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迅速扩大和迅速升级,高端的外包服务人才为企业竞相争夺的“稀缺资源”。而作为上海浦东地区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标志,张江创新学院开始联手多家跨国软件企业,打造“高端人才培训基地”,以“国际联盟”的形式推广“中国服务”。[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曲玲年 《科技潮》2005,(2):30-30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成本竞争压力,迫使欧、美企业改变业务流程和进行战略性资源重组.IT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使软件与IT外包产业,快速实现离岸,其复合增长率为年28%~40%。在全球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离岸总量中,印度遥遥领先,占有50%的份额,中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紧随其后。软件与IT外包产业,将成为继制造业的“中国制造”之后,又一展示“中国制造”实力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顾海燕 《科技信息》2012,(35):I0479-I0479
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符合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在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对学院目前采取的订单培养模式在软件服务外包中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日,“2006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的隆重召开,将业界的目光集中到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之上。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上海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高达10多亿美元,其中软件出口7.06亿美元!而新出台的十一五软件产业发展规划,向人们展示了更宏伟的蓝图。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外包究竟能为中国的软件业带来什么?外包产业的方向应该如何调整?人才缺口将如何补充? 面对这一系列疑问,本刊邀请来自上海市外经贸委、中国软件协会、上海软件对外贸易出口联盟、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大海隆软件公司的五位领导专家,畅谈当前软件外包产业热点话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继国际制造业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之后,近年来出现了发达国家向具有成本、人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知识型服务产业的新趋势,服务外包成为当前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形式。面对日渐繁荣的服务外包业务,巨大的市场容量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争相抢食的“蛋糕”。  相似文献   

6.
李燕 《上海信息化》2005,(10):46-49
上海的软件产业连续四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近日,27家上海软件企业获得2005年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证书,占全国总量的近1/6。以微创等外包出口型企业为产业先锋;稳步发展宝信、华为、复旦光华等超亿元软件企业,铸造产业中流砥柱;并大力扶持万达、华腾.乾隆等贴近行业应用.定位于市场细分的系统集成型龙头企业。形成了软件产业协调发展的“三度空间”。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当前国内外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阐述了长三角区域校企合作一体化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基本内涵,结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商贸分院实施的“中印合作培养软件人才”项目进展情况,提出了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芝荣  朱麟  蔡黎亚  蒋建峰 《科技信息》2012,(32):296-296,298
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对软件外包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尽管如此,但我们注意到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却找不到合适人才、要解决这个人才供需矛盾,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软件外包专业人才评测标准模型来满足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规范化、规模化。  相似文献   

9.
数字     
《上海信息化》2008,(7):85-87
152亿美元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联盟等联合发布的《2008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07年中国外包市场规模达到152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规模为22.8亿美元,占15%;在岸内需外包规模为129.2亿美元,占85%。按照外包业务类型看,信息技术外包(ITO)规模为90.4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科技潮》2006,(1):22-22
近日,对美软件外包项目获取平台,即零点平台由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等5家单位发起在京成立。该平台立足于促进中国软件国际分包台作,在SPX北京中心和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的共同策划下,科学地分析了中国软件企业在项目外包方面的“六大误区”.采取了“整合资源,集团作战”的整体战略,有针对性地解决对美软件外包中的不合理做法,首个百万美元的美国软件外包台同近日在京签约。  相似文献   

11.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兴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嘉兴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人才先行为重点.结合嘉兴市实际,提出了发展嘉兴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软件外包产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经济增长模式,将海外的成功经验和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本文运用创新思维,将软件外包产业的现状与CMMI模型进行有效类比,针对软件外包产业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现状,提出一系列视角新颖的探索性研究,对在目前越来越热的软件外包大环境下,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就如何进一步做好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升综合软件外包竞争力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以服务外包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为我国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服务业带来新的机遇。在全国倾力打造的12个服务外包“金字招牌”中,长三角城市以特有的产业优势占据5席:上海、南京、杭州3大“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苏州“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无锡“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 记者在走访了长三角多个城市之后,发现人才、资金、环境构成了长三角各城市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理论视角下的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聚和基地建设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空间结构标志,也是经济技术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有利的空间结构形式.近年来,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215亿元,增长48.3%.建设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是大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快大连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建设步伐;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可以促进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与融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两区一带”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今日科技》2009,(3):22-22
3月17日,无锡服务外包暨“530”企业北京大学生招聘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招聘会是着力打造“人才太湖工程”的无锡市安排的大学生系列招聘活动之一,旨在响应中央关于“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号召,促进无锡市服务外包和科技创业快速发展。重点推进服务外包和科技创业是无锡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选择,2008年无锡市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上海信息化》2003,(4):61-61
在中国,虽然信息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和优先发展的产业,但权威专家认为,与美国、印度相比,中国至今还没有核心的软件企业和产品;作为信息产业核心的软件,在中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国企业从事的软件外包,跟制造业相似,尚属于简单的加工生产,研发的程度还不高,而且软件外包的主要对象是日本,还没有进入全球最主流的欧美市场。  相似文献   

17.
王华 《上海信息化》2009,(11):58-60
就一个城市而言,如果能经营出一张既叫得响亮、又叫得长久的“产业名片”,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啻于“四两拨千斤”。比如大连,其软件外包在全国乃至全球均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这就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独特竞争力。而对宁波来说,它的最终目标则是打造中国的“电子服务之都”。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建设》2010,(1):59-59
2009年12月23日,ChinaSourcing2009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年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发布的《2009外包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前三季度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收入达到1463.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4.5%,预计全年收入将接近2000亿。  相似文献   

19.
许海涛 《广东科技》2005,(11):17-17
8月16日下午,100多位来自各方的软件专家与企业领导出席了在广东软件科学园举行的由广东软件科学园、广州天河软件园联合主办的“日本软件外包市场状况及对策”主题研讨会,主讲人为日立高新技术股份公司软件专家、日本信息处理学会主管饭泉纪子女士.  相似文献   

20.
新兴计算机应用市场要求软件开发外包企业具备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能力,企业单纯依靠培训机构完成队伍建设远远不够,高等院校必须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适应我国软件开发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针对软件工程学科的特点,分析SE2004( ACM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4)的知识能力和课程体系,根据Bloom教育目标分类提取了其中软件外包人才的38项技能要求,根据我校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的建设目标,制定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工程实践技能培养方案,以图为国家快速发展的软件外包企业输出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