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空间科学载荷作为承担空间科学实验的载体,其研制与管理对于我国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航天强国意义重大,建立科学合理的空间科学载荷元器件供应链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保障元器件的及时可靠的供应,从而确保空间科学载荷研制任务的顺利推进。本研究立足实际工程背景,通过对空间科学载荷元器件供应链的管理内涵与管理能力表征的分析,基于能力成熟度理论,以统筹、设计、保障、支撑四大能力域类型为基础,首次构建了面向过程的阶段式空间科学载荷元器件供应链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14个能力域与52个评价项,兼具科学性与实际操作性,以期为我国空间科学载荷元器件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方法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航天大国,但尚无重大科学目标牵引的大型战略性空间科学任务的经验。以美国新一代旗舰型空间天文学任务宽视场红外巡天望远镜(Wide Field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WFISRT)为样本,介绍了其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梳理了任务剖面的数次更改和曲折的研发历程。将其与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的研制流程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中国“十四五”乃至更长远的空间科学任务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关于空间科学概念的若干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科学在不同语境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表达,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歧义。为厘清基本概念、促进事业发展,在追根溯源、国际对照研究基础上,考证了空间科学概念,指出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是最早进入空间开展研究的自然科学;空间科学在中国学科专业目录和国家学科分类标准中,虽不是独立的门类,但下属的学科领域均属母学科的重大前沿,使得母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辨析了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和应用、空间科学与天文学、日球层顶与太阳系边界、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科学卫星与业务卫星、空间科学任务以及有效载荷技术等概念的内涵,呼吁各界重视和支持空间科学,加快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使空间科学成为开放型的研究体系和学科群,可为相关战略规划、学科研究、项目申请和科学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是中国首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也是首个以中国为主开展的深度国际合作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是中欧成功合作的典范。基于双星计划研制任务管理,透视了双星计划的国际合作情况,总结了双星计划国际合作管理实践。双星计划建立了严密的工程组织管理体系,通过工程月调度例会、专题协调会和大总体会,以及管理/技术协调会机制和联络机制,推动任务实施;通过科学指导委员会、科学工作队,以及科学工作联席会机制,促进成果产出最大化。其中,首席科学家机制、数据共享机制、文档编写规范、疫情应对举措等管理经验,为未来空间科学国际合作任务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5.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是中国首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也是首个以中国为主开展的深度国际合作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是中欧成功合作的典范。基于双星计划研制任务管理,透视了双星计划的国际合作情况,总结了双星计划国际合作管理实践。双星计划建立了严密的工程组织管理体系,通过工程月调度例会、专题协调会和大总体会,以及管理/技术协调会机制和联络机制,推动任务实施;通过科学指导委员会、科学工作队,以及科学工作联席会机制,促进成果产出最大化。其中,首席科学家机制、数据共享机制、文档编写规范、疫情应对举措等管理经验,为未来空间科学国际合作任务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6.
 欧洲空间局(ESA)于2021年6月发布了最新版的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远航2050”(Voyage 2050),引起各界关注。对该规划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科学解读,指出它瞄准2035-2050年发展周期,聚焦重大科学前沿,前瞻未来技术创新,确定了探索太阳系巨行星的卫星、系外行星或银河系以及早期宇宙新物理等3个大型空间科学任务方向,梳理了14个中小型空间科学任务候选方向,提出了为实施这些任务或取得更长远的突破性科学回报而必须超前研发的有效载荷和关键共性空间技术领域,强调了面向未来培养下一代空间科学人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空间科学主要是基于航天器平台获取实验数据、实现科学发现的重大前沿基础研究。中国实施了"悟空""慧眼"等一批较大的科学卫星任务。阐述了国际上重要科学发现和成果,提出当前国际上已认识到立方星在空间探索与发现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美欧等航天强国和机构已实施和论证的若干立方星科学探测计划及取得的有影响力的原创科学成果,以及中国立方星技术演示验证和商业航天已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国空间科学界应进一步关注立方星的发展,利用立方星平台开展研究,与传统大中型空间科学卫星形成互补,增强并拓展相关领域的探测能力,有效降低任务难度并缩短研制周期,促进中国空间科学取得更多重大发现和突破。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2021年全球空间科学重要进展、美欧俄中等国家和地区组织最新空间科学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新发射的空间科学任务平台和新选定的未来任务。盘点了“帕克太阳探测器”首次飞越日冕,“洞察号”揭示火星内部结构,阿联酋、中国、美国探测器齐聚火星,美国绘制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发展路线图,欧洲确定2035-2050年大型空间科学任务科学主题,中俄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中国成功发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美欧批准新的金星探测任务等重大成果和事件。  相似文献   

9.
