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遥感和GIS的青岛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青岛市为研究区,利用1995、2000年两期的TM遥感影像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得到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变化速度等数据,对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人类活动对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时空格局的影响,选取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桥子沟(包括桥子东沟和桥子西沟两个对照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GeoWEPP模型对不同时段内两个子流域土壤侵蚀时空格局进行了定量模拟,并开展了1988-2000年水土保持治理效应对比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流和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获得的两子个流域各阶段径流深及输沙模数与实测数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5%,说明GeoWEPP模型适用于桥子沟;在阶段1(1988-1990年)、阶段2(1991-1995年)和阶段3(1998-2000年)三个阶段,桥子沟土壤侵蚀状况均有好转.对比发现,在实施了土地利用整改措施的阶段1-阶段2时期,两个子流域土壤侵蚀均得到改善,而在阶段2-阶段3时期,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桥子东沟土壤侵蚀改善效益明显高于未实施措施的桥子西沟,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同时期流域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变化关系密切,说明合理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该流域下垫面条件,能有效地减缓流域土壤侵蚀,是流域土壤侵蚀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有效实施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开展土壤侵蚀监测、防治和小流域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椒江流域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进行估算,椒江流域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均达到中等土壤侵蚀的强度,其中,1995年至2010年土壤侵蚀有逐年恶化的趋势,而2010年至2015年有所缓解.基于椒江及河口、近岸的野外实测数据,构建椒江及近岸水体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定量反演模型,对椒江及近岸水体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悬浮泥沙浓度进行估算,对水体悬浮泥沙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椒江口水体悬浮泥沙浓度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高时空动态性,其中,椒江悬浮泥沙浓度明显高于河口和台州湾;椒江中游累年悬浮泥沙浓度平均值最大,时空动态性最低,受陆相及海相输沙综合影响,易形成悬浮泥沙的最大浑浊带.流域土壤侵蚀量越大,水体悬浮泥沙浓度越高.最后,定量分析了降雨,日照时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河口悬浮泥沙格局影响.降雨作为椒江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对悬浮泥沙也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年内日照时长的增加,加剧了水体水量的损失,削弱水体的“稀释”作用.若以流域内居民地面积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其与水体年均悬浮泥沙浓度之间相关性较弱,但其年际变化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西部草地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1995,2000年3期遥感影像,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解译提取吉林省西部20年草地景观类型空间信息,选取景观优势度、破碎度、分维数、分离度和平均斑块伸长指数,对吉林省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景观面积、斑块数减少,草地退化严重;草地景观分布动态变化趋于均匀,优势景观类型优势度降低,斑块空间形状简单,高、中覆盖度草地斑块形状多狭长,呈带状;1980~1995年各种类型草地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1995~2000年破碎化程度加强,总体动态变化呈现出增强趋势;20年来各种类型草地的质心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不同阶段各种草地景观质心偏移表现出无规律性、多向性,1980~1995年高、中、低覆盖度草地质心分别向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偏移,而1995~2000年高、中、低覆盖度草地质心则分别向西北、东北、东南方向偏移.自然因素对研究区草地景观动态变化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人类活动干扰则是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数据的江西赣州耕地时空分布与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省赣州市1985年、1995年和2005年3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全面阐述和分析了耕地的时空分布,揭示不同地形、不同坡度和不同高程情况下耕地的时空变化状态;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耕地重心迁移模型,剖析耕地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不同土地类型的转化方向与转化数量,以及转化的重心变化,为了解和把握耕地资源时空分布与动态变化规律,制定赣州地区的区域开发战略和国土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将导致严重的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以2000年、2010年大方县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和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作为主要信息源,基于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大方县2000~2010年土壤侵蚀和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计算并对比2000年,2010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且耕地面积减少,林、草地和水域用地面积增加;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面积明显增加,主要来自于轻度、中度和强烈侵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大小为: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2000~2010年,大方县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向有利于水土保持的方向发展,土壤侵蚀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7.
