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汉王子侯封地的具体地望,或者没有记载,或者《汉书·王子侯表》与《汉书·地理志》记载常常出现不一致。本文主要根据《史记》相关纪、传、表,《汉书》相关纪、传,并参考《水经注》、《汉书补注》、《史记志疑》、《汉书地理志稽疑》、《校汉书八表》等来考证《汉书·王子侯表》中几个王子侯的封地所在。  相似文献   

2.
结合《汉书》纪、传及其它汉代文献对《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条进行考察,其中“奉常,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的记载可确信无疑;“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的记载与诸多史实不合,当存疑;“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太卜”中的“初”字当为“增”字之误。因此,我们在使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的材料时须详加辨析。  相似文献   

3.
《喻巴蜀檄》是司马相如名篇,论者甚多,但多是从研究《史记》、《汉书》的角度注解一些具体问题,而作为独立对象的综合研究很少,对其具体史实、地位、影响等问题则仍然不够清楚。《喻巴蜀檄》应于西汉元光五年夏季作于成都,是一篇檄文。通过对这篇檄文的考证,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这篇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檄文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两汉侠文化较先秦有了大发展。《史纪》有关于侠之道德,社会背景,地域气质的记载和评价,《汉书》则提供了有关游侠的全面描述。《史记》之后,侠的道德评价体系基本确立,《汉书》之后,侠的基本行为模式大致形成。故《史记》《汉书》对中国游侠史的建立有着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赵氏孤儿故事演绎成的各种戏剧一直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究其源,一般认为出于《左传》和《史记》。本文通过对史实的考证,指出:《左传》记载较为可信而与“孤儿”无关,《史记》却描绘了完整的搜孤救孤故事。《赵氏孤儿》戏剧、戏曲的产生、发展与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最早记载夜郎的文献,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以后东汉人班固的《汉书·酉南夷传》,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以及南朝刘宋时范晔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都沿用《史记》的记载并略有补充。但这些记载对夜郎历史都是十分简略的。由于文献资料的局限和简略,给我们进一步探索夜郎国的历史带来了一定困难。司马迁在《史记》中叙:“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后汉书》说:“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军庄豪从沉水伐夜郎,军至且兰,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工滇池。以且兰标船…  相似文献   

