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开发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ECLIPSE软件,选取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已结束注聚的北一区中块的典型井组,利用其静态资料数据,定量研究了纵向层间非均质性、纵向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三个方面非均质性对聚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非均质性对聚驱的驱油效果均有影响.其中,纵向层间非均质性影响较大,渗透率变异系数Kv在0.6-0.8之间聚驱效果均较好;层内非均质性的影响体现在隔层的稳定性,层内若存在2个隔层,则上、下2隔层的连续性对聚驱影响不同,上部隔层连续时,聚驱效果较好,下部隔层的影响不大;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长庆靖边下古生界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长庆靖边下古生界气藏的储层非均性问题,采用地层系数非均质概率统计分析方法,结合试井分析认识,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描述和深入评价,并对储层非均质与压力传播速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系数变异系数、级差以及均方差均表明储层渗透率非均质非常严重;储层渗透率越高,压力传播越快,压力响应越大,随着孔隙度增加,压力传播速度减少。这类问题的解决具有实际意义,能够直接指导气田开发层位的选定和并网调整。  相似文献   

3.
针对曹妃甸11-1油田油层的储层特性、非均质特征以及流体性质,评价了无机铬凝胶体系的成胶性能,通过调节聚合物和交联剂的加量,形成了一系列成胶时间可调、强度可控的配方;并考察了凝胶的黏弹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借助水平井堵水物理模型模拟水平井堵水过程中堵剂的注入过程,评价了水平段地层平面非均质性对堵剂在水平井中渗流规律以及选择性封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机铬凝胶体系的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均随着交联反应时间的延长增大;当水平段跟部渗透率高,趾部渗透率低时,其选择性封堵性能要优于跟部渗透低趾部渗透率高时的选择性封堵性能。研究成果明确了堵剂在水平井中的渗流规律,为海上水平井堵水施工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泵抽式电缆地层测试渗透率实时解释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海上油田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时,使用泵抽式电缆地层测试能快速获得储层的渗透率,节约大量的测试成本,降低作业风险.从渗流力学的基础理论出发,在充分考虑测试流量非稳定性和地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前提下,建立了非稳态非均质球形流渗透率解释模型,并开发出基于渗透率正演压力原理的试井数值计算方法,能够提高电缆地层测试渗透率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和计算精度,同时满足现场在线解释的实时性要求.研究成果在一种新型泵抽式电缆地层测试器(ERCT)的测试资料解释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基于单井单期次渗透率曲线,提出了一种砂砾岩体油藏沉积期次内幕非均质表征的新方法,称为渗透率曲线方法.此方法在砂砾岩油藏单井单期次渗透率曲线图上定义基线、突起、突起面积等基本概念,建立非均质表征参数A,B,并根据A、B参数的匹配关系,建立了非均质性依次变强的4种表征砂砾岩体期次内幕非均质类型的理论模型,再结合其他油藏静动态指标,譬如储量丰度、平均单井产能等,建立了砂砾岩体沉积期次内幕综合评价体系.实例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参数表征方法相比,渗透率曲线法在表征砂砾岩沉积期次内幕非均质性,评价储层产油(注水)能力、渗滤能力等特征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中的突出重点,其最佳研究方法是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及测井资料探讨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而指导油田开发生产。本文以B断块为研究对象,选择测井多井评价中所获得的各项参数,尤其是渗透率参数,结合岩心分析统计参数综合评价各项非均质特征,并以生产动态资料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与水淹状况的特征规律。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岩心、薄片、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考虑孔隙度、渗透率韵律、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砂体的侧向连续性等因素,对直罗地区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长6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都较强,为储层评价和油田后期的科学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煤岩是由有机质和无机矿物组成的复杂不均匀多孔介质,非均质性较强,目前研究鲜有考虑煤岩力学非均质性对煤岩渗透率与孔隙度时空演化规律的影响.