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宁生,男,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两院")副院长,兼任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理事长、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科技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研究。近10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4部。对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和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可持续发展复合巨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相似文献   

2.
《广东科技》2022,31(4):54-55
[院士介绍] 张培震: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的地震动力学家.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包括在Nature、Science和Nature Geoscience上的5篇论文.于1992年、2003年和2006年三次获国家科...  相似文献   

3.
人物简介:黄宁生,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两院”)副院长,兼任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理事长、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科技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研究。近10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4部。对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和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可持续发展复合巨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相似文献   

4.
陈永亨,1954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廿乜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陈永亨教授1987~1990年期间在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工作和学习,  相似文献   

5.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3):F0002-F0002
黄在银(1952-),湖北巴东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材料学科带头人,广西民族大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纳米科技研究所所长,广西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生物与材料的热力学与热动力学,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以及纳米科学技术史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研究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110余篇。近三年,获省部级奖1项,厅级奖8项,发表论文30为篇,其中EI和SCI收录8篇,出版重点教材1部,国家发明专利(受理)2项。  相似文献   

6.
《安徽科技》2010,(5):27
本刊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首次发现量子关联可以不被环境破坏。相关论文发表在4月12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子刊《自然-通讯》创刊号上。  相似文献   

7.
《广东科技》2022,31(4):28-29
[院士介绍] 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相似文献   

8.
钱学军 《科技潮》2005,(1):62-63
中国科学院院士娄成后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资源环境委 在国际根瘤菌属、种系统中占很大比 员会科学顾问。 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 上世纪70~80年代,在黄淮海平原 篇,其中10多篇被SCI收录。 从事中低产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 先后获农业部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业发展。曾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 2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等奖等十多项国家和部委级奖励。20世 …  相似文献   

9.
山泉 《创新科技》2011,(11):34-35
灰色西装、浅色裤子,花白头发整齐地向后梳着,神采奕奕。这是83岁涂铭旌院士给人的印象。 1998年以来,涂铭旌院士主要从事纳米、矾、钛功能材料及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先后获国家及部、省级奖14项,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4部;培养研究生90余名,其中博士生35名,博士后8名。现任四川大学教授、稀土及纳...  相似文献   

10.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委托,西北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联合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报告会于2000年9月24日至28日在西北大学举行。应邀出席会议的代表中包括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40多位博士生导师、若干位杰出的年轻化学家以及《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中国化学快报》等杂志编辑部的负责人。 报告会交流了1996年福州会议以来我国物理无机化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展望了21世纪物理无机化学的发展前景。北京大学徐光宪教授以“21世纪化学的前瞻与分子片周期律”为题作了开幕式报告。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无机化学进展与前瞻》(史启桢、韩石书教授等主编)一书收入了会议的49篇论文,内容涉及理论无机化学、结构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反应热力学、无机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等。该书成为20世纪末我国物理无机化学学科发展水平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正介绍:傅家谟,1933年7月14日生于上海。为享誉海内外的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是我国石油有机地球化学和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的开拓者,1956年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1961年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4年,获我国首批"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  相似文献   

12.
我校是一所新建师范院校,加强学科基本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数学系应用泛函分析学科自一九八六年建立以来,在院系党政领导下,结合我院实际,我们在学科人员的思想,组织,学风和业务素质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学科的发展由小到大,逐渐成长,现有教授一人,副教授二人,讲师二人,助教二人.已基本形成学科梯队;1989年以来,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三十余篇;承担国家,省教委、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五项获省教委科研论文奖两项并多次获信阳师院,信阳地区科研论文奖;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质量,发表教法研究论文10多篇,辅导学生考取应用泛函分析方向硕士研究生10多名,使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形成了一个教学科研群体.  相似文献   

