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关联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强度较弱,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市中心地位突出,经济发展呈现"一城独大"格局;武汉城市圈外向型服务功能落后,城市间服务功能不协调;武汉城市圈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总体较弱,区域一体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议:分类引导,提升武汉城市圈城市总体实力;完善交通,强化武汉城市圈网络化结构;明确分工,实现武汉城市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间联系愈来愈密切.文章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化及城市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济南都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城市流强度以及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分析与测算.研究表明:1)济南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关联较弱;2)城市经济空间发展不均衡,呈现"单核心"格局;3)城市流倾向度与城市经济实力间关系不协调;4)城市综合服务能力较弱.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济南都市圈城市流强度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学》2016,(7):1193-1197
基于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湖北省旅游经济数据,结合GIS技术,探讨该省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结果表明:省域内部旅游经济差异明显,空间联系表现为沿主要交通干线"点-轴"扩散,联系强度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此外,通过对中心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及旅游吸引范围的测算,表明旅游城市的规模与旅游经济的辐射空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计算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外向服务功能差异不很明显,城市群发展空间较为集中,城市分工重叠,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郑州与其他城市联系不紧密,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发展不理想。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需注意以下几点: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应加大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城市群内各城市分工;重点发展区域副中心城市,避免城市群内部等级明显分化;大力发展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平顶山亟待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洁 《河南科学》2015,(3):453-459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商原理建立城市流强度概念与模型,对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主要外向部门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等指标进行测算,进而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与横向比较.结果显示:淮海经济区内各城市发育程度较低,城市流强度弱,尚未形成城市联系密切的高密度城镇群体,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弱.最后,针对淮海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方向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空间经济结构的优化是实现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对福建省城市对外影响力指标——城市流强度的研究,可以明确福建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及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即通过强化沿海核心带、构建两大都市圈、合理发挥各城市的空间节点功能来实现福建整体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影响力的提升。各城市应该根据城市优势产业分布和城市流强度结构的情况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8.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年和2009年两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度,根据计算结果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分为高水平平稳型、较高水平增长型、较高水平缓增型等14种类型.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空间整体格局保持不变,呈现围绕郑州、洛阳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北部围绕郑州和洛阳形成城市流强度高梯度区域,而南部由于处于经济区边缘,且处于省际地区,为城市流强度低梯度区域,故在南北方向上北高南低;东西方向上,东部受经济近邻效应影响明显,而西部紧靠西部欠发达地区,故城市流强度东高西低;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溢出作用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圈域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流。作为城市经济圈的组成部分,中心城市以及周边地区将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各自的职能,实现圈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并焕发出比作为各自独立的单位经济更大的活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有关城市经济圈理论的阐释,并以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为实例进行研究,揭示中心城市与其周边地区的空间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认知资源枯竭型城市用地扩张形态、分布等特征,以辽宁省阜新市为研究区,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解译Landsat影像提取建成区用地,结合扩张强度指数、扩张强度均指数等分析阜新市各县区1999—2019年的城市建成区用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阜新市东部县区扩张强度高于西部,扩张中心由西部向东部移动;各县区建成区用地的分布模式及扩张趋势有各自特征;20年间,阜新市建成区用地优势斑块地位、连通性、形状和人为干扰程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变.研究结论对合理解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扩张特征及城市的发展等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与知识化已经成为 2 1世纪城市建设的新主题 ,在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同时 ,还应当系统地考虑怎样同步推进城市知识化的问题 ,城市信息化与知识化应是协调发展与科学转化的。本文提出“城市知识化”这一概念 ,并分析界定了其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等 ,然后着重探讨了怎样同步推进我国城市信息化与城市知识化 ,以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银川市城市地貌对城市住区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城市地貌及地貌条件入手,分析论述了银川市城市地貌对城市住区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本溪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分析了不同规划时期城市形态的特点,如点状发展、带状发展、轴块结合发展及网状发展等。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形态的扩展程度,都必定受到当时发展条件的限制,这些经验对于本溪的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深入观察研究长春市新民大街的特色环境构成和发展过程入手,分析城市环境设计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了发展城市空间,提高城市街区环境质量的城市设计原则,为现代城市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市文化视角的城市规划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文化是该系统的灵魂,城市规划是对该系统未来发展的谋划.当今,城市规划已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理性的综合规划模式",经20世纪中后期的修正与发展成为现今的"渐近主义规划模式、战略规划模式、生态规划模式"等多元化的城市规划模式.但在实践中仍难于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为此提出应将城市文化作为城市规划的统帅,用城市文化主导城市规划的"神"和"形",以创新城市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两山夹一川"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兰州沿河发展的狭长的带状城市布局,以旧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合城市发展的需求.兰州的空间发展模式应从现在的"外溢"式发展调整转向为"跨越"式发展,可向5个空间方向发展,坚持"带状组团分布,分区平衡发展"的原则,以形成"一河、两城、八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我国城市特点和城市排涝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蓄、滞、排相结合的现代城市排涝体系,利用动态规划法建立城市排涝体系数学模型,采用离散微分动态规划法进行求解并用Matlab编制其求解程序.以沈阳市为例进行城市排涝体系规划,结果表明,城市排涝体系数学模型的建立为城市的发展及排涝体系规划提供了宏观指导和理论依据,为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貌是城市开发建设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地貌既影响城市的城建用地,也影响城市的交通建设和城市的景观带建设.金华市地处金衢盆地东段,为浙中丘陵盆地地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金华市地貌的基本特征.金华市地貌地形与城市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影响着金华市城市形态和城市格局的生成和展开,因此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必须重视城市地貌的利用问题.结合金华市旧城改造、交通建设和景观带建设等方面,试图为金华市城市建设和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并为其他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山水城市建设与都市旅游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都市旅游的发展,城郊旅游逐渐成为都市旅游的新亮点,分析了城市建设的基本走势与城市山水化的动因,探讨了都市旅游自然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并以武汉市洪山区都市旅游发展为例,初步设计了现代都市旅游发展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