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给出在不同的加热条件下,确定壁面温度场并得到孔内、孔壁和孔口附近裸表面的的传热传质系数和膜冷却系数的方法,对膜冷却孔周围及流体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高温金属面上覆盖砂层后的喷雾冷却换热特性,测试了砂粒颗粒大小和砂层厚度对换热特性的影响.在高温金属面上覆盖砂层后,可将高温面上的膜沸腾转化为砂粒表面的液膜蒸发,从而大幅度提高表面换热系数,强化冷却能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ANSYS-CFX商用软件对模化平板冲击发散冷却结构中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了有、无固体域时冲击发散冷却的冷却效率,分析了不同吹风比时气体的流动结构、涡强度、综合冷却效率和流动效率的变化,分析了固体导热系数对冷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冲击发散冷却同时具有冲击冷却和气膜冷却的优点,可以有效保护壁面;当吹风比增大时,冲击冷却的效果增强,肾型涡强度增大,气膜冷却效果减弱,但冲击冷却的影响优于气膜冷却,所以其综合冷却效率仍然提高了;气膜冷却部分有最大的局部压力损失系数,当吹风比增大时,总压力损失系数增大,流动效率下降;当固体导热系数增大时,冲击冷却的影响增大,综合冷却效率提高。该结果可为进一步冷却燃气轮机内工作部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构建专用试验设备,测定了转炉炉体汽雾冷却喷嘴在工作状态下的对流换热系数,得到适用于该型喷嘴在转炉炉体汽雾冷却条件下换热系数的经验公式.综合考虑雾化水射流流场特性、壁面热状态和几何条件等因素,研究了炉体汽雾冷却换热特性及其换热机制.结果表明:雾化水射流的冷却效能取决于能否在热壁表面形成连续的液膜,在工程实际中可通过调整多喷嘴配置来实现炉壳表面连续而基本均匀的液膜,以提高冷却功效;在炉体雾化水射流强化换热过程中,存在最佳射流中心面与热壁间距,在此距离附近的整体传热强化效果最佳;对于现有汽雾冷却系统,当炉壳与托圈内壁间隙为140 mm(即射流中心面与热壁距离为83.5 mm)时,其整体传热强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5.
离散孔板气膜冷却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几种不同的气膜冷却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的归纳总结,提出用相对气膜冷却换热系数的方法来计算气膜冷却时的对流换热.在对6种不同开口规律的离散孔平板进行了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用热平衡法建立了离散孔板气膜冷却对流换热模型,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相应的关系式及关系曲线,并分析了来流参数及离散孔板的孔径、开口率等几何参数对气膜冷却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全气膜冷却叶片表面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研究全气膜冷却涡轮导叶叶片的换热特性,采用瞬态液晶技术获得了叶片全表面的高分辨率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实验在三叶片两通道放大模型中完成,叶栅进口雷诺数是1.0×105. 叶片前缘有8排复合角孔,压力面有21排轴向角孔,吸力面有24排轴向角孔.气膜孔排由2个供气腔供气,前腔二次流与主流的质量流量比为4.56%,后腔为4.67%.结果表明:受叶栅通道涡作用,气膜出流在吸力面呈聚敛状,在压力面则呈发散状.气膜出流受气膜孔角度影响,气膜孔下游的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都较高.叶片前缘受到冲击,换热强,冷却效率低;叶片吸力面冷却效率维持在0.4左右,压力面维持在0.35左右.该全气膜冷却叶片气膜覆盖效果较好,冷却效率和换热系数分布均匀,是一种较好的冷却结构.  相似文献   

7.
制膜条件对过氯乙烯渗透汽化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铸膜液溶剂、铸膜温度等铸膜条件及膜厚度对过氯乙烯膜渗透汽化分离乙醇水溶液性能的影响,发现在较低温度下,铸膜液溶剂对分离的影响并不显著,挥发速度慢的溶剂形成的膜致密性好,分离系数大而艇速率校,随着铸膜温度升高,分离系数下降而透过速率增大,而膜厚度增加,分离系数增大但透过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8.
洗涤冷却环是水煤浆气化炉的关键部件之一,洗涤冷却水通过洗涤冷却环的分布,在洗涤冷却管内壁形成液膜,使高温合成气体迅速冷却,针对目前工业应用中的洗涤冷却环存在的液膜分布不均、抗堵塞能力差等缺点,开发了新型旋流降膜式洗涤冷却环。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Dual PDA)研究了旋流降膜流动的速度及液膜厚度分布,得出降膜的轴径向速度与进水流量的均匀性及量值有关;液膜厚度在z=0.5m处趋于稳定;并比较了新型洗涤冷却环和普通洗涤冷却环的液膜分布,证明新型洗涤冷却环液膜分布均匀,能有效解决工业中存在的洗涤冷却管干壁现象。  相似文献   

