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选用氯胺为氧化剂对剑水蚤进行灭活试验.先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确定影响灭活剑水蚤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显著性分析;之后分别考察在蒸馏水和腐殖酸配制水中有效氯的投加量、氯和氨的投加比例对灭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氯胺对剑水蚤具有显著的灭活作用.在有效氯质量浓度为3.00mg/L、氯和氨投加比例1:1~4:1时,蒸馏水试验中对剑水蚤的灭活可达到75%~95%,腐殖酸配制水试验可达50%~80%.而灭活效果受pH值(在6.0~8.0之间)、剑水蚤密度、氨和氯的投加时间间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陶氏颚口线虫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陶氏??线虫发?史,对发育各期均作??考察和描述。经实验证实,在?门??,充?本虫第一中间宿主的剑水蚤有6种,短角??水蚤Apocyclops royi和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faihokuensis ??发现的第一中?宿主,??报告将含有早第??幼虫的剑水蚤感染虎纹?Rana tigrina rugulosa获得成功,在26~28℃条件下,?虫卵到第三期幼虫侵入猪体内发育至成虫成熟?卵约?125~130天。  相似文献   

3.
采用围隔实验的方法研究滤食性鲢鱼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的影响。实验设置4个鲢鱼生物量水平;0(无鱼),116(低密度)、176(中等密度),316(高密度)g/m^2。枝角类和剑水蚤的生物量在无鱼围隔中显著较高,而哲水蚤的生物量在低密度围隔中显著较高,研究表明:滤食性鲢鱼的捕食,能有效抑制技角类和剑水蚤的生长;哲水蚤具有较强的逃避滤食性鱼类捕食的能力,但在高水平的捕食压力下,滤食性链鱼仍然能够有效抑制哲水蚤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水蚤类浮游动物孳生的生物控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利用滤食性鲢鱼、鳙鱼的生物操纵作用抑制水源水中孳生的剑水蚤类浮游动物进行了探讨.在不投加任何饵料的条件下,进行微型生态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鱼类的放养生物量对其生物操纵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适宜生物量的鲢鱼、鳙鱼的放养,可以有效地抑制剑水蚤类浮游动物的孳生,并通过影响水体中营养物质水平和生物群落结构,帮助水体水质的恢复;放养生物量过低难以有效地控制剑水蚤的生长,过高的放养生物量会导致鱼类捕食活动过于剧烈,加速营养物质自下而上的补充,甚至有可能会破坏水中正常的食物链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夏季青岛近海及毗邻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采用2020年7月26日—8月11日在南黄海近岸海域21个站位采集的样品,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研究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成体51种、浮游幼虫26类,浮游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 147.2 m-3.研究海域浮游动物大致以31.5等盐线为界,划分为南黄海沿岸组群和黄海中部组群.不同组群的优势种组成差异明显,黄海中部组群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和近缘双毛大眼剑水蚤(Ditrichocorycaeus affinis),南黄海沿岸组群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近缘双毛大眼剑水蚤、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和多毛类幼体(Polychaeta larvae).表层温度和表层盐度是影响夏季青岛近海及毗邻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
虾塘浮游动物种类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7年3月至1998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珠海、深圳和廉江龙营围等地方的虾塘进行浮游动物种类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虾塘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有小长腹剑水蚤(Oithonanana)、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dui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捷氏歪水(Tortanus derjugini)、琉球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 royi)、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海洋伪镖水蚤(Pseudoiaptomus marinus)、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多毛类幼体(Polychaetalarva)、短尾类幼体(Brachyuralarva)和各种桡足类的幼体(Copepoda larva).浮游动物的非优势种类有圆囊箭虫(Sagitta jabarensis pathansalis)、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模式有瓜猛水蚤(Onycholamptus mobammed)、孔雀唇角水蚤(Labiadocera dubia)、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usgibber)、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和左突唇角水蚤(Labidocera sinilobata)等种类.属于甲壳类动物的猛水蚤例如模式有瓜猛水蚤,由于以虾塘动物尸体为食,则有可能因摄食患白斑病死亡的对虾而感染上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成为WSSV的自然宿主.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报告我国家鸭的副小体膜壳绦虫(Hymenolepis paramicrosoma Gasowaka,1913)的生活史。实验阐明福建厦门地区的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等形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M.subaeqnalis)为本虫的中间宿主,二者均是中间宿主新记录。在室温23—26℃的条件下,剑水蚤自感染虫卵后发育为拟囊尾蚴期需时7天,但达到成熟的拟囊尾蚴则需11天,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全程发育要经过六钩蚴期、原腔期、囊腔期、头结形成期和拟囊尾蚴期等五个阶段的发育。小鸭感染拟囊尾蚴后需要经过15天才可发育达到性成熟的成虫。  相似文献   

