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译可译,非常译”和“传神达意”是汪榕培提出的中国典籍复译理论和典籍翻译标准,是汪榕培典籍翻译实践的理论总结。从理论渊源上看,“译可译,非常译”来自中国的道家典籍《道德经》,“传神达意”主要来自中国的传统画论和“言意之辨”,是中国传统理论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从理论本质上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典籍复译找到了理论依据,“传神达意”则是中国传统画论与传统哲学结合起来产生的新译论;从理论运用角度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当下的典籍复译提供了更多的视角,“传神达意”作为典籍翻译的标准,还有模糊之处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运用阐释性翻译理论,以《满都莫日根》英译文本为例进行论证分析,从音乐性、视觉性和直接意义等方面说明阐释性翻译理论对中国民族典籍英译的启示,指出其翻译理论为中国民族典籍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四辑《典籍英译研究》所辑论文的学术代表性,对2002-2010年间举行的六届典籍英译研讨会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探讨了中国典籍英译主要学术力量在地区、院校等方面的分布、学科内部结构、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评价了《典籍英译研究》著者群所代表的知识结构、学术能力及情报能力,并据此对典籍英译这一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预测,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发现:典籍英译这一学科在国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引起了部分外国学者的注意,但也存在着典籍英译力量分布失衡,知识更新缓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质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和爱国人士。《徐霞客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它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重要地理文献!中国典籍英译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翻译《徐霞客游记》的过程中,作者总结出典籍英译的三个策略,希望能对从事典籍英译的人们和典籍英译爱好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通过满族说部之创始神话《天宫大战》英译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英译实践中翻译目的、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的最佳运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从事典籍英译研究作者群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与研究,重点对中国目前从事典籍英译研究者的分布情况、地域分布、机构分布、发文去向等信息进行分析,凸显典籍英译领域的发展状况,以期推动中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孝经》作为中国孝文化典籍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典籍英译史上被翻译数次,其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译本。结合理雅各《孝经》英译本,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原则,以“三维”转换为方法,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探讨分析孝文化典籍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国学典籍英译对于推动“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时下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学界探讨的焦点问题,而典籍翻译人才培养作为典籍外译这一系统工程最基础性的工作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在分析中原文化典籍文化特色与内涵基础之上,探讨地方高校典籍英译人才课程设置、教学策略与人才队伍建设,以有效地向海外推广区域典籍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9.
论典籍英译的译者素质——罗慕士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汉学家罗慕士为研究对象,从分析《三国演义》全译本的成功入手,探究罗慕士的优秀译者素质,希望从中发现对典籍英译的示范性启示。认为典籍英译者为了能够以自然流畅的译文再现汉语和中国文化,须具有丰富的汉学知识、扎实的译语能力及娴熟的翻译技艺。  相似文献   

10.
李征 《长春大学学报》2013,(9):1147-1151
近些年,翻译理论界对中国典籍的外译研究颇多,但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中国典籍外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并树立积极、全面的中国形象,因此对典籍原文本、译者主体和翻译策略三个重要元素的选择都应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为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