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揭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特定社会形态的运行规律以及该社会形态的活动主体的实践规律。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促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合生产力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是实践主体不断认识自身规律,在探索中前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直觉思维与科学发现的关系和直觉思维与审美的关系,提出了科学发现与审美之间必然有其内在的联系,接着,以系统论方法分析了人类美感的形成过程与社会发展规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发现与社会发展规律间的关系。并且以人类社会发现为系统,指出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是统一、融合的,从而说明审美意识与科学发现是统一的,其统一的桥梁是直觉思维,最后,提出了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审美方法。  相似文献   

3.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社会行动的规律,是客观的,同时又具有关系的特点和主体的特性;把握社会规律的特征,廓清社会规律的内在机制,对坚持以人为本,按社会规律办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的本质是对美的个别现象中共性存在的高度概括,它具有必然性也具有普遍性;美产生于有对象性的实践中,人对自然的实践使自然从异己的变成为人的,社会实践使得人类社会从原始进化到共产主义,人的实践也造就了自身人化;实践中主体自由的外在表现就是美,但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自由是虚幻的自由,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的自由是虚假的自由,违背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是虚伪的自由;美的本质是实践自由,其中实践保证了美的本质的必然性,自由则保证了美的本质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社会行动的规律,是客观的,同时又具有关系的特点和主体的特性;把握社会规律的特征,廓清社会规律的内在机制,对坚持以人为本,按社会规律办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思维定势的形成及其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思维定势广泛地存在并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认识活动。研究思维定势的形成及其运行机制对于防止思维定势对主体思维认识活动的消极作用,提高主体的思维认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思维定势是在主体“天赋”认识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生理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而形成、建构起来的。是社会实践结构的“内化”,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及其模式化,是社会思维方式的个性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产物。主体运用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去同化或顺应客体,使思维定势不断地得到建构、巩固和重构,这就是思维定势的运行机制。思维定势的运行机制实质上也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哲学审美判断的角度,探讨关于艺术创作中艺术思维活动的客观存在规律。指出:艺术思维实质上是一种意象思维活动方式,意象思维不是简单的概念或孤立存在的因素,而是一个有关艺术存在的意识精神系统。围绕这个体系,揭示其存在的哲学审美认识层面上的发现:其一,主体的艺术禀赋决定了艺术形象的表现特征;其二,艺术想像力表现的过程即是完成意象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包含五个层次:第一,人类社会是包含人的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与自然界一样具有规律性;第二,人类社会规律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性表现为人类社会规律与自然界规律的趋同性,特殊性规律表现为与自然界规律的趋异性;第三,人类社会历史规律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具体包括蕴涵偶然性的必然性、"非线性因果性"、规律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以及不可穷尽绝对真理的"不透明性";第四,人类社会历史规律是"剧中人"和"剧作者"统一的历史,坚持以人为本,而反对康德的人是目的、以"群"为本、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人本主义、极权主义,最终追求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第五,主客观世界之间交流信息、交换物质,需要"世界3"存在作为中介。  相似文献   

9.
实践主体性     
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活动过程,是主体探索、改造自然和社会,并且在这种探索、改造过程中也使得自身得到改造的过程。它具有社会历史性,而在这种社会历史性中,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充分表现出实践的主体性。一实践主体性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践主体的内涵是丰富的。第一,实践主体是自然力的人,即一种物质力量。人是自然界  相似文献   

10.
潘懋元先生提出的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是对教育基本规律的最一般抽象与概括,它们间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此中的内外部关系(internaland exteral)是相对于教育系统自身而言的,外部指教育系统与外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系统间关系,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而非指外在的表象关系(extrinsic);内部指教育系统自身内部因素间的关系,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而非指内在的本质关系(inherent).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罗马的自然法思想根植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经斯多葛派伦理性自然法思想,最终以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西塞罗为集大成,形成法哲学体系。它涉及法律的应然状态、人作为人的权利、法律与道德、法治等基本问题。它具有诸如神人之间论、探本论、道德法律一体论、批判性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2.
鉴于传统自然法学派与历史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之间的矛盾,新自然法理论家对古典自然法进行了适当的修正,企图搭建起不同法学学派与自然法学派之问的对话平台。新自然法学派的基本思想是:法律和道德是不可分的,正义或自然法是权威和法律的基础,法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道德价值,自然法或实践理性具有客观性。新自然法思想具有继承性、创新性、调和性、渗透性和现实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道德性》的创作动机源自富勒与哈特的论战,同时,这部经典著作也是富勒自然法思想的巅峰之作,在书中富勒充分展现了他的新自然法思想及其理论建构,尤其是在全书中富勒围绕法律内在道德而展开的论述及其由此而引发的学界激烈讨论,使我们对法律本身的理解乃至对整个法学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啻引起了自然法思想的一次重大理论变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重德轻刑”治国方略,重义轻利的“义务本位”观,“性本善”人性哲学等等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理念。这些思想文化与现代法治所倡导的平等、自由、人权、权力制约的精神有着巨大差异,是法治国家建设中应加以检视并逐步摒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社会法最为基本的价值理念。从价值指向上看,以人为本要求社会法必须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实践取向上看,以人为本要求社会法必须对人的现实进行关切,以民生为基点强化权利保障和救济;从评价标准上看,以人为本要求社会法必须尊重和保护人权,并以此来评价社会法本身。准确把握以人为本在社会法中的这三重价值维度,有助于我们推动社会法理论与实践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使道德未能“合法化”而陷入危机;另一方面,使“有法不依”的现象不再个别。社会评价的相对合理性是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而法律与道德的差异性和法律自身的局限性是两者冲突的具体原因。只有通过法律与道德的互动耦合,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上进行系统整合,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有序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通过法史认识普法的意义是一种对法律、法治及其发展的特殊认知方法,这种认知方法一方面能够使我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建构一些理性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我们多层次认识普法的意义提供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知晓法律规则,为行为提供指南只是普法的最初意义;形成理性认知,培植法律理念是普法的深层次意义;确立法律信仰,维护社会正义则是普法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良法治国"。良法在内容上必须反映客观规律、体现正义、促进社会进步,同时良法也要求形式上的科学性。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立法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仍存在不少隐患,没有达到良法的要求。我们要明确立法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理念,确保法律体系的平衡、协调,确立正当的立法程序,努力实现从有法可依到"良法之治",完善我国的法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人性善、恶,理性、非理性的探讨,揭示法律的社会基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作为法律产生和运行的基础,人性在法律上有着怎样的价值.同时对传统的人性恶是法律基础的命题提出疑问并指明作为法律的社会基础的人性着重在于人的理性层面.  相似文献   

20.
教育法的经济分析把效益的概念引入法学领域,并将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强调教育法是一种经济资源,其实施应当以有利于社会财富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并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将事前分析的方法引入教育法学研究,对新法的制定、实施和教育法律规则的修改后果进行事先分析和预测,避免教育法律法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的重大失误等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