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融汇,但对国家“大一统”的不懈追求却成为中华各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并形成了对历代中央政权、正统、治统的高度政治认同,这些认同均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容,不仅成为中华各民族联系、融合与携手前行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核心凝聚力量。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勤劳勇敢的藏民族,在与周边地区和民族进行广泛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明一代,藏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不仅为维护明朝的“大一统”政权和正统、治统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白屯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21,23(2):97-100,105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哲学禀性的思考来自其坚实的客观物质基础、丰富的内涵和展现的不同场域,来自对其学理依据、基本样态和内在品质的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变化和发展所决定,并表现和反作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其政治、法律、科学、宗教、道德和哲学等意识形式的概括和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历史性、抽象性和指引未来表现了其基本属性,并以反思精神、时代精神和追梦精神彰显了其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
1950-60年代,以徐怀中、刘克、胡奇、单超、刘汉君、苏策、叶玉林等为代表的进藏作家,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为主,创作了以和平解放西藏,修通青藏、康藏公路和建设西藏为主题的小说,体现了这一时期西藏当代文学以革命叙事建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期的西藏当代文学革命叙事记录、反映、展现了西藏纳入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体现了当代西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建构中积累的独特的地方性文学经验,凝练了当代西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文学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从先秦时期形成的"五方之民"格局,到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直至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明确提出,每个历史时期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历史考察中可以得出:国家统一实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民族团结系根本凝聚力,文化认同乃根本向心力,此三点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中国武术,是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说及其中意蕴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的政治建设需坚持"政治一体"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在中国,中华民族是唯一获得国家形式的政治民族,而各个文化民族在单一制国家结构下,不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存在。文化建设则应为"多元一体",既要尊重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又要在挖掘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单一性的中华民族文化。利益建设在于营造一种"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利益依存关系,并形成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7.
大禹叙事传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先夏部族的流动与整合为夏文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由此造就了尊夏、共祖的华夏文化认同观,成为大禹叙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缘起与基石。大禹叙事以治水、立国为核心符号,其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时空维度,是我们理解大禹叙事“天下为公、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大禹叙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主要有四重路径:个体—社会共育家国一体情怀的价值共同体;黄河—长江流域共叙治水英雄的记忆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建大禹治水谱系的景观共同体;海峡两岸共享大禹精神传统的仪式共同体。全面发掘大禹叙事这类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资源”,深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径”,既是凝心聚力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考察,也对彰显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统一战线工作与高校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在思想理念、时代价值等方面高度契合,牢固树立全国各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具有扩展作用,对于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推动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某些广州高校民族学生存在对统战工作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模糊,高校统战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单一、忽视学生群体及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高校应从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宣传工作、优化学生管理等方面推进民族学生统战工作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演进的产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与各民族一道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文章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西藏从先古至清朝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所作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从"互联网+"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出发,依托"互联网+"整合功能、平等理念和开放生态等特点,尝试抢占和开辟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领域,阐述了"互联网+"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的挑战,并从共同承担责任、共同拓展阵地、共同监督实效角度对优化"互联网+"应用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通过情感上调动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政治上维护各族人民的政治权利、经济上满足各族人民的利益需要,唤醒和巩固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命运、政治、利益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总结、学习、赓续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晚清到五四期间,中西文化全面接触、交流、融合,西方"自由"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个人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西方"自由"话语被译介到中国时,怎样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参与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新的主体形象建构?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操纵个人主义这一"西方"话语来建构他们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是新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关键节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协助盛世才制定并推行“六大政策”,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动员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抗战,深化了新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认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包括新疆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胜利,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迈上新征程。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盖了中华民族这一族群共同的历史记忆、精神文化和民族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本族群在历史、现实与命运前途的关切与认同的意识。宗教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切实认识到宗教文化因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有效利用宗教信仰的认同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将宗教事务纳入法制化轨道,严厉打击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幌子的分裂行为与恐怖活动,对国际性宗教的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以消除宗教信仰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经济和国防建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三线建设不仅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从多途径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以多民族聚居的凉山州冕宁县沙坝地区为例,阐述三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成效,包括:党的领导在政治上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命运联结;工业文明的发展为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交融推动了民族共同体情感的加深;教育的发展为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人才保障;社会发展不断增强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稳固性。三线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是彼此成就、相互促进的关系,三线建设在新的文明体系中达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方式,在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蕴含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逻辑,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浓重的历史使命意味,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大团结的坚定意志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有着深层的现实逻辑,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和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使命担当贯联,其内涵特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气贯节续,有着高度互相贯通与一致的联系。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探索与实践,对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中华民族的研究应该是中国民族学的神圣命命,开展中华民族学的研究开拓着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新篇章。“民族的复合,复合的民族”的研究将因为中华民族族体复合的研究在世界民族学研究中揭开新一页,对中华民族的研究是中国各族人民安定团结,长治久安的需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昌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以来,历经“树立”到“铸牢”的成功演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思想路线和行动指南,尤其是中华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过程性建构和自觉式提升成效显著。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西部自然地理、人文风情和精神气韵于一体的中国西部电影,却在新时代被动陷入本位塑型与他位阐释的认同焦虑困境,如何打破传统认知、创作壁垒、文化限定等既有束缚,在文化认同进程中运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创作空间,并借由视听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坚守文化立场、传递时代强音,积极探索大众接受、市场认可、民族认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当前西部电影亟需履行与完成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西藏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西藏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开创党在西藏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公民道德建设是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工程,能够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氛围,因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西藏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拥有以马克思主义“五观”为科学指引的理论基础、汉藏等各族人民同根同源同发展的历史基础以及藏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的现实基础;在此前提下,只有围绕“四个与共”理念加强对公民道德的教育宣传,围绕涵养民族团结精神推动群众性道德实践内涵式发展,围绕维护统一、凝聚人心目的夯实公民道德建设制度保障,才能有效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纲要”课教学应该立足于教学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契合点、价值共通点、情感共鸣点,在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内涵、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形成以历史梳理为根基、以理论阐释为主线、以价值塑造为目标、以社会实践为辅助的多维立体教学“矩阵”,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