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分析了1960—1980年及1980年以来28年太原市温度资料的变化规律,探索了城市化发展对太原温度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估算三江源区生态需水量,利用MODIS卫星数据,结合三江源地区25个气象地面观测站数据,利用地表能量平衡方程求出三江源区域蒸散量,计算了2010—2014年三江源区植被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1)近五年来三江源区7月份晴空条件下日蒸散量整体变化不明显,主要在3 mm左右。源区日蒸散量2011年达到最大,为3.22 mm,2010年值最小,为2.85 mm;(2)2010—2014年,三江源5个区域的生态需水量分布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按区域划分玉树藏族自治州最大,果洛藏族自治州次之,黄南藏族自治州最小。经分析计算:三江源区植被生态需水量在2011年达到最大,为11.135亿m3,2010年生态需水量最小,为10.139亿m3,与蒸散量的变化相对应。通过对三江源区生态需水量的计算,为三江源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白鑫  程静 《甘肃科技》2023,(9):134-140
甘肃中部地区农业生产对当地水资源供应有着巨大压力。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用水效率对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至关重要。运用水足迹理论方法,测算出甘肃省中部地区农业虚拟水,实证分析了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虚拟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省中部地区农业用水量巨大,较高的水资源消费不利于当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多玉米、蔬菜,少小麦、油料与水果”的演变趋势,分析当地主要农产品虚拟水含量随种植结构调整的变化情况。最后从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角度提出种植结构优化和水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黑河绿洲农业自然资源空间组合与潜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着重计算分析了黑河流域的光合潜力、光温潜力和光温水土潜力的分布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光温潜力衰减明显,衰减最为明显的区域是上游祁连山区和下游额济纳三角洲地区,分别达68%和64%,尽管如此,目前实际的生产力远未达到农业自然生产潜力,中游地区的高位冷凉型绿洲(1700-2300m)增产潜力最大,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光、热、水、土资源的空间组合错位,限制了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的进一步发挥,对作物气候适宜性的贫民是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农作物的合理布局,为绿洲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安排在最适宜的种植区,高位冷凉绿洲区今后应以春小麦、马铃薯、胡麻、油菜、蚕豆等为主,逐步压缩中位绿洲春小麦种植面积,中位绿洲(1100-1400m)及低位绿洲(900-1100m)以玉米、谷子和瓜、果、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土、光、热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5.
从汾河太原城区段聚水地域格局的实体变化入手,在探讨水、陆热量差异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太原市城市化生态环境问题,论述了这一城市地域实体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或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可为太原市城市生态恢复与净化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科技观察《太原科技》评出2005年太原市科技十大新闻!(1,1)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太原市“十五”科技成就回顾!!!!太原市科学技术局(1,3)太原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太原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办公室(1,12)坚持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跨越!!!!!王燕阳(1,20)太原地区科学数据平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谢承泮(1,22)产业结构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关系研究!!!!!!!!!!!!!!!!段宪杰,李春宝,张浩明等(1,25)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率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申维辰…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达日县1956年—2004年间沙尘天气的气象实测资料。对达日地区沙尘天气的变化进行分析,力求找出其变化规律、形成原因及对本地区的影响,为达日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顺利进行及发展地区经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第2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TIPEX)1998年5-7月改则、当雄和昌都3个大气边界层加强观测站获取的近地面层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近地面层风速、温度和湿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廓线规律,给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空气动力学参数和地表温度变化规律,讨论了高原近地面层湍流通量特征及逆湿现象。  相似文献   

