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东北三省27个观测站的地理信息及1971~2000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气温的分布规律,得出东北地区气温随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该区内,纬度每增加1°,7月平均气温减少0.23℃,1月平均气温减少1.64℃,年平均气温减少0.82℃;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7月平均气温减少0.7℃,1月平均气温减少0.8℃,年平均气温减少0.53℃.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中国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射血时间参考值的地理分布规律,给制定左心室射血时间参考值的统一标准和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收集了中国64个单位测定的9185例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射血时间参考值,运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左心室射血时间参考值与海拔高度(X1)、年日照时数(X2)、年平均气温(X3)、年平均相对湿度(X4)、年降水量(X5)、气温年较差(X6)、年平均风速(X7)7个地理环境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然后选取海拔高度(X1)、年平均气温(X3)、年平均相对湿度(X4)3个与左心室射血时间参考值相关性显著的地理环境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模型,分析成年人左心室射血时间参考值与所选取地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射血时间参考值与地理指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利用回归分析法推导出一个线性回归方程:∧Y=309.3017+0.0055X1+0.0820X3-0.1940X4±9.0071.通过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精确内插出中国成年人左心室射血时间参考值的地理分布图.利用某地区地理环境数据,可用此模型估算该地区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射血时间参考值.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环境因素对学生身高的影响,对30个城市2010年18岁汉族男女学生身高平均数与相应城市的海拔高度、地理纬度、经度和2010年前18年的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湿度、年日照时间和年人均GDP等环境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纬度、经度地区的城市18岁汉族学生身高的差异明显;除海拔高度外,另7项环境指标与学生身高具有相关关系,但环境指标间相关程度较高,独立性差,存在共线性问题;环境指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2个主成分,分别代表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用其得分建立了与城市18岁男、女学生身高的主成分回归方程,并将其转换为与原环境指标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用于推测2010年和2005年18岁学生的身高,推测精度高.因此,身高与海拔高度无相关,与纬度、经度、年日照时间和年人均GDP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湿度呈负相关;若城市的这些环境指标已知,即可预测其学生的身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东北三省27个观测站的地理信息及1971~2000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气温的分布规律,得出东北地区气温随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该区内,纬度每增加1。,7月平均气温减少0.23℃,1月平均气温减少1.64℃,年平均气温减少0.82℃;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7月平均气温减少0.7℃,1月平均气温减少0.8℃,年平均气温减少0.53℃。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取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定量影响,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生成4种地形因子(海拔高度、起伏度、坡度和坡向)表征数字地形特征,并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得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分析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分异性、相关性及其交互作用的定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起伏度与坡度的空间分异性最显著(显著性水平p<0.01);起伏度空间相关性最强(空间统计量q=0.012),其次为坡度(q=0.010);任意两种地形因子交互均具有非线性增强作用,其中海拔高度与起伏度的交互作用最强(q=0.034)。因此,起伏度是影响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最重要的单个地形因子,它和海拔高度一起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东北三省27个观测站的地理信息及1971~2000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气温的分布规律,得出东北地区气温随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该区内,纬度每增加1。,7月平均气温减少0.23℃,1月平均气温减少1.64℃,年平均气温减少0.82℃;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7月平均气温减少0.7℃,1月平均气温减少0.8℃,年平均气温减少0.53℃。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中国老年男性血红蛋白参考值的地理分布规律,为制定其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收集了中国184个地区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测定的20 925例血红蛋白参考值,运用因子分析将5个地理环境的因素综合成两个公共因子F1、F2,用其得分值代替原始数据推导出回归方程:y=143.00--0.009817 F1-0.01776F2±10.4.用该方程计算出中国1 288个观测点的参考值,应用GIS空间分析精确的内插出中国老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的分布规律图,发现其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规律.若已知中国某地的海拔高度(X1),年日照时数(X2)、年平均相对湿度(X<.3)、年平均气温(X4)、年降水量(X5),可用该方程计算出该地血红蛋白参考值,从趋势分布规律图也可得到中国任何地方的血红蛋白参考值.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发展特色村庄旅游提供借鉴.以武陵山国家级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局部地区明显集中,形成了“多核集聚-带状发展”的分布特征,武陵山片区的中部、西南部是传统村落的主要聚集区.2)Moran I为0.305,表明其传统村落存在正自相关性,且局部地区空间异质性明显.3)城镇化率、平均海拔、人均GDP、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5个因素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独作用的影响力,交互作用类型有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  相似文献   

