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获得理想的煤层气井产能,结合几年来阜新盆地刘家区煤层气开发实践,对煤层气主控地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影响刘家区煤层气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为单井控制的煤层气资源量、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煤储层渗透率、临界解吸压力、盖层条件和气井施工工艺.提出了煤层气开发的布井原则和有利区块,可对刘家区或其它煤层气开发区选择有利的煤层气井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阜新煤田刘家区煤炭资源丰富,煤层气含量高。该区煤层气如被广泛开发利用,则能大大地节约煤炭资源,改善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本文研究了刘家区煤层气的赋存规律,对该区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阜新矿井瓦斯(煤层气)在抽采与利用过程存在问题,分析了阜新煤层气的基本情况及开发利用现状,指出了煤层气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阜新煤层气资源开发的建议及措施。实践表明:煤层气有计划的抽采与利用,既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又高效利用了煤层气资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该成果对中国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煤层气地面开采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刘家煤层气区块煤层气资源条件、煤层气地质条件、煤层气钻井工艺及排采工艺,研究了刘家区块开采取得成功的原因。阜新刘家煤层气藏埋藏适中、煤层多且厚;盖层和断层的封闭作用、岩浆岩的圈闭封阻作用以及变质作用使刘家区块形成了局部富集的小区块。刘家区块依据区内火成岩和断层布局建井,以及根据地质条件合理的进行煤层气钻井和排采工作,是刘家区地面开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刘家区块煤层气地面开采的成功为其他煤层气区块的地面开采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阜新盆地低煤阶煤层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机制的研究,为煤层气开采提供依据.分析了阜新盆地构造演化及盆地形成过程,经历了初始裂陷期(义县期)、快速裂陷期(阜新组沉积期)和收缩期(孙家湾期),形成了北北东向的断陷盆地,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特征,提出了煤储存厚度、岩浆体侵入和地质构造是煤层气藏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王营-刘家区煤层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机制的研究,揭示了影响王营-刘家区煤层气藏的主控因素,确定煤层气藏为水动力—岩墙封堵式混合成因裂隙型煤层气富集模式,对本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阜新煤层气产业特点和宏观经济状况,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煤层气资源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在宏观经济评价中。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和分析了投资开发煤层气资源对阜新国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就业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多级和梯形隶属度函数确定了指标的单因素评价,建立了煤层气资源地面开发选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Matlab编制了CBMES(coalbedmethaneevaluationsystem),对辽宁省7个主要煤田煤层气地面开发可行性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各评价指标中煤层渗透率和含气量所占权重较大,其他指标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煤层厚度、煤级、资源量、资源丰度、煤层压力、埋深.辽宁省各煤田煤层气开发可行性为:阜新煤田>铁法煤田>抚顺煤田>红阳煤田>沈北煤田>康平煤田>南票煤田,评价结果与实际开发情况吻合较好,证明了所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以煤储层地质特征和煤层气井生产数据为依据,以沁水盆地南部3口典型压裂直井为例,利用COMET3数值模拟软件对3口煤层气井排采数据进行了反演,确定了煤层气储层的渗透率与含气量等重要的储层参数和工程参数,探讨了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提供了研究区单井低产能部位煤层气井网部署及优化方案。研究表明:绝对渗透率变化对煤层气单井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含气饱和度与Langumir常数对单井产能的影响依次减弱;井网井距的合理布置可以有效形成区域压降、提高单井产能;研究区低产井周围宜采用煤储层裂隙发  相似文献   

9.
<正>古叙煤田大村煤层气生产试验井——DCMT-3井于近日试点火成功,在我国南方煤层气地面抽采开发利用方面首次取得了突破,熊熊的火焰在晨风中高高飘扬,古叙煤田大村煤层气点火成功,预示着四川省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光明前景。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作为建设单位在完成煤层气钻探工程施工后开展了储层评价研究、压裂方案的  相似文献   