 剖析了美国空间科学战略规划的模式、科学计划的布局、空间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和机制创新;提出在中国空间科学发展不断得到重视的大环境下,亟需重视战略规划研究、并强调规划的严肃性,要坚持重大科学任务的国家属性和国际合作开放性并举,要重视厚植和夯实空间科学发展的基础等3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结合空间科学卫星项目的成本管理特点,根据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以某空间科学卫星项目为例,对卫星项目成本管理过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该卫星成本预算、成本控制等管理过程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措施及项目成本管理改进的框架,探讨了项目负责人制的组织结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项目成本控制体系等具体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1.
 2020年国际深空探测事业稳步推进。回顾了2020年世界深空探测的工程成就和科学产出,评述了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任务以及嫦娥四号/三号的成果产出,对比了美国、中国和阿联酋3个火星探测任务,围绕在轨的35个深空任务梳理了包括太阳探测和行星科学的多项科学发现,讨论了深空探测发展的环境因素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并展望了全球2021年即将实施的深空探测任务。  相似文献   

12.
 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构成航天活动的3大领域。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空间科学的重要进展,突出表现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率先建立了中国的专用科学卫星系列,并产出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原创科学成果,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重大航天工程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应用的融合;分析了以美、欧等航天强国为代表的国际空间科学发展态势,以及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新历史方位,阐述了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与应用的联系和相互促进,指出重大科学目标引领、重大科学成果导向已成为中国空间科学任务的主要原则。面向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时代需求,建议中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和宜居行星等科学主题上,加快部署系列科学卫星和相关任务,实现“0”到“1”的突破,让发达的空间科学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成为航天强国建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2020年1月30日,美国主动关闭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已5次延寿、在轨运行超过16年,运用科学数据发表了超过9000篇科学论文,在宇宙红外观测、恒星和星系演化、系外行星证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发现。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在研制阶段采用了新颖的地球尾随日心轨道设计,当时最先进的大面阵红外探测器件;发射后科学目标紧扣空间天文观测新热点的系外行星及时调整,在3个焦面有效载荷仅剩1个红外阵列相机,且其4个波段仅存2个能正常工作的挑战下,任务运控团队和科学团队紧密协同,仍成功开展了长达10年的科学观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部署了相关空间红外天文探测的预先研究,斯皮策任务的开放技术创新、科学目标与时俱进、协同一体化观测等实现科学产出最大化的系列实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定量遥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遥感数据质量检测与评估提出了迫切的应用需求。本研究攻克了宽动态高均匀固定人工靶标技术、自主辐射定标技术、高分辨率微波图像分辨率在轨检测技术等瓶颈问题,构建了涵盖地面标准测试目标系统、地面测量技术系统、测试数据处理系统在内的高分辨遥感综合定标技术系统,建成了国际上系统化程度最高、综合测试功能最强、适用范围最广的航空航天共用高分辨遥感综合定标场。该技术系统已用于多型国产新型遥感载荷的严格航空校飞以及多个系列国内外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在轨定标与性能评测,在提升我国遥感技术社会经济效益转化质量和回报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对国内外航天特因环境下人体物质代谢规律、航天食品与包装工程技术、航天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技术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针对我国载人航天发展规划,对我国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包括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治疗乙脑、控制干细胞早期分化、遏制非典新疗法、用基因工程治癌、空间育种以及杂交小麦育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