基于Weibull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表征煤岩弹性模量的非均质性,建立了考虑煤岩内甲烷解吸引起的气压变化、线性热膨胀效应和煤岩骨架收缩变形的热流固耦合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煤岩渗透率与孔隙度与温度场、应力场和压力场间的交叉耦合关联式,分析了非均质度下煤岩表征单元体内渗透率与孔隙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煤岩力学非均质性是影响煤岩渗透率与孔隙度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非均质煤层的渗透率与孔隙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波动震荡特征,在不同位置处的孔渗参数大小不等;随着井眼距离增加,渗透率和孔隙度可能呈现与均质煤岩情况恰好相反的变化趋势.因此,煤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演化是一个复杂的热流固耦合过程.研究结果对指导煤层气高效开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开采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规律,结合冀东油田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运用布置饱和度测量电极的平面非均质物理模型,开展不同主流线与渗透率分布之间的夹角对水驱开采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主流线与渗透率分布夹角增加时,开采时间增加明显,水流通道建立后,孔隙内含水不断增加,油水接触界面也在不断增加,平面波及系数有所上升,见水时间明显延长,产油速度变慢,最终采收率增幅明显;主流线与渗透率分布夹角为0°的模型中,在注入量为0.11 PV时,水开始在采出井突破,当夹角增加到30°时,水突破的注入量为0.35 PV,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非均质性引起的驱替死角,渗流阻力较大的局部中低渗带;单一表面活性剂驱并不适用于水窜后的平面非均质油藏,需要采用在强封堵能力调剖体系提高波及系数的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果影响较大。结合测井资料及孔隙度、渗透率、二次解释的隔夹层等资料,从平面、层内、层间三个方面,对萨北开发区北三东西块萨尔图油层组SII10~SII16小层的非均质性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小层平面上砂体和物性分布的非均质性,使河道侧翼和相互切叠处可能存在剩余油;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达到一定数值时,非均质性较强,剩余油可能存在,且层内夹层发育较多的部位剩余油富集;层间非渗透性隔层及非均质系数大,均会导致剩余油大量分布。该研究为萨北开发区北三东西块油层开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针对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提出了一套利用非均质性分维模型定量研究陆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方法和流程。该方法利用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有效地划分储集层宏观流动单元和微观流动单元,并为二者的划分提供参数依据;在储集层沉积微相研究和层组逐级细分对比的基础上,从取芯井入手,通过聚类分析优选参数,建立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应用聚类和判别分析,划分流动单元类型,应用储集层随机建模中的分形随机模拟方法预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集层井间流动单元,从而定量研究流动单元的空间展布,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双渗油藏的渗流特征,在两渗流层之间存在流体的交换;以往的双渗油藏并没有考虑流体之间的渗流,仅仅将两层之间的流体交换作为源和汇;在此考虑了两层之间渗流耦合的微分方程及压差对两层的影响,对方程采用无因次化,而将方程简化。通过正交变换获得该模型的精确解,该解对理解双渗油藏的渗流规律和试井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理论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描述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随压力梯度变化的渗流能力修正因子,建立了描述低渗透多孔介质的非线性渗流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黑油模型模拟器中,初步模拟结果与现场数据符合的较好,计算结果表明在油水井附近压力梯度较大的区域,渗流能力修正因子值较大;在远离油水井连线区域,渗流能力修正因子值较小。  相似文献   

14.