9.
基于澜沧江流域33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资料,选用极端冷指标、极端暖指标等9个极端气温指数,对澜沧江流域近55年来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极端冷指标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受地形地势影响,各项指标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冷日阈值、冷夜阈值整体呈现北低南高,冰冻日数、霜冻日数与之相对应,呈现相反的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2)极端暖指标的空间分布也具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暖日阈值、暖夜阈值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相一致,整体呈现北低南高;(3)澜沧江流域的冷夜阈值、冷日阈值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霜冻日数、冰冻日数呈下降趋势;而极端暖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近55年来澜沧江流域的高温事件正在增加,而霜冻与冰冻等低温事件正在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0.
分析我国健康人血清脂联素水平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特征,探究地理环境对其影响作用,并为制定不同地区血清脂联素的标准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搜集到的全国106个市县级单位13 988例健康人血清脂联素参考值,运用空间自相关、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研究其与地理环境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比岭回归和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后,选择最优模型进行建模.运用趋势分析,对APN参考值的预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健康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纬度、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表层土壤pH和表层土壤总可交换量6项地理指标存在相关性,最优预测模型回归方程为Y=11.990 5-0.013 4X_2-0.000 92X_3+0.073 5X_5+0.000 59X_6-0.102 01X_(10)-0.067 12X_(11)±4.218.我国健康人血清脂联素水平整体上呈东南高西北低,沿海高于内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年男性血红蛋白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制定中国中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了中国299个单位的35 815例中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再运用偏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 .研究了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海拔高度是影响中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的最主要因素,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加,中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也相应逐渐增大,偏相关系数ry1,2345=0.486 6,相关性很显著.用主成分回归分析的方法 推导出了一个回归方程.结论 实证分析说明,若已知一个区域的海拔高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等,用偏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的方法 可以估算一个区域的中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2.
以山东省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山东省136区县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2)山东省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总体向集中与不均衡分布发展。(3)山东省人口密度莫兰指数>0,呈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4)不同影响因素对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力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房价、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气温、降水、高程、地形起伏度。人口空间格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雅鲁藏布江流域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形和气候环境复杂,而站网分布稀疏,研究该流域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对流域径流模拟和区域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反距离加权法、全局多项式法、局部多项式法、泛克里格法、考虑高程因素的协克里格法以及改进的克里格法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年平均降雨量和气温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应用交叉验证法对插值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考虑高程因素的协克里格法对年平均降雨量和气温的空间内插结果有较大改善;气温进一步采用改进的克里格法进行空间内插,精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熊晓峰 《河南科学》2023,(9):1382-1388
土地利用变化演变与探测归因对改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sat数据获取河南省土地利用信息,引入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分析河南省土地利用程度空间分异特征,综合自然因素、人文因素联合因子回归与交互作用探索因素和人文因素对河南省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上对河南省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表现为自然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2)地形是限制河南省地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高程解释度值为0.64;(3)因子交互发现:驱动解释力呈现双因子增强,且不同区域范围内各因子的驱动解释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表明从因子驱动角度分析河南省土地利用呈多因子协同作用,其中高程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最强;(4)随着区域、因子间相互作用等,各因子对不同区域内土地利用影响力具有明显空间分异性.  相似文献   