7.
本根据《左传》、《史记》等对这段历史的记载,以史实为依据,通过对史实的考证,试图对晋重耳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揭示一个史诗式的英雄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汉书》是西汉一代的断代史,西汉则是中国游侠发展的黄金时代。西汉前期主要是对先秦风气的继承;后期则发生新变,成为整个中国封建时代游侠发展的基石。由于对武帝前的记述,《汉书》基本沿袭《史记》,笔者已另撰专文论述.本文主要论述武帝后期以来(即《史记》以后)的游侠状况,在此特作说明。一、《汉书办游侠观念班固对侠的体味也是比较深的。据洲及书·叙传入其人世祖班壹在高、惠时“以财雄边,出入七措,旗旗鼓吹”;七世祖班孺“为任侠,州郡歌之”;叔祖班伯,当汉成帝时“定禁大牲石、李群辈报怨,杀追捕吏”,两班怕收捕之…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是《史记》的重要史料来源,从把握《史记》与《战国策》中苏秦、张仪的形象异同可以见出司马迁受辱不馁的人生观、尊重史实公平公正的史官精神及其在材料的增删改写方面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对于其所征引的前人的著述一般会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或叙其书目篇卷,或录其作品全文,或具体,或概括,而对于淮南王刘安的著作却只字未提。司马迁《史记》是否征引过《淮南子》,《史记》并没有做具体交代。近代有学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史料征引之一就是《淮南子》,然而,通过考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史记》中无史料征引自《淮南子》。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继《春秋》而纂史,成《太史公书》一百三十卷,凡五十余万言。这部被后世称为《史记》的煌煌巨著,是汉武帝以前中华学术文化之总汇。《史记》刻本产生于北宋淳化五年,与唐以前写本文字多有不同。《太平御览》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编写的一部类书,引用了大量唐以前文献,《史记》是其中之一,且尤为丰富。本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1982年出版)为据,广参王念孙、王叔岷等诸家之说,考证了刻本《史记》文字的某些讹、误、衍、夺,为《史记》文本的整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史记》人物传记体现着一种于悲壮中思振奋,于低沉中思崛起的悲剧美,这种美表现在《史记》人物传记中塑造的众多悲剧人物形象和笼罩全书的悲剧气氛等方面,它的产生既与司马迁个人经历有关,也离不开西汉时代环境和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3.
《史》、《汉》“西南夷传”,同记战国秦汉间西南夷诸部事,《汉书》除因“断代为史”需要,补记西南夷各部自汉武以迄新莽间之变动外,其前所记基本抄袭子长,惟用字遣词略有改动。于是论者往往不如区别,或依子长,或本孟坚,以为均得其史实,于宏旨无关。其实,《史》、《汉》差别颇大,历来就有不同看法。历代学者或扬马抑班,或扬班抑马,争论一直长期不决。西汉学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在民族史的撰述上有杰出的成就。《史记》在体例上有开创  性贡献 ,为我们研究这些民族的史事留下了最早最有权威性的历史资料 ;《史记》反映了司马迁进步的民族  史观。《汉书》继承《史记》对民族史的重视 ,也为各民族立传。班固在史观、史识方面比不上《史记》 ,但仍  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整齐体例、扩充材料等方面 ,大大丰富了民族史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史记》《汉书》对吕后诛杀戚夫人及其子赵王刘如意一事的记载颇为不同,司马迁立于本纪,班固则放于列传,且二人对事件本身的评价也有差异。班、马就同一事件的不同编排,源于二人看待事件本身的立场,其所处社会背景的变化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略论司马迁《史记》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悲剧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时代熏染及对楚文化继承方面阐述了《史记》悲剧色彩产生的原因,并着重分析悲剧中各种人物的命运,从而剖析了《史记》悲剧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楚史与楚文化研究,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说它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因为作为一个国家实体及其创立者和广大创造了楚史与楚文化的人民群众,本来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为各种古籍所记载。尤其是西汉史家司马迁专撰《楚世家》及其在《史记》中其他有关楚人楚文化著述,对楚史楚文化就已作了系统的考察与研究,不失为最早的有关楚史楚文化的记载与研究的传世专著。说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相似文献   

18.
《史记》人物传记体现着一种于悲壮中思振奋,于低沉中思崛起的悲剧美,这种美表现在《史记》人物传记中塑造的众多悲剧人物形象和笼罩全书的悲剧气氛等方面,它的产生既与司马迁个人经历有关,也离不开西汉时代环境和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记》的《六国年表》、《秦本纪》等篇章中对秦朝历史作用的评说,不囿于时人的俗见,忠于客观史实,既不因秦“施暴政”招致速亡而全盘否定其统一全国之功,也不因其实行“平海内”之历史使命而减轻对其过的谴责,充分体现了一代史学家的睿智卓识。  相似文献   

20.
《史记·西南夷列传》,当是司马迁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考察还后,联系史料所撰。内容表达汉初西南地区的部族、风习、生产、社会组织及各部族的境域,上溯史实,详叙时事。文章条理清晰,轻重得宜,笔力练达。是探讨川、滇、黔特别是云、贵古代历史的最早依据,十分宝贵。又是揣摩史传特别是地方史文章的精粹楷模,高度成熟。而历来注释榷论《史记》的学人,大都立足于全国,着意于中原,罕见深求本传内容、称道本传文章者。笔者近年涉猎地方史、志,颇感《史记》各家注释本传,少数缺遗不详,多数谬误未准,难得切理餍心。因而不避浅隘,撰写本文,发掘文义,疏通故实,贡《史记》研究的一得,不过注涓滴于大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