10.
水力喷射径向钻孔在阜新刘家区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煤层气井开发过程中煤层污染造成产量下降的问题,对煤层气井采用水力喷射径向钻孔技术进行解堵。水力喷射径向钻孔技术在阜新刘家区L30井应用,对该井太下、中间煤层进行水力喷射,共喷射14支,总长1065.1m,日产量由喷射前的200m3上升到2400m3,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具有超深射孔能力,可以解决近井带污染,有效沟通渗流通道,实现煤储层的解吸-扩散-渗流,以达到煤层气井增产的目的。该成果为煤层气开发提供了一项新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阜新煤田刘家区影响煤层气地质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刘家区具有丰冒的煤炭资源和较高的煤层气含量,因此被列为煤层气开发的重点靶区。根据刘家区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的实际,论述了有关地质因素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认为在诸多的地质因素中,岩浆岩、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围岩是主要地质因素。对岩浆岩特征、地质构造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围岩特征以及对煤层气的影响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12.
煤层气聚集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煤层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其"自生自储"的特点与常规天然气的生、储、盖、运、聚、保等基本成藏地质条件不同,煤层气成藏富集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生成条件、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调研,分析了煤层厚度、煤变质程度、煤岩组分、煤岩孔隙-裂隙结构、封盖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构造条件等7个因素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对煤层气聚集成藏领域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淮南矿区煤厚、煤阶、煤岩、围岩的封闭性、煤层气的含量与组分、煤层的渗透性等煤层气资源地质特征的分析 ,认为淮南矿区是具有丰富煤层气资源及良好赋存条件的地区 ;根据矿区高地应力、煤储层低渗透率的特殊性 ,提出了在该地区进行煤、气一体化开采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在对我国许多煤矿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对煤矿自然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与岩(煤)爆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煤矿岩(煤)爆发生的成因规律,主要包括煤的物理力学性质、地质构造和开采技术条件等.简述了岩(煤)爆发生的物理过程.最后介绍了我国目前常用的几种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15.
在对东兴煤业地质条件、煤层储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就15号煤层的采煤方法、工作面顶板管理方式、支护设备选型、回采工作面的长度、采高和巷道布置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放顶煤综采工艺适合本矿现有的生产条件,工作面顶板管理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6.
垞城煤矿井下氮气窒息事故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多个煤矿发生过氮气缺氧窒息伤亡事故,一般认为是由于瓦斯风化带中的N2涌出所致。但在徐州垞城煤矿,氮气窒息事故不仅在浅部,也在深部采区发生。分析该矿煤系地层后发现,在氮气窒息事故发生的地点,煤层上方均有红层。根据地球化学理论,可以认为该矿煤系地层中氮气的来源于红层的氧化作用,即成煤物质中的氮元素在成煤阶段形成NH3,上升遇到红层时,可被红层中的Fe2O3氧化生成N2,并赋存在岩层之中。岩石中赋存的N2可通过断层裂隙进入采矿空间,从而造成氮气窒息事故。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韩城矿区宏观煤岩、显微煤岩、煤岩反射率及孔隙特征,分析了该区煤层气富集特性,对煤层气的开采抽放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外探测实践表明 ,地质构造引起的岩石密度变化是影响岩石表面红外辐射分布的主导因素 .提出地质构造区密度变化状态模型 ,根据红外辐射原理 ,从岩石有效辐射面变化的角度 ,定性分析了地质构造、岩石密度和辐射功率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建立了相关方程 ,介绍了红外探测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和适用条件 ,并结合实例说明了应用过程 .为研究红外探测技术在矿井水文地质、瓦斯地质、煤炭自燃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图 4 ,参 5  相似文献   

19.
为了直观展现采煤工作面煤层地质分布和煤岩体空间赋存状况,增强地质数据的表现力和利用率,提出一种Web端煤层三维建模方案。该方案以某煤矿16402采煤工作面部分采样数据为基础,结合规则格网法和自适应差分进化Kriging空间插值算法构建煤层表面的数字高程模型;之后借助Three.js技术和Catmull-Rom样条曲线实现浏览器端采煤工作面煤层三维可视化模型,并实现煤质指标的动态展示。研究表明,所建模型真实地反映了工作面煤层的形态、产状和矿石品位,为生产方案对比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考虑地温变化对煤矿深部开采岩石变形破坏的影响,利用COMSOL软件建立含瓦斯煤岩体热-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并对掘进面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瓦斯压力、瓦斯渗流速度、煤岩体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掘进工作面的瓦斯浓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煤壁工作面附近的瓦斯压力梯度增大。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温度升高,渗流速度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该研究为含瓦斯煤岩体动力灾害预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