8.
采用液氯、臭氧、氯胺和高锰酸盐复合药剂(以下称PPC)四种预氧化剂进行蒸馏水试验和原水试验以研究剑水蚤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发现,2.0 mg/L氯胺和1.0 mg/L PPC对剑水蚤降活作用显著,分别降至C+D级和B+C级;2.0 mg/L臭氧的降活效果达到B级,3.0 mg/L液氯的降活效果为B+C级.四种氧化剂的灭活效果强弱顺序为:液氯、氯胺、臭氧、PPC.氯胺(2.0 mg/L,氨氮比例1∶3~4)具有较好的氧化能力和较强的持续接触能力,对剑水蚤的灭活和降活效果相对较好,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氧化剂.  相似文献   

9.
针对在我国饮用水系统中出现的剑水蚤类浮游动物,研究了其体表和体内携带微生物的行为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体表携带细菌的数量受环境细菌影响较大,随着环境细菌含量的变化,其波动明显,而体内细菌数量则相对稳定.体表细菌的数量还与水蚤个体有关,雌性水蚤体表细菌明显多于雄性水蚤体表细菌.由DGGE检测结果可见:体表细菌均来自于原水,而体内细菌则有可能有来自遗传的细菌,体内细菌的种类比体表细菌的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1984—1985年度调查龙窝湖浮游动物的结果: 浮游动物量平均为1.70毫克/升。其中桡足类占28.2%,枝角类占63.3%,轮虫动物和原生动物约8.5%。湖中占优势和最常见的种类有30种左右。其中最重要的是:长刺溞、僧帽溞、短尾秀体溞、长肢秀体溞、汤匙华哲水蚤、长江新镖水蚤、剑水蚤目和右突新镖水蚤。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水平分布,湖的东北区域高于其它区域。其季节分布以春季为最高。本文最后还讨论了龙窝湖的浮游动物分布和变动的一些规律及鱼产力。  相似文献   

11.
淮河蚌埠段水域浮游甲壳动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春季分两次对淮河蚌埠段水域浮游甲壳动物进行研究.两次调查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8种,其中枝角类2属3种,桡足类5属5种.3月份的优势种类为近邻剑水蚤和蚤状氵蚤,3个采样点(蚌埠朝阳大桥、五河分洪闸、浍河节制闸)的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分别为17.1ind.L-1、7.0ind.L-1、1.8ind.L-1,3个采样点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8、0.62、0.47.5月份蚌埠朝阳大桥的优势种为近邻剑水蚤、蚤状氵蚤和透明氵蚤,浮游甲壳动物密度为67.5ind.L-1,生物多样性指数为0.76.  相似文献   