13.
正卷首语自2004年第8期起,《科技导报》每期邀请1位院士撰写1篇寄语性文章。"卷首语"栏目诚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就重大科技现象或事件、学科发展趋势、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等,撰文发表评论、见解或意见。全文约2200字,同时提供作者学术简历、工作照、签名电子文档、电子信箱。封面文章《科技导报》每期遴选1篇优秀研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期刊封面将采用与该论文报道的研究结果相关的图片,并在"封面图片说明"中介绍该研究成果及学科方向的研究背景及新近进展。欢迎博士生以上科研人员积极投稿,在《科技导报》发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原创性科研论文,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4.
《科技导报(北京)》2006,24(8):F0004-F0004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的一个组成部分,于1989年由我国著名水质学专家汤鸿霄院士创建,是目前国内最具规模的跨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的环境水质学研究机构。该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通过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验收批准成立,1993年通过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评佑验收正式开放。在1998年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的评估中,本实验室在地学领域排名第三;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实验室旨在面向国家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重大需求和本领域的国际前沿,深入研究天然水体和水处理过程中水质转化的基本规律,发展水质改善与保护的科学与高效技术,建立水质资源保障、水质资源利用以及水环境安全研究的基本模式和科学方法,不断完善环境水质学的学科体系,成为我国环境水质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集成的基地,成为本领域国际一流的实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科技导向务实领先湯鴻(?)2006.5月  相似文献   

15.
<正>徐光宪(1920年11月—2015年4月)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及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他编写的《物质结构》一书获得1988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特等奖, 2009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6.
<正>卷首语自2004年第8期起,《科技导报》每期邀请1位院士撰写1篇寄语性文章。"卷首语"栏目诚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就重大科技现象或事件、学科发展趋势、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等,撰文发表评论、见解或意见。全文约2200字,同时提供作者学术简历、工作照、签名电子文档、电子信箱。封面文章《科技导报》每期遴选1篇优秀研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期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自2004年第8期起,《科技导报》每期邀请1位院士撰写1篇寄语性文章。"卷首语"栏目诚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就重大科技现象或事件、学科发展趋势、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等,撰文发表评论、见解或意见。全文约2200字,同时提供作者学术简历、工作照、签名电子文档、电子信箱。封面文章《科技导报》每期遴选1篇优秀研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期刊封面将采用与该论文报道的研究结果相关的图片,并在"封面图片说明"中介绍该研究成果及学科方向的  相似文献   

18.
正卷首语自2004年第8期起,《科技导报》每期邀请1位院士撰写1篇寄语性文章。"卷首语"栏目诚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就重大科技现象或事件、学科发展趋势、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等,撰文发表评论、见解或意见。全文约2200字,同时提供作者学术简历、工作照、签名电子文档、电子信箱。封面文章《科技导报》每期遴选P篇优秀研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期刊封面将采用与该论文报道的研究结果相关的图片,并在"封面图片说明"中介绍该研究成果及学科方向的研究背景及新近进展。欢迎博士生以上科研人员积极投稿,在《科技导报》发表  相似文献   

19.
正卷首语自2004年第8期起,《科技导报》每期邀请1位院士撰写1篇寄语性文章。"卷首语"栏目诚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就重大科技现象或事件、学科发展趋势、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等,撰文发表评论、见解或意见。全文约2200字,同时提供作者学术简历、工作照、签名电子文档、电子信箱。封面文章《科技导报》每期遴选1篇优秀研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期刊封面将采用与该论文报道的研究结果相关的图片,并在"封面图片说明"中介绍该研究成果及学科方向的研究背景及新近进展。欢迎博士生以上科研人员积极投稿,在《科技导报》发表  相似文献   

20.
正卷首语自2004年第8期起,《科技导报》每期邀请1位院士撰写1篇寄语性文章。"卷首语"栏目诚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就重大科技现象或事件、学科发展趋势、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等,撰文发表评论、见解或意见。全文约2200字,同时提供作者学术简历、工作照、签名电子文档、电子信箱。封面文章《科技导报》每期遴选1篇优秀研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期刊封面将采用与该论文报道的研究结果相关的图片,并在"封面图片说明"中介绍该研究成果及学科方向的研究背景及新近进展。欢迎博士生以上科研人员积极投稿,在《科技导报》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