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庄子审美程式的现代解读甘建民“大音希声”是老子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庄子在《天运》篇中,对“大音希声”这一哲学命题作了充满创造精神的美学阐释,庄子通过黄帝的一段关于音乐的谈话,设计了一个由“乐之末”通向“至乐”的审美程式。蒋孔阳先生认为.黄帝的这...  相似文献   

2.
谈意境(上)     
一、意境的演绎 在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境界”或“意境”是经常碰到的术语。这个术语不论在古典文艺批评中还是在现代文艺批评中,都被广泛使用。 在我国古典诗、文、词、曲乃至小说,戏剧的评论中,“境界”或“意境”这一概念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汉魏以前的中国文学批评,注重的是“言志说”。《尚书》、《荀子》、《庄子》等书中,有“诗言志”,“诗言是其志也”,“诗以道志”等  相似文献   

3.
《庄子》怀疑主义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怀疑主义建立的根据是认识的相对性,怀疑主义的结论是“吾恶乎知之”、“不谴是非”和悬置判断等。《庄子》的怀疑主义可用当代怀疑主义所提出的模式来表示,其怀疑主义的论证方式有“闭合论证”和“无知者的论证”二种,《庄子》的怀疑主义是局部的怀疑主义,而不是全面的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4.
孟宪忠同志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这一命题本身是不科学的》一文中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运用了‘本原’的概念,但这是恩格斯对旧哲学的概括,是谈马克思主义产生前,旧哲学家们对世界本质的不精确的看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考察思维和存在关系时已提  相似文献   

5.
“可怕”的惯性也许是太“懒”的缘故,任何物体都喜欢保持自己当时的状态不变,运动的继续运动,静止的继续静止,这就是物体的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意思就是谁也无法消灭惯性,它会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6.
庄子“三言”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这部古典文献的出现,突出地标志着在我国战国时期,我们祖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在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与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哲学思想方面,《庄子》无疑地是起了消极的作用;而在文学语言方面,它却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文学造诣是可以和同代屈原的“骚赋”分庭抗礼的。明末狂人金圣叹把《庄子》和《离骚》列为我国“才子书”的前茅,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夸大的。  相似文献   

7.
近来,有的报刊对“生命在于运动”这一命题提出了质疑。有人主张“静默有益于健康”,也有人认为“运动会加速新陈代谢,而过于旺盛的新陈代谢则会导致提前死亡”。于是有耸人听闻地提出“运动是向死亡调情”,更有甚者,则公然提倡“生命在于静止”。  相似文献   

8.
以《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为基础,研究了牛顿的万有引力观及其在“引力近距作用场”发现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运动力”就是施力物体施加于受力物体上的万有引力;“加速力”与今天物理学上所说的“引力场强”十分相似;“绝对力”是分布于中心物体中的“加速力”,相当于今天物理学中的“引力场强”.因此,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论述中蕴含着物理学早期近距作用场的思想萌芽.  相似文献   

9.
微分是高等数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具有生动活泼的内容的,辩证法这条红线贯穿它的始终。我们就是通过微分与积分的矛盾转化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列出微分数学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在这里,谈一谈学习马克思《数学手稿》的体会。 一、用运动的观点认识ds/dt=0/0 首先,从自由落体这个典型问题谈起。微分法是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方法。因此,要研究自由落体,就必须先弄清它的运动规律,然后才有可能进行数学的抽象与概括。 自由落体是个运动的东西,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可是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即表现在静止中。因此运动就必须用静止来描述。正如列宁说的:“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  相似文献   

10.
送来的《论“斥力子”的存在及其意义》《相对性效应和牛顿定律的本质》《论光速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电子的电荷值随电子运动状态而变化》《运动物体具有四种物理质量》几篇论文都看过了,看得出,作者确实已经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研究这些物理问题,不仅具有一系列闪光的新观点,而且已经基本完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现在看来,相对论结论的推出,确实不仅仅只有爱因斯坦所走的那一条道路,可能存在有多种  相似文献   