12.
水螅(Hydra)是腔肠动物门的代表动物,属水螅纲(Hydrozoa),它是进行动物教学和科研项目的常用材料。水螅一般生活在清水河或清洁水质的池塘里面,常附着在湖、河、塘、潭边水生植物的茎叶上,生活的马来眼子菜、空心莲子草等水草的叶面或叶背、茎杆上很容易采到。天然情况下以微小动物如水蚤、剑水蚤和其它小型甲壳类动物、小形蠕虫、轮虫和大型原生动物作为食料。在自然环境里,春、夏、秋三个季节,都很容易找到适合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锥形宽水蚤的6个无节幼虫期和5个桡足幼体期的主要形态特征,并绘制各期幼体图版。这种宽水蚤的两性外部形态的分化在第Ⅳ期桡足幼体出现。三种宽水蚤幼体外部形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锥形宽水蚤和长角宽水蚤的各期幼体彼此很相似。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测定厦门海区三种歪水蚤的产卵率表明,右突歪水蚤最高,特氏歪水蚤次之,而钳形歪水蚤最低。右突歪水蚤的产卵率取决于温度的变化,且具显著的季节差异,其最大潜在产卵率与海区水温的变化呈线性相关;但特氏歪水蚤产卵率的季节变化及其温度效应不甚显著。这在维持种群数量上,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实验还表明,捕食率也影响了特氏歪水蚤的产卵率,但随温度而有变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苯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以相应引物经PCR扩增得到采自厦门港的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基因(mtCOI)片段,经过连接、转化、扩大培养最后测序得到709 bp的有效片段.结果发现这两种纺锤水蚤的mtCOI序列差异为15.6%(共15个个体,刺尾纺锤水蚤7,太平洋纺锤水蚤8),达到种间的水平,证实了刺尾纺锤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为两个种,并确定了这两种过渡型的种类属性.依据本实验的结果,对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进行改进,使其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6.
舟山近岸海域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11月(秋季)在舟山近岸及邻近海域(29.0°-31.0°N,121.5°-123.0°E)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用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采集得到的浮游生物样本,对该海域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均匀度指数、多样性等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舟山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3种(包含浮游幼虫),其中种类数最多的为桡足类,共有30种,优势种共有20种,为小毛猛水蚤、小拟哲水蚤、大同长腹剑水蚤,双生水母,百陶箭虫,漂浮小井伊糠虾等。调查海区浮游动物丰度处于5.19~3 774.54 ind/m~3之间,其空间分布呈现近岸低,近海高的特征。本次调查海域整个水层的温度平均值、盐度平均值也呈现近海相对较高而近岸相对较低的趋势。在舟山本岛东部,由于台湾暖流的经过,温度和盐度较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比较3种不同生态习性的桡足类摄食不同浓度的2种硅藻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f.minutissima)后,其2种抗氧化相关基因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所用桡足类分别为哲水蚤类的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和猛水蚤类的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as).结果显示:低浓度的硅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和安氏伪镖水蚤中MnSOD和GST基因的表达水平表现出显著的诱导效应,高浓度的硅藻则表现出抑制效应;而不论是低浓度还是高浓度的硅藻均能诱导日本虎斑猛水蚤中MnSOD和GST基因的表达.这表明不同类别的桡足类对硅藻的分子响应存在物种特异性.为评估哲水蚤桡足类对硅藻的影响是否具有适应能力,进而将哲水蚤类的安氏伪镖水蚤在摄食上述2种硅藻条件下连续培养4个世代,并对其每个世代中MnSOD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牟氏角毛藻饲喂的安氏伪镖水蚤中,第4个世代的MnSOD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第1个世代;而小新月菱形藻饲喂的安氏伪镖水蚤中,后3个世代的MnSOD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第1个世代.由此推测安氏伪镖水蚤可以对2种硅藻产生遗传适应,并且适应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8.
缢蛏对对虾池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5月 ̄9月在山东省海阳黄海水产集团公司养虾场,结合缢蛏和中国对虾混养实验,探讨了缢蛏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缢蛏主要滤食2 ̄5μm的无鞭毛藻类,从而使隐灌等鞭毛灌类成为浮游植物优势类群;缢蛏滤食原生动物、轮虫等小型浮动物和大型浮游动物的幼体,并且通过食物竞争来影响大型浮游动物,使浮游动物群落以捕食性和繁殖力强的剑水蚤及其无节幼体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9.
三唑磷和乙酰甲胺磷对海洋桡足类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三唑磷和乙酰甲胺磷两种常用有机磷农药对婆罗异剑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急性毒性,报道了相关的24hLC50和48hLC50数据.其中三唑磷对婆罗异剑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的48hLC50分别为6.844μg/L和16.26μg/L,而乙酰甲胺磷对婆罗异剑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的48hLC50分别为216.3 mg/L和76.54 mg/L.结果表明:对两种桡足类而言,三唑磷的毒性大于乙酰甲胺磷;桡足类对有机磷农药的耐受性具有种的特异性.据此提出使用农药的相关建议,指出应该严格控制三唑磷的使用,为近岸海区环境的质量评价和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并为监测有机磷农药污染环境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春秋季黄海海洋锋对中华哲水蚤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桂梅  孙松  王辉  刘会莲 《自然科学进展》2002,12(11):1150-1154
依据黄海春、秋季两个航次的海上调查,分析了海洋锋区的中华哲水蚤及其基础饵料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分析结果显示:中华哲水蚤丰度在海洋锋区比其临近两侧的混合区与层化区高,强混合的锋区有利于中华哲水蚤的聚集;基础饵料叶绿素a浓度最高值通常偏离锋区.认为海洋锋区特有的物理海洋学特征对中华哲水蚤在锋区的聚集及叶绿素a浓度偏离锋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