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用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对家蚕进行攻毒,诱发微粒子病发生,对染病蚕肠液、血液、体内微粒子种群数量动态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肠液内微粒子种群变化呈锯齿形上升变化,其增长规律可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表示;血液中微粒子种群随时间函数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式可用3次方程来拟合;蚕体内微粒子种群则按指数增长方式随时间函数动态变化,属J型数学增长模式,从3个系统层次,3种不同的增长规律,揭示了3种完全不同的增殖机制。  相似文献   

2.
家蚕微粒子病病原图象分析周业为,曾传相,谢建(光电科学技术系)家蚕微粒子病蔓延极快,对蚕业生产危害极大,使丝绸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各养蚕国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研究如何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蔓延。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使用法国巴斯德博士创立的母蛾人工镜...  相似文献   

3.
日本家蚕的原虫病,以前只知道微粒子病一种。后由藤原、石原等又发现一种原虫病,叶细型微粒子病。田中茂男等1970年在长野县从农家采集的晚蚕中,又发现与微粒子病和叶细型微粒子病都不同,是由一种小孢子虫引起的疾病,暂称为小型微粒子病。1、病征及孢子大小病蚕发育慢,体色正常,体皮无黑色斑点。病蚕解剖检查,绢丝腺没有乳白色的现象,而  相似文献   

4.
《合肥科技》2006,(6):11-11
2006年6月18日,合肥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安徽省农科院和安徽桑达蚕叶科技开发中心联合实施的合肥市重点科研项目“合肥地区家蚕高发性核型多角病的综合防治”进行鉴定。该项目针对合肥蚕区年年爆发家蚕核型多角病的现实情况,已探明其发病原因及规律,开展了抗病蚕品种的筛选和新型蚕药的开发,建立了蚕病预警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蚕病综合防治体系,通过项目实际操作,有效地控制了蚕病的发生。项目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已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在安徽其他蚕区应用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1974年早、中秋蚕,我们用250倍“板兰根”液对家蚕中肠型脓病、血液型脓病和卒倒病进行了添食试验,结果用于防治中肠型脓病的结茧率达82.5~92%;用于防治血液型脓病的结茧率达80~92%;用于防治卒倒病的结茧率达77.5~86%。说明,“板兰根”具有良好的消灭病毒和杀菌作用,是防治家蚕病毒性病和细菌性病的良好中草药剂。而防治病毒病的效果又尤于细菌病。用250倍“板兰根”液喷在桑叶上立即给蚕吃,蚕儿欲食欲旺盛,无异  相似文献   

6.
于兰  余路 《科技咨询导报》2008,(20):132-132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两种途径,但必须先有食下传染才能显现其胚种传染的特点。因此,在通过母蛾检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等手段淘汰带毒原(母)种和育种期的严格防微消毒措施确保杜绝胚种传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在养蚕过程中,往往由于传染性蚕病的发生,造成蚕茧欠收和茧质下降。因此消毒防病必须贯穿养蚕的全过程。在重点抓好养蚕前消毒的基础上,做好蚕期防病和养蚕结束后的消毒工作,进行综合防治才能彻底消灭病菌,杜绝传染性蚕病的发生。1即时淘汰病蚕许多传染性蚕病,如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微粒子病、细菌性胃肠病等。蚕在染上述病初期往往表现出生长迟缓、蚕体瘦小、发育不齐等症状。此时已有大量毒力很强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病蚕的粪便,消化液等排出体外,污染桑叶和蚕座,是造成再次感染,使蚕病传染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8.
蚕病的发生蔓延与蚕的体质、病原体及环境条件三者有密切的关系。蚕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分潜育期、前躯期、明显期等阶段,当侵入蚕体的病源增殖到一定的数量,寄生部位的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时,才在蚕体外部表现出明显的病症。这时,蚕已经病人膏肓,再对这样的病蚕进行抢救,任何努力都已经很难凑效。防治蚕病必须把重点放在预防上,而且,蚕病的种类颇多,  相似文献   

