚强后盾。消费者只有熟知这些权利才能真正做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消费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消费活动,但由于金融消费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等的大量存在,严重阻碍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提出改变监管思路,通过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完善法律体系、加强从业人员自律等方面以促进金融消费者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金融消费者是金融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对危机中反映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欠缺逐渐重视起来。此后,世界各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金融制度的完善,而我国近年来也对这方面予以重视,并整体以"一行三会"的框架构建保护制度。但是,现阶段仍存在立法不完善,机构欠缺,权利救济单一的状况。本文在研究国外优秀制度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康 《镇江高专学报》2013,(1):84-86,90
针对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过程中考生权利受到个别测试提供机构侵害的问题,参照消费者知情权,结合考试的实际情况,明确考生的知情范围,分析考生知情权受侵害的原因,提出保护考生知情权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权利的保护是实现教育法治的迫切课题,法治精神和权利至上理念要求学校管理尊重和保护大学生个体权利。大学生权利受侵害的突出表现是受教育权、人格权、财产权等权利受到侵害,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保护学生权利捷出了三点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上购物、电视购物、邮递购物等新型交易方式层出不穷,虚拟化交易增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也迅速增长,受损行为不断增多,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了解越来越有限,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仍然固守契约自由原则,就不能实现对消费者权利的实质上的充分保护。契约自由原则与消费者权利保护就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对立。由此,消费者的反悔权在我国的交易实践中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型的消费者权利。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不断地与社会经济相结合,"互联网+"模式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常态,加之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市场化趋势具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互联网金融要想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构建安全合理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至关重要。该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当前互联网金融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构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利受到侵害的原因与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问题一样复杂多样,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由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拥挤性、"父权社会"结构和男权主义文化以及法律与政策的漏洞所决定的.只有从父权结构、根本法律和专门法律配套、社会特别是村社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变革或改造,才能真正保护我国农村离婚妇女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土地权利.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现象时有发生,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必将打击人们出游的积极性,对未来旅游业的发展非常不利。从旅游市场的现状入手,分析旅游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的法律原因,并从立法、执法、纠纷解决机制三方面探讨了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在消费借贷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结构转变的要求之下逐步发展起来;一方面它有着促进社会效率的提高的作用,而一方面,这种以金融消费者隐私的个人信息为核心的征信体系对于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保护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在肯定积极方面的同时更要防范个人信用征信所可能对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所造成的侵害,因此要对信用征信体系中的各个主体课以相当的义务以促进个人信用征信与金融隐私权保护二者的价值诉求能够共存。  相似文献   

11.
由“占领华尔街”事件所折射的现实是,美国民众对金融机构的厌恶。金融业本身的投机性特质,在各个方面损害着各类消费者的利益。结合我国国请,应建立金融市场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建立金融规制的法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建立起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
论“家电下乡”中农民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情权作为消费者权利体系中的基础性权利,在我国消费者权利保障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电下乡"政策中,保证农民消费者权益的关键也是首先实现其知情权。但我国现有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机制仅强调经营者的产品信息直接披露义务,而忽视了政府和公益性团体对经营者产品信息的间接披露义务,又加之农民消费者大都处在信息闭塞的农村,且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家电下乡"中农民消费者知情权需要法律的特别保护才能得以实现。为了保障"家电下乡"政策有效实施,农民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主要表现在法律上确认消费者知情权请求权,立法上明确经营者和政府的产品信息披露责任,司法上引入集团诉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作为"第三部门"的检测机构对不合格产品的检验结果是消费者维权的重要证据。现实情境下,检测机构对消费者个人送检设置种种障碍拒绝检测。检测机构拒绝个人送检的行为违背基本社会正义,对消费者知情权造成侵害,变相剥夺了个人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同时也使公众丧失了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的重要机遇。消费者应通过不同的救济手段实现自己权利遭受侵害的救济;政府应发展简便易行的消费者个人送检的途径,同时加强对现有质检机构的规制,强制其接受个人送检。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多数决原则下,小股东在公司中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其权利时常受到大股东的侵害."新公司法"通过完善表决制度、增加对小股东的司法救济等措施,建立起对股东权利平等保护的完整机制,对保护小股东权益具有积极意义.但"新公司法"在保护小股东权益方面仍有一些不足,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陈美珠  甄万和 《科技信息》2009,(36):I0178-I0178
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采取公力救济或私力救济的办法来保护权利。目前我国在人格权保护上,制定的法律日趋完善,但尚未形成价值取向明确的体系。对隐私权的保护,只是参照人格权中对名誉权的保护模式进行,因此需要通过立法形式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已经掀起对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保护高潮。我国当前对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保护还处在萌芽状态。因此,在梳理我国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的现状下,借鉴域外的相关法律保护制度,完善我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既往的公司法对少数股东权利的保护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使他们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护。现行的新《公司法》的规定中,加强了对少数股东的保护力度,更好地平衡了各方的权利,使少数股东在自身的权利受到侵害时维权有了法律依据。本文从我国新《公司法》的视角讨论少数股东权益保护的立法创新,分析其立法缺陷,并尝试提出相关法律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金融法学者对哪些属于金融消费者范畴一直是争论不休的,我国金融法也没有相关金融消费者的概念,缺乏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机制,本文主要是对金融消费者的界定和我国对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领域的不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新平 《科技信息》2010,(27):I0393-I0393
中国银监会出台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简称贷款新规),以创新的管理要求进一步全面规范信贷投放与资金监管操作,体现了银行贷款风险监管制度的系统化调整与完善,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有效防范贷款风险,规范贷款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及促进经济金融持续稳定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入世后,金融行业面临逐步自由化的严峻挑战。从正面意义来看,WTO金融自由化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运行和金融监管向国际标准靠拢,有利于优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减少不良资产,同时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引进大量外资。从负面意义来看,WTO金融自由化不仅会使我国金融机构将失去部分金融业务和市场份额,而且国内金融机构将面对部分金融人才流向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将更加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此外,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面临重大挑战,而金融机构又难以立即适应混业经营。我国金融法制建设和监管能力将承受更加严峻的考验。为此,我国应当在该领域内应当进行改革。具体来讲,我国应当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实现我国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取消外资金融机构的超国民待遇,营造公平、稳定的竞争环境,利用GATS和《金融协议》的有利条款扶助民族金融业的发展,强化监管体系,促进外资金融机构稳定健康发展以及积极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国内外金融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