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福艳 《科技信息》2007,(28):214-214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未来的世纪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未来的世纪需要大批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法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赵方 《科技信息》2010,(5):196-197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实质是一种工具和媒介,决定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当前英语教学,已趋向注重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中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实际运用听、说、读、写各种技能,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这一工具.来应付各种生活上的一般需要。为此我们一直寻求着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让英语学习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贯穿英语教学的每一步骤,让学生“学生活中的英语,在英语中学生活”,最终使得学生能获取富有生命力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交际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全新的英语教学方法,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重心应从传授语言知识转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上来,注重课堂教学交际化,注重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交际能力。尽可能的克服交际法的缺陷和不足,发挥其优点和长处。  相似文献   

5.
英语作为交际的工具在世界范围内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各行各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要求应聘者能够熟练的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流与表达。然而,我国目前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忽视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之后仍然不具备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回到根本上来,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充分发挥英语作为工具语言的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妍 《当代地方科技》2010,(18):119-119
英语的听、说在英语学习中是最关键的两个部分,类似电脑中的输入和输出。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而交际主要是通过听说实现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听说能力十分重要。现今大多数学生注重笔试而听力和口语能力相对较差无法达到交际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搞好英语听说课程的设计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相似文献   

7.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如何提高学生说英语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英语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说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语言,因此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从长远来看,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因此,本文中我将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以高中英语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英语教学需要培养的能力,是要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许多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始业教育时,能够非常明确地提  相似文献   

10.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使用交际工具的能力是在使用当中来培养的。因此,要求教师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也要求学生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还要求师生在课内课外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用,教学活动要和以英语进行交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英语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际的主要过程。在这种过程中的重要交往方式就是师生双边互动,多是问答活动,教师课堂提问便是体现这一活动的重要形式。教师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和诱导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一种工具,因此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使用交际工具的能力是在使用当中培养出来的,这种能力是否培养起来了,也是在使用当中检查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的中心问题,也是英语教师在工作中必须时刻注意和认真考虑的问题.英语教学里的交际原则,要求教师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也要求学生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还要求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用.  相似文献   

12.
逢晓丹 《科技信息》2008,(9):273-273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完成实际语言环境中的交流,即能够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关注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在听说方面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读写交际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我认为,听说交际活动是英语教学的突破口,也是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和其他语言一样,是一种活的语言。学习英语就是要学会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由此看来,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的知识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刘秀霞 《科技信息》2010,(3):I0281-I0281
语文既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学习最重要交际工具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的实践性非常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尤其应加强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努力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实用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5.
李古锐 《科技信息》2010,(8):284-284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际工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当前绝大多数职高英语教师感觉教学难度很大,经常性抱怨学生基础很差,有很多教师干脆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大部分或全部花在词语解释、中文翻译、语法讲解和归纳规则上,大量使用汉语来教英语,这样就很难说是把英语课上成真正的英语课。以教师自我为主体,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忽略学生的语言实践,这就导致了英语课上英语气氛不浓,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同时也影响了英语教师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所以要增加英语课上使用英语的比例,多用英语来教英语。本文拟就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用英语教英语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外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功能,把培养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自我感受、领悟的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  相似文献   

17.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文章认为应该采用开放式教学,以听、说为主,全面开展能力训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曾真 《科技资讯》2014,(28):201+203-20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在当今社会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为了获得更大的优势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学生花了大量的精力投稿在英语学习方面,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比以前有了奶大进步。然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引起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因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许多大学生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感到困惑。在今天的英语教学,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教授,而忽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然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9.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文章认为应该采用开放式教学。以听、说为主,全面开展能力训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英语教学中要把英语学习“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注重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把能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