15.
葛淼  文斌  徐进峰 《广西科学》1999,6(3):213-215
为制定中国中年女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收集中国各地用毛细管法测定的健康中年女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探讨其与海拔高度,北纬度数、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关系,发现x1是影响中年女性y的主要因素,相关性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收集了全国各地4417例正常人的实际碳酸氢根参考值,应用SPSS统计软件,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实际碳酸氢根参考值与海拔高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5项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实际碳酸氢根参考值与地理因素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F=8.574,P=0.000).运用回归分析法对实际碳酸氢根参考值和地理因素进行多元线形回归,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出全国10个城市的实际碳酸氢根参考值.依据实际碳酸氢根参考值与地理因素之间的依赖关系,将全国划分为8个区.  相似文献   

17.
基于松花江流域35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协克里格插值法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与M-K秩次相关法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a)近51a松花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为0.039℃/a,比全球和全国的气温上升幅度大;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阶段性明显,显著升温始于1988年。(b)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37℃/a,0.028℃/a,0.036℃/a和0.048℃/a;冬季对流域年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贡献最大。(c)流域年平均气温和四季平均气温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相似性,总体由南向北递减;松嫩平原一带气温较高,流域北部气温较低,松花江干流两侧地区的气温居中。  相似文献   

18.
刘尊方  雷浩川  雷蕾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4):15095-15102
为分析青海省湟水流域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和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 AP)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选取高程、坡向、坡度、土壤类型、土壤pH、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气温、降水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共9种影响因子,借助地理探测器研究各因子对SOM和AP的影响。研究表明SOM平均值为28.26 g/kg,AP平均值为54.30 mg/kg;SOM和AP的变异系数为39.54%和58.47%,属于中等变异程度。空间插值结果显示SOM含量在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SOM由北向南逐渐降低;AP含量呈现中部高于两端的趋势。因子探测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造成SOM空间变异的三大因子顺序为:高程>气温>土壤类型;对AP含量解释程度顺序是:土壤pH>高程>土壤类型。SOM含量与高程和土壤pH两种因子呈现正相关关系,AP则相反,呈现负相关,SOM和AP空间分布都与高程有关;气温均对两种土壤养分有影响;高程因子是决定湟水流域SOM含量的主导因子,而影响AP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是土壤pH。影响因子相互作用时,呈现双线性增强或者双因子增强。两因子交互作用对SOM和AP解释力均高于单因子,说明导致SOM和AP空间分布差异的因子具有复杂性。研究得到湟水流域空间尺度上SOM和AP含量分布,并结合湟水流域9种影响因子对其含量进行分析,为湟水流域的数字农业管理和精准施肥以及耕地土壤改良和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利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模式,文章以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基于珠海市1973、1988、1998、2008、2018年5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型幅度和速度模型、空间转移矩阵以及核密度模型等方法分析珠海市近45年间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近45年来,珠海市的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动态度达19.42%,耕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最主要来源;耕地、林地等地类面积减少。(2)珠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土地利用转型热点区域呈现从位于东部的香洲区逐渐蔓延至位于西部的斗门区和金湾区的整体趋势。(3)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交通区位因素是珠海市土地利用转型的主导驱动因素,人口密度对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作用最大,表示该因子对土地利用转型的解释程度的q值为0.295 6,坡度、高程、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的q值在0.2~0.3之间;多种因子共同驱动作用大于单因子驱动作用,其中,坡度和第二产业产值的交互作用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最强,q值达0.376 8,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之...  相似文献   

20.
重庆四面山珍稀濒危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法对重庆四面山部分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和生长与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尝试性研究.选择该地区分布较广的8种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目标集(母因子集),与之对应的9个环境因子作为因素集(子因子集).分析结果表明,8种珍稀濒危植物受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分别是:福建柏—种丰富度;鹅掌楸、八角莲—土壤有机质;银杏、厚朴—人为干扰度;杜仲—土壤厚度;黄连、天麻—海拔高度.8种珍稀濒危植物受9种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潜在序列为杜仲>福建柏>天麻=黄连>银杏>八角莲>鹅掌楸>厚朴.9个环境因子对8个珍稀濒危植物作用大小程度的潜在序列为海拔高度>土壤pH值>年平均气温>土壤有机质>种丰富度>年降水量>干扰度>水土流失>土壤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