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四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沿着"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逻辑进路,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摹写——建构——运用的过程。其实质是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逻辑发展过程。这条与"实践——理论——实践"道路相悖的道路选择既有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方面,但也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安德森是美国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家。艺术风格独特,并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文学地位和历史影响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安德森所生活的美国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深刻剖析,论证了安德森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对当时以及后来的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影响。同时揭示出了美国社会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扭曲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来信     
《世界博览》2014,(20):2-2
@LS777:中国新移民对美国那种怨恨真是值得好好研究。我感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觉得美国给不了他们最看重的那种"成功",所以美国人的友善也成了"虚伪"。——评《美国青年大多难圆"美国梦"》。  相似文献   

4.
正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我们的工作态度是早期农业社会所遭受的苦难的文化副产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有95%的时间比我们现在要享受更多的休闲时光。詹姆斯·苏兹曼是一位人类学家,最近30年来,他一直在记录卡拉哈利西北部的Ju/'hoansi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与现代社会接轨所面临的冲击。纳米比亚卡拉哈利沙漠里的纳纳保护区地处偏远地带,布须曼人中的一支——Ju/'hoansi人就生活在这里。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中心观笼罩下的美国中国史研究,先后兴起了三种史观或分析框架,分别是"冲击—回应"、"传统—现代"、"帝国主义"。这三种史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美国人认识理解中国曾起到过一定帮助,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以及那种天然的"种族优越感",使得这三种史观都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程度的误识。柯文在上世纪80年代撰写《从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中心观"的构想。这无疑对美国中国研究起到了纠偏作用,也对我们的近代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警示作用。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找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而全然无视西方在近代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写实"是1990年代初期最为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一思潮的发生仍缺乏充分的研究。文章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心理及中国文化传统的大背景等几个因素入手,详细的阐述与论证了"新写实"思潮发生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从文学影响的角度对其意义和局限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主题是"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并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神话历史"、"遗产与历史"、"族群与历史"和"证据法"展开热烈讨论,这一议题继续凸显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8.
霍桑的《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男女主人公生活在伪善的清教徒社会,很难直接表达内心的思想与情感。霍桑运用象征主义解决了这一难题。人们对字母"A"的象征意义一直争论不休,本文试图从几个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梳理字母"A"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数字媒介技术下网络文学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数字媒介技术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学得到快速发展,随之带来了对意义深刻的消解和对身体感官快感的追求,致使人们担心文学的前途命运问题。然而,文学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也必然与人的生存相伴,而当下文学发展的真正危机是"文学性"的缺失和淡化。要改变现代人精神匮乏的生活状态,就要重新张扬能使人心灵得到慰藉和精神获得超越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0.
赵国贺 《世界博览》2010,(17):26-28
来自中国的新贵们从不吝啬自己的钞票,他们已取代了俄罗斯人和阿拉伯人,成为英国奢侈品市场的新宠。在英国普通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上,"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标志出现的频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在商品出口浪潮之外,中国近两年输出的另一股"浪潮"可能让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印象更为深刻——大批年轻的中产和新贵们远赴英伦消费购物。自从4年前英国成为出境旅游目的地之后,中国的富人们就开始紧随美国人、俄罗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脚步,逐渐成为"伦敦最渴望见到的消费群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文艺大系》与《中国新文学大系》在"十七年文学"的小说篇目编选上,表现了编选者不同的精神背景对同一段文学的不同讲述,以及编选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规训,在"谁"的"十七年文学"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归属的差异与分歧。我们应该以客观的目光去正视这段历史,靠近这段真实存在过的文学,最真实地还原这段文学的历史,从而给予"十七年文学"以更准确、更真实的文学史定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与嵇康都是中坚与桥梁。他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垦着人类的精神荒漠,于黑暗之中燃起生命的火光,并甘于带着流血的脚踵,用先知的预言,呐喊出智者的尊严和社会的病根。尽管由于时代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的相通之处并不在具体的思想信仰与理想追求层面上,但在文化人格方面,鲁迅与魏晋时代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尤受嵇康思想的影响。笔者就二人作一比较考察,旨在凸显出鲁迅对嵇康心灵的千载呼应所产生的"异质"与"同构"。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湖泊文化中,中国的鄱阳湖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悠久的历史沿革、深厚的文化底蕴、闪耀的作家群体,与俄罗斯贝加尔湖、美国肯塔基湖,以及中国的青海湖、洞庭湖等并列"世界十大名湖"。历代以来环绕在鄱阳湖周边的湖泊文化景观、文学现象及其诗人、作家群体,他们的时空履痕,他们的创作实践以及他们的文学生态,形成了独特的鄱阳湖文学景观。环鄱阳湖地域的文学特质、文学景观及其文学传承,大可以演奏一部洋洋洒洒、气势恢宏的鄱阳湖之歌。  相似文献   

14.
杨朝龙 《科技信息》2012,(16):313-313
中国自古就有着贬谪文学产生的土壤,而这种贬谪文学在宋代唱出了最响亮的声音,尤其是以苏轼和"苏门四学士"为主的文人的诗文。细究其贬谪词的悲剧来源,在于他们都经历了一种极其艰苦的贬谪生活,而这种生活带给他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精神的折磨。二是诗文遭禁,失去创作自由。这种人生经历使得苏轼及"苏门四学士"的创作转入了对人内心世界的描写。于是,内向的悲愤聚敛代替了外向的激情发越,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则让位给了对自我、心灵、生命、人生的深刻表现。  相似文献   

15.
《文学人类学教程》的意义大大地超出了教材的范畴,是一部奠定文学人类学学科基础的著作;《文学人类学教程》最突出的创新和主要建树,就是文学人类学新研究范式的建构。百年来,虽然有不少近现代学者探索文化人类学方法的文学研究,但是明确作为一种整体新研究范式的提出,确实是由叶舒宪完成并由《文学人类学教程》集中体现出来的。对什么是"文学"本体论的反思和建构,是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后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从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继承到"四重证据法"的提出,叶舒宪以他倡导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完成了一种对国学传统方法的现代衔接与更新。从这些角度看,《文学人类学教程》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美国《纽约时报》10月9日的一篇文章说,在美国的中期竞选中,中国继续扮演美国经济衰败的"替罪羊"角色。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却再次被美国政客利用。对美国经济日益下滑感到焦虑的美国民众,会全盘接受这种言论,对中国产生更深的敌意吗?美国民众真的会相信政客的言论——中国抢了他们的工作机会吗?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起着桥梁的作用。多年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是它源源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吸取营养,中国是它的根。胡勇的学术论著《文化的乡愁——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吕毅 《科技咨询导报》2013,(31):247-247
孝属于中国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孝"一直被视为是极高的美德。今天,当我们从空间维度的视角来研究儒家思想中的"孝",会发觉原来它和华裔美国文学中对"根"的考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本论文以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品《骨》为例,展现"孝"在空间维度中如何冲突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环境虽不能创造人的行为,却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或限制人的行为活动。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让人们在充满艺术美与人情味的生存环境中活动,是现代社会的需求。环境艺术正进入社会生活,创造出"人——建筑——环境"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气氛。它是各门类艺术相互融合的艺术综合体。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艺术。文章结合近年来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从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艺术特点分析入手,展望了城市环境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与同行分享。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使用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和布朗(Brown)等人的面子理论来分析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可以读出很多作者没有明讲,但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而这些隐含的意义正是作者用以暗示情节发展脉络和人物性格命运的重要线索,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巨著开启了一扇窗户。对于这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扩展我们对于文学著作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使我们在人与人的交际中更加注重"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所带来的影响,并充分利用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