针对应力敏感气藏开发存在变渗透率的问题,定义了新的考虑应力敏感的拟压力,并从气体多孔介质渗流力学理论出发,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影响的气藏二项式产能方程,讨论了该方程参数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单相和油水两相流体启动压力梯度的产生机理和对渗流规律的影响问题,通过稳态“压差—流量”测定启动压力梯度法,分别用模拟油、地层水、注入水和蒸馏水对我国某油田119块典型特低渗岩芯进行驱替实验,得到了单相和油水两相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值,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物理模拟和理论研究都表明,不同渗流介质测得的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均成幂函数关系,并且幂指数近似为-1。同时,由于毛管力和贾敏效应作用,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远远大于单相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结合油田实际,说明了启动压力梯度在特低渗透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杨雪  刘建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0):12911-12916
以中国石化中原油田W区块低渗砂岩油藏为例,针对目前该区块开发效果逐渐变差,气驱开采发生气窜等问题,以室内实验为基础,结合油层物理、分形理论、渗流机理,利用计算机分形分析软件Frac Lab和Frac Lac分析该区块多孔介质的岩石表面粗糙度、孔隙分布均匀程度和均质性,基于Gaussian分布、Fourier分析工具、幂律定律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数学基础理论计算出该区块多孔介质的分维数。结果表明:W区块低渗砂岩油藏多孔介质具有分形特征,分维数约为2.58,壁面较粗糙,孔隙内结构复杂,微小孔隙较多,不规则非均质性严重,流动阻力大,且Frac Lab和Frac Lac软件得到的分维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为低渗砂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油气渗流规律和多孔介质输运性质的研究提供基础研究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非均质多孔介质渗流与示踪剂迁移理论,提出一种识别储层非均质性的双示踪剂方法,通过构建考虑层间绕流的非均质单管模型,对双示踪剂方法进行试验验证。该方法利用两种扩散系数存在明显差别的示踪剂(离子型化学示踪剂溴化钾KBr和颗粒型荧光标记示踪剂荧光碳纳米颗粒Cdot)分别反映非均质多孔介质的总孔隙体积和非均质多孔介质内流动区的孔隙体积,识别储层非均质性和评价注入水的波及状况。结果表明:均质条件下KBr和Cdot的穿透曲线基本重合,而非均质条件下KBr和Cdot的穿透曲线产生分离,且KBr和Cdot在多孔介质中的流体置换率或改变率fv值相差较大;在一定的注入速率条件下,通过分析KBr和Cdot的产出规律及其fv值的变化规律,可识别储层非均质性和评价注入水的波及状况,验证了双示踪剂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针对具有应力敏感性的低渗透地层垂直裂缝井,采用三线流分析方法,建立了带有启动压力梯度和渗透率变异系数的渗流数学模型。应用此模型可描述裂缝内和地层内的渗流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介质变形系数的增大,井底压力-流量关系曲线逐渐偏离线性关系,介质变形系数越大,在相同的井底压力下,渗流流量越小;同时,随着介质变形系数的增大,地层压降幅度也增大,任一流量下,介质变形系数越大,靠近裂缝面位置处的地层压降幅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多重介质试井模型不符合缝洞型油藏网络状分布、非均质性极强的地质特征,建立了新的试井模型,将大尺度溶洞(流体主要的储集空间)视作零维模型,裂缝、孔洞发育的条带状地层(沟通溶洞的渗流通道)作为控制流体流动的一维模型,从而构成离散介质网络(DMN)模型。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缝洞型油藏离散介质网络油水两相数值试井模型,对渗流通道的储渗性能、大尺度溶洞的容积和距测试井的距离等因素对测试井压力响应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缝洞型油藏试井压力导数曲线上类似“凹子”的特征是由大尺度溶洞向渗流网络的窜流造成的。实例分析表明,新模型解释结果与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20.
从气体在低渗透储层微米量级孔喉中的微尺度流动规律研究入手,探讨低渗透储层中气体的非线性渗流机理.实验研究了气体(N2)在内径为2.05~10.10μm微管中的流动规律.结果表明:气体在微管中的流动具有明显的微尺度效应,表现为实测流量大于经典流体力学理论预测流量;管径越小,流动压力越小,微尺度流动效应越强,实测流量与预测流量的偏离越显著.根据微管实验数据,结合毛管束模型,研究了气体微尺度流动效应对渗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孔喉中气体的微尺度流动效应后,低渗透多孔介质中气体的渗流具有非线性特征,表现为视渗透率随流动压力的减小而增加;多孔介质平均孔喉直径越小,视渗透率随压力的变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