11.
传播具有两大基本问题:一是符号能否指代意义,意义能否共享,这是符号学传统;二是交流如何进行,交流障碍能否解决,这是哲学和伦理学传统。中国先秦思想家对这两大问题的思考带有强烈的辩证色彩,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前者表现为“名实”和“言意”之辩,后者表现为“是非”与“辩讷”之争,肇始于《老子》,发展于《庄子》,经各学派争论,《荀子》集大成。学术寻根意在理论建构,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古代传播思想看成一个整体,提炼核心概念和命题,重新组成具有逻辑关联的命题系统,从而建构“传播辩证论”。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流行着这样的看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任何运动,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静止除了相对性外,还有绝对性一面。运动和静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是对立的统一,但两者不存在绝对和相对关系。  相似文献   

13.
“白马非马”原是战国时宋国之稷下辩士儿说最先提出的一个命题,可惜其学说没有直接保存下来。后来公孙龙力倡“白马非马”之说,并且著有《白马论》一文,第一次从逻辑上深刻地揭示了“名”的内涵和外延,论及了“名”在逻辑上的种属差别。公孙龙自己宣称,这是他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命题。但是长期以来,“白马非马”一直被某些人判定为割裂个别与一般的诡辩命题。我认为这样的指责是完全违背《白马论》一文的原意的,而其所谓的“论证”也是根本不能成立的。1.《白马论》从来没有把“白马”排斥在“马”的外延之外,而是明确承认个别(部分)即在一般(全体)的外延之中  相似文献   

14.
《庄子·则阳》篇最后一章,作者假托“少知”和“大公调”二人四问四答的对话,给后代学者保留下了一段探讨我国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珍贵资料;尤其是最后的一问一答,把先秦哲学思想季真的“莫为”说和接子的“或使”说这两种宇宙观的内容,揭示了一个隐隐微微而又有迹可寻的轮廓。为了便于探讨,省得再去翻书,我们就把《庄子·则阳》中这一章摘录出第三、四两问两答的全文于下:  相似文献   

15.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在山东省东明县召开了“全国庄子故里问题考察论证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经过认真考察论证,确认庄子故里就在东明。这是庄子生平里籍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和收获。但有些材料的论证说明还不尽圆满,有进一步补充说明的必要。 最早提到庄子故里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庄子列传》(见于《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工同时。”关于“蒙漆园”的具体地点,唐代以前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到了唐代,才有了明确具体的说明,那就是《括地志》的记述,后张守节《史记正义》注“漆园”时所引用的:“《括地志》云:‘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北十七里’,此云庄周为漆园吏,即此。按,其城古属蒙县。”这是最早注明漆园所  相似文献   

16.
老子提出“大音希声”的哲学命题,庄子创造性地用音乐故事来阐释老子的“大音希声”思想。庄子通过黄帝的三次不同的演奏和北门成三次不同的聆乐心理反应,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由具象走向抽象的程式,从而成功地赋予了“大音希声”这一命题以美学意蕴。因此,庄子堪称抽象派艺术理论的先师。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梳理了自魏晋以来注家对庄子“逍遥游”和小大之辩关系的阐释,分析了《逍遥游》一文是如何从小大之辩来论述逍遥之境的,并且结合《齐物论》和《秋水》中关于小和大关系的论述,得出了庄子的小大之辩存在两个层次的意义:在表层上,庄子是承认小和大之间的区别的;而在本质的层面,庄子认为小和大是一致的,并不存在所谓崇大抑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庄子》“道”“德”观童坚强(92中③)《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一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首先,庄子提出德思想的原因。《庄子》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19.
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相对运动现象,后经中学和大学阶段物理教学的系统学习,理应对运动的相对性有较深刻的认识,熟悉对运动的描述。但现在的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对运动相对性认识较浮浅;对什么样的物体或物体系可作参照系不十分明确;不善于恰当地选择参照系和不能“身临其境”地置身于被选定的参照系中去研究问题等等。总之,这部分教学尚未取得应有的效果。为此,本文就普遍物理力学部分有关“参照系”教学中所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