阐明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不同降雨空间分区下多驱动因子对土壤侵蚀综合作用的分异规律,为区域内土壤侵蚀防治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气象数据、DEM及土壤数据,采用WaTEM/SEDEM模型模拟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2020年土壤侵蚀量,采用ISODATA聚类方法进行降雨空间分区,采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多因子综合作用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 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08.78、109.11、86.9、47.52和21.16 t·hm -2 ·a -1 ,土壤侵蚀状况整体呈现缓解趋势,土壤发生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的区域大幅减少。2) 植被覆盖度因子在高降雨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最高;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地貌类型、土壤类型、高程等因子在2010年低降雨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较高,在2020年不同降雨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则无明显差异。3) 在高降雨区,植被覆盖度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最高;2010年在低降雨地区,坡度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较高;各驱动因子在不同降雨区的土壤侵蚀高风险区分异规律明显。由研究结果可知,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侵蚀变化明显,不同降雨区划中不同驱动因子对土壤侵蚀的综合作用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遥感技术手段、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通过长时间序列的影像数据进行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及变化信息提取、土壤侵蚀因子提取以及生态环境参数遥感反演.调查获取2000—2015年期间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汇水区生态系统构成、格局及生态系统状况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生态系统格局及质量转变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对认识该区域侵蚀规律,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和土地生产力评价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和GIS的山东山丘区土壤侵蚀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A=R·K·s·L·c·P和土壤侵蚀防治预报模型y=CP-CP-C'P',采集生成因子数据,并通过投影及坐标转换,生成像元点的因子图,使每个30m×30m的像元点都具有以上6个因子数据,之后,利用模型进行计算,生成分幅的土壤侵蚀强度图和土壤侵蚀强度防治预报图及统计结果.此方法的研究使快速、经济、定量、定期地实现土壤侵蚀调查成为可能,为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策略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GIS支持下的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研究:浙江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侵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开展土壤侵蚀动态模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IS)因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为土壤侵蚀动态分析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USLE),以GIS软件为支持,以浙江省横溪流域为例,对该流域1990年至2003年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进行模拟,并对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进行了动态评估,探讨了土壤侵蚀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为横溪流域今后的土壤侵蚀动态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RS/GIS技术,研究东江源区1995-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江源区土壤侵蚀面积有所增加,强度降低;2)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耕地这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其中林地土壤侵蚀强度有较为明显的增加;3)加重土壤侵蚀强度主要是林地转变为草地和耕地,而耕地向林地、林地内部之间的转化减弱了侵蚀强度。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尤其是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的转化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影响很大。其中,耕地向林地、林地内部之间的转化将对土壤侵蚀强度起到减弱效果,而林地向草地、耕地之间的转化则会加速土壤侵蚀的恶化。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Kaixian County, situ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was selected for the case study. Factors of soil erosion we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technique of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Combining with field survey, soil erosion data in the years of 1988, 2000 and 2004 which covered the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Project to nowaday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judgment model established on soil erosion intensity. With the function of spatial analysis in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 analysis and appraisal of dynamic soil erosion change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cious change were highlighted, and the main causes of the vicious change of soil erosion we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13.
Rapid land-use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many arid regions of China such as Yulin prefecture over the last decade due to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Land-use change and soil erosion dynamic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combined use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he objectives were to determine land-use transition rates and soil erosion change in Yulin prefecture over 15 years from 1986 to 2000. Significant changes in land-use and soil erosion occurred in the area over the study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the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barren land mainly due to conversion to grassland. Agricultural land increased associated with conversions from grassland and barren land. The area of water erosion and wind erosion declined.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GIS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analyzing the direction, rate, and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and soil erosion change.  相似文献   

14.
Rapid land-use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many arid regions of China such as Yulin prefecture over the last decade due to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Land-use change and soil erosion dynamic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combined use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he objectives were to determine land-use transition rates and soil erosion change in Yulin prefecture over 15 years from 1986 to 2000. Significant changes in land-use and soil erosion occurred in the area over the study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the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barren land mainly due to conversion to grassland. Agricultural land increased associated with conversions from grassland and barren land. The area of water erosion and wind erosion declined.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GIS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analyzing the direction, rate, and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and soil erosion change.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和USLE模型的巢湖流域土壤侵蚀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侵蚀是全世界都关心的土地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巢湖作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近年来由于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水华现象引起多方重视,对巢湖流域土壤侵蚀评估对于环境保护战略与土地规划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GIS平台,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来评估巢湖流域14县/区2000年到2010年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巢湖流域土壤侵蚀严重区域主要分布在金安区、舒城县、居巢区以及含山县的丘陵地区,即杭埠河-丰乐河流域、裕溪河流域与柘皋河流域的上游地区;(2)从2000年到2010年,土壤微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区域占巢湖流域总面积比例分别减少了0.5%、0.05%、0.21%和0.23%,而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区域所占比例分别增加了0.98%和0.01%,总体呈现土壤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与剧烈侵蚀区域向轻、中度侵蚀转移的趋势。(3)植被覆盖度变化是巢湖流域土壤侵蚀分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总体上,2000~2010年研究区由于植被覆盖度的波动性增加呈现土壤侵蚀分级波动性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维护丹江口水质安全,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以Landsat TM和HJ-1A/B遥感影像和DEM高程数据为数据源, 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2000 年和2011年的土壤侵蚀进行评价, 分析土壤侵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12年来, 研究区土壤侵蚀总面积下降了234.72×104hm2 (下降42.15%), 47个县中有46个土壤侵蚀面积均呈减少趋势, 降幅为13.23%~75.92%; 土壤侵蚀强度构成以轻度、中度和强烈侵蚀为主, 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的侵蚀面积分别下降了24.81%, 50.34%, 47.41%, 48.24%和49.15%。研究结果说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壤侵蚀有较大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7.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水土流失预测范围为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根据艾里克湖引水工程建设过程中扰动和破损地面的方式、位置,造成水土流失特点,防治轻重缓急等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通过对工程现场调查,将项目区分为8个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分别为:取水构筑物区、管线区、调节设施区、建设附属区、弃渣场区、道路区、工程管理区和高压线路区。根据各水土流失防治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危害程度,防治措施采取治理与防护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美化、绿化相结合。统筹布局各类水土保持措施,以形成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