9.
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与蚕的体质、病源及环境条件三者有密切的关联。蚕病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药理、生理,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有利于蚕体健康,不利于病源滋生的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的体质,减少和控制病源,从而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运用磁场及统计物理的相变相关理论,分析了家蚕在磁场作用于下物理特性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通过实验发现,经磁场处理后蚕体生长活力有所变化,蚕体发育匀正,食桑旺盛。  相似文献   

11.
中药复方制剂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具有益气健脾摄血功效的消红散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方能直接兴奋RBC上的C3b受体 ,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 ,并且使C3b受体的数目增加 ,促使红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 ,减少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 ,从而缓解炎症或CIC介导的病理过程。说明消红散是治疗GN的一种良好的中药  相似文献   

12.
遗传算法研究贵金属团簇的基态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遗传算法的选择规则中加入配位数分析的方法 ,并应用基于紧束缚模型的二级矩近似势计算得到了含 38、5 5和 75个原子的铜和金团簇的基态结构 .运用共同近邻分析等方法比较了两种团簇基态原子排列方式的显著差异 ,并认为由于金原子间作用的短程特性使得含幻数原子数 (N =38、5 5 )的金团簇倾向于无序的内部排列方式  相似文献   

13.
作者查明有田间抗性品种的 R 基因有没实际意义。品种感染时期和等等是由田间抗性水平决定的。块茎的过敏性对于减少晚疫病所造成产量损失只有相对价值,实际上这样块茎既不能食用,也不能作种薯。田间抗病性研究应该注意到病程的区分,病程包括渗透期和菌丝体传播期。在田间抗病性的鉴定中,我们认为实验室田间鉴定方法比较好。  相似文献   

14.
作者根据平面变形的特点,为尽可能精确地保证平面变形的条件,对测定平面变形抗力的装置进行了改进。该装置对测定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不利于精度的因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实际测定证明,该装置的测定结果重复性好,准确性高。可用于测定钢、铜、铝等各种金属的平面变形抗力  相似文献   

15.
各向异性、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现象是低渗油藏最显著的特征。建立了同时考虑以上三因素的低速非达西渗流数学模型,考虑方程强烈的非线性,用近似的解法求出稳定渗流以及不稳定渗流方程的解;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得到了定产量、变产量和定流压生产时动边界的运动规律、地层压力分布特征以及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地层激动区边界以椭圆形式向外拓展,改变了井网合理井排距;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使油井产能降低,边界移动速度变慢,单井控制面积减小,增大了油藏的开采难度。  相似文献   

16.
提出星系喷流的一种可能能源机制:2个叠加黑洞的相交奇区可能存在热辐射,这种辐射足以提供星系喷流所需要的能量.论述了奇区产生辐射的可能性,计算了辐射功率,结果表明只要适当选择一些参量就可以解释星系喷流现象.  相似文献   

17.
以国际田联竞赛规则中对抢跑规则的最新改动以“零抢跑”为主线,结合竞赛规则与竞技赛场战术的相互推动发展,多维度对指导规则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新规则变动的若干深层次的思考,以使对田径“零抢跑”竞赛规则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把握,旨在为我国田径运动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灌服银杏叶提取物的小鼠的适量游泳和力竭游泳实验模型,测其血液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结果表明,灌服银杏叶提取物的小鼠的GSH-Px活力显著高于各自的对照组,因此,服用银杏叶提取物可减轻运动所产生的内源自由基O  相似文献   

19.
二阶系统的积分评价指标和最佳阻尼比问题,是控制理论与系统设计中的基本问题。通常仅对简单的二阶系统1/(S~2+2ζS+1)进行研究,有它的局限性。实际的闭环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多数带有零点,其传递函数为 G(S)=(τS+1)/(T~2S~2+2TζS+1)。因此,解决τ≠0,T≠1时的积分评价指标和最佳阻尼比,对控制理论的研究和系统设计的实践都是有用的。本文采用解析法和数值解法,求得了二阶闭环系统当τ/T 一定时的最佳阻尼比ζ以及当阻尼比ζ一定时的最佳τ/T 及其相应的积分评价指标的数值。本文得出的结果,可供控制系统设计时使用。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研究式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有优点也有缺点。根据研究式教学的特点,从“教师、学生、其它”三个方面对研究式教学在高师体育专业术科教学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比较了相关因素的重要性,旨在为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研究式教学方法的优点,克服其弊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