9.
全面深入地了解太原市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现状,积极地培育和扶持重大科研项目,促进太原市在重大科研领域及技术进步项目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是建设创新型太原的关键,为此我们对“十五”期间太原地区获得国家科技奖的情况作一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1“十五”期间太原地区获奖情况分析“十五”期间,国家共颁发科学技术奖1500项左右。太原地区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2项,主要获奖为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两类,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为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为17项;属于工业类的15项,农业类的6项,医疗卫生类1项;从等级上看,一等奖仅1项,…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太原市所有高架源排口的二氧化硫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全年变化规律,同时利用GIS作图得出太原市二氧化硫污染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太原市6大行业采取了多种削减二氧化硫排放的措施,二氧化硫浓度大幅减小;各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水泥、钢铁、火电、焦化、冬季采暖、常年运行锅炉;太原市二氧化硫污染分布格局全年变化较小,太原城区东北部、清徐和古交是太原市二氧化硫排放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
在对太原市农业结构调整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建议和应采取的措施,为进一步搞好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军 《太原科技》2007,163(8):72-74
利用山区代表站阳曲和平川代表站清徐1961年到2005年的气候观测资料,对太原市气候变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近45 a来,太原年均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夜间增温是太原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特征;近45 a来,太原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3.
对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刘渠村东山西南坡和东北坡8个地点的气温,间隔10 min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山谷低,山坡中央最高,山顶略低于山坡。平均最高气温阳坡直减率为1.2℃/100 m,阴坡直减率为0.43℃/100m。坡向对平均最高气温影响明显,阴坡与阳坡平均相差1.9℃。山地逆温影响显著,平均最低气温随海拔呈升高趋势,阴阳坡之间差异较小,上升值为1.35℃/100 m,最低气温主要受地形影响,与坡向无关系。阳坡山谷日较差最大,随海拔升高呈递减趋势,山谷与山顶的年平均日较差差值达到5.6℃;阴坡日较差是山体的最小值。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0℃、5℃、10℃的初终日和积温基本无差别;山谷初霜早,终霜迟,山体上部初霜迟,终霜早,山体上部及山顶无霜期比山谷多45 d,山体中部比山谷约多20 d。  相似文献   

14.
闽北山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闽北山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了闽北山区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闽北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太原市水资源分布状况,阐述了实施水利工程节水、早作农业节水及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对太原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气温是气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环境分析及灾害预警等多个领域.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气温的估算趋向于遥感或遥感和GIS结合的方法.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利用了36个站点2013年逐日每10min一次的自动气象站气温观测数据和MODIS地表温度及其他参数产品,选用多元线性回归(自变量为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经度、纬度和高程)、温度植被指数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方法进行气温估算,建立了研究区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估算模型,并比较了几种气温估算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最高气温估算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0.91、0.97,均方根误差(R_(MSE))分别为1.84、2.75、1.49℃;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法最低气温估算的R~2分别为0.87、0.91,R_(MSE)分别为3.33、2.93℃,两者均为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法得到的结果最好.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法能很好地反映由地形不同所带来的细节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太原市迎泽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和做法,分析了区域结构调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数量、程度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引入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强度值指标.通过运用主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中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发展、退耕还林政策是影响雅安市耕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退耕还林政策和粮食产量是林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固定资产投资是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最后,总结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并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科学地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合理地调整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推进农地流转与集中等方面,就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尤其是如何有效协调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关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太原市6县区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太原近郊和远郊热岛强度的月、年和年代际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温度的热岛强度特征。结果表明:太原近郊的月热岛强度和年热岛强度均低于远郊;近郊和远郊热岛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冬季热岛强度最强,夏季热岛强度最弱;近30年太原热岛强度逐年增强;热岛效应都主要表现在最低气温的增加上;夏季,有1/3的年份会出现城市凉岛现象等。  相似文献   

20.
“十五”以来,太原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为活动以及下垫面的变化会影响太原市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城市热岛现象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对太原市今后城市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Aqua/MODIS、数字高程、土地利用分类、城市灯光等多源卫星资料计算太原市2003~2019年城市热岛强度和城市热岛比例指数,分析太原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8数据分析太原市热岛区和冷岛区下垫面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9年,太原市辖区各县(市、区)城市热岛效应较强的月份主要发生在7月~9月,且多在8月城市热岛效应最强,辖区各县(市、区)中小店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近20年来,太原市辖区各县(市、区)城市热岛强度变化趋势不同,南部的小店区、晋源区和清徐县城市热岛强度整体增加趋势明显且逐渐相连成片,在今后城市发展中应重点关注,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郊区的强冷岛区域的面积增加显著,有效缓解了所在县(市、区)的热岛强度;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注意金属、混凝土或塑胶等建筑吸热材料对局部热岛效应的加强作用,可通过大面积水体、植被等缓解局部地区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