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精神损害的类型与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损害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分类的目的在于揭示各类精神损害的特征及其法律意义,为确定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赔偿标准和数额幅度提供根据。  相似文献   

2.
精神损害是对人的生理、心理或其中某一方面的侵害,是对公民和法人及其他权利主体的精神利益的损害,是相对物质利益损害而言的无形的非财产损害。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因其精神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要求侵害人赔偿的一种责任制度,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抚慰性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各国的立法、判例开始呈现出对因违约引发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的发展趋势。并非所有的违约所造成的精神损害都是不可预见的,精神损害的产生也并非与侵权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违约并不当然排斥精神损害赔偿。在一些订立合同时即可预见到精神损害的场合,特别是以获取精神利益为目的的合同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允许受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除应具备一般损害赔偿的条件外,还应具备四个条件:一、必须有精神损害的事实,二、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三、主观方面表现为复杂形态;四、必须有主责任方式难以难以弥补精神损害。  相似文献   

5.
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理论和实践部门所关注的内容,而对于植物人精神损害赔偿论及很少。有的学者认为,一个人因受到不法侵害而成为植物人以后,他就不再具有精神感受能力,没有精神痛苦,也就谈不上其精神损害赔偿。从精神损害的法律厘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入手,从社会、法律、生理等层面来论证植物人精神损害的存在,并由此得出植物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实际发生。  相似文献   

6.
作认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应从人身权、主权范围等方面进行扩大,精神损害抚尉金的确定应参照刑法量刑原则,赋予地方立法权和法官自由裁量权,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论人身损害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法对人身损害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无明文规定,但这种损害事实上存在,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从理论上、实践上来看都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应当予以确认,并制定出原则,以完善我国的民事立法。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根据我国精神损害普遍存在的实际状况,应当扩大精神损害金钱的赔偿范围,国家的精神损害赔偿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执行公务给相对人造成精神损害,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这既是我国宪法和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对相对人合法权益保护的要求。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行政精神损害案件的发生,给我国行政精神损害的立法、司法以及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我国的行政精神损害赔偿立法还存在很大缺陷,亟需完善行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法律上,精神损害的成因私法大大少于事实但又多于公法;但在事实和理论上,任何对素质、人格因素的侵害或影响都可能构成精神损害的成因.这种理论和事实的分析与探讨,随着时代发展,对精神损害赔偿因果关系的立法选择和法律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环境侵权的精神损害是区别于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的一种精神利益的伤害,对精神损害进行赔偿目前已成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无论在立法还是在司法实践方面都存在不足,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以完善,以期能更好地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陈红艳 《科技信息》2008,(36):271-271
违约应当给予精神上的救济。本文拟从精神损害的实质着手,探讨违约责任与精神损害补偿的关系,二者同是民事责任,具有兼容性,并有产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具体规定,仍需进一步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有其必要性,并且其适用范围应进一步扩大,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也应有所限制,而又确定时要给与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赔偿标准应从损害程度、损害结果、致害人、受害人、客观方面、双方主观方面等角度综合确定。  相似文献   

14.
依照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对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给相对人人身权造成损害,国家只对受害人人身权中的物质性损害进行赔偿,而对其精神性损害则不以支付赔偿金的方式进行赔偿,对这一法理问题进行分析,结论是应当对精神损害纳入行政赔偿。  相似文献   

15.
李涛 《科技信息》2007,(28):248-248
精神损害的本义是指对人的精神活动(思想、意识、情感、情绪等)的损害,往往是由于侵害人的违法行为对被侵害人的人身健康、自由、言论、名誉、荣誉、隐私、贞操、身份权等方面的侵害。  相似文献   

16.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民法学理论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但我国民法通则立法中还没有规定此制度。由此 ,参照国外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 ,我国应在立法上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适当扩大精神损害赔偿范围 ,并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额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张义成  王晴  盛景军 《科技信息》2009,(15):389-389,235
我国新修订的国家赔偿不仅赔偿受害人的直接财产损失和直接人身损害,还赔偿一定的精神损害,与以前的规定相比进步多了。然而不少人对国家赔偿应包括精神损害的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我们认为。从对自然人人格尊严的尊重及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受保护等角度看.国家赔偿包括精神损害和间接的财产损失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张建刚 《奇闻怪事》2009,(2):126-126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即指民事主体因其精神性权益受到不法侵害,使其精神利益丧失或减损,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权益和身份权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婚约在我国法律中没有明文规定,不利于婚约纠纷的解决,也有损于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在未来的法律中,应该加以规范,一方无正当理由解除婚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害的,应当给予无过错方赔偿,包括精神损害的赔偿。  相似文献   

20.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涉及公民人格利益保护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重视公民人格权的保障,认真研究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对此项立法起步较晚,目前除《民法通则》外,尚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问题做出了规定,但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数额确立等问题均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以期更有利于司法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