9.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温度场模型,利用边界条件,求解钢板表面流水冷却的换热系数和冲击射流换热系数,从而获得强适应横向冷却曲线的正确形状,采用同直径集管以及不同密度分布的设计方法,使钢板得到均匀的温度分布,获得平直的板形。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钢板冷却过程温度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冷却速度随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换热系数增大,冷却速度呈S形,逐渐达到一稳定值.随着换热系数的增大,当冷却结束时,钢板表面温度接近于冷却水温度,冷却速度达到极限值.极限冷却速度远大于加速冷却和超快速冷却的冷却速度.极限冷却速度随钢板厚度的增大、开冷温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极高环境温度下单级空调制冷系统运行中存在着的诸如压缩机的压缩比大,换热器热负荷大,性能系数小以及经济性差问题,采用一级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和一组节流中间完全冷却的两级制冷系统对单级制冷系统进行改进,使压缩机制气温度降低了10℃(一级节流中间不完全冷 却)或20℃(一级节流中间完全冷却),符合排气温度的要求,同时性能系数提高了15%,因而使压缩机功耗降低,达到了提高单位工质的制冷量并使性能系数最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于传统的薄膜冷却水环的结构和冷却工艺方式,对于薄膜的冷却定型具有高效、稳定,适应范围广、可视性好等优点。解决了厚膜冷却效率不高,速度无法提高甚至无法正常生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基于层流冷却(加强型冷却)和采用有压射流冷却水进行冷却(超快冷)这两种技术方案下冷却强度的差异,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到了不同水流密度和冷却方式下带钢表面换热系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流密度相同时,超快冷的换热系数显著高于加强型冷却;在加强型冷却方式下随着水流密度的提高,带钢表面换热系数也随之升高,当达到一定值后,再次提高水流密度,换热系数会随之降低,但在超快冷方式下,换热系数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冷却结构对叶片前缘冷却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冲击冷却、简单旋流冷却、中间双旋流冷却和切向双旋流冷却的4种结构,利用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 CFX对比分析了各种冷却结构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冷却的冷气流速变化剧烈,靶面压力较高,流阻系数最低,局部换热强度大,靶面平均换热强度不大;简单旋流冷却的流速变化较为平缓,流阻系数较大,换热强度较大,靶面换热强度分布均匀;中间双旋流冷却的平均换热系数最大,换热强度分布比较均匀,流阻系数较小,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前景良好的前缘冷却结构;切向双旋流冷却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很差,不具备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系统分析了铝箔轧机轧制:过程中热量转移及热量平衡的过程,提出了一种热量转移的观点,实际测量了三种不同喷嘴开放状态下分段冷却的轧件表面温度,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求出了对应工况下轧件和工作辊所吸收热量的热功率,得到了生成热在轧件与轧辊间的分配系数,轧件分配系数大致为0.11~0.33,轧辊分配系数为0.67~0.89,随冷却能力的增强,轧辊分配系数增大,轧件分配系数减少。  相似文献   

16.
热连轧层流冷却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武钢1700热连轧厂层流冷却现场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传热学的理论分析,确定了对流换热系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对7种模型结构形式进行了比较,研制了精度较高的对流换热系数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模拟武钢1700连轧层流冷却过程的程序,取得了较高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某厂生产的高炉铸铁冷却壁进行热阻分析,计算不同参数条件下冷却壁本体与冷却水之间的综合换热系数,从而探讨冷却水速、水垢厚度、涂层厚度、气隙厚度等因素对高炉冷却壁冷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冷却水速、减少水垢、减小涂层厚度均可提高冷却壁本体与冷却水之间的综合换热系数;气隙热阻占总热阻的71.6%以上,是影响冷却壁冷却能力的限制性环节,减小气隙厚度可以明显提高综合换热系数。冷却壁本体与冷却水之间的综合换热系数在121.5~343.8 W/(m2·℃)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实验研究了一种新的适用于蒸发冷却过程的鼓泡装置的阻力与传热特性.实验中将换热盘管浸没于空气-水的鼓泡层中,空气-水两相流通过盘管的表面.这种换热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换热管与空气之间的换热系数,降低水泵功率的消耗,而且对气流速度的要求低于空冷式冷凝器.文中给出了空气穿过空气-水鼓泡层的压降以及盘管与冷却水之间换热的实验数据,该结果显示影响压降及换热系数的因素包括多孔板的几何尺寸,鼓泡层的高度,空塔速度及热流密度.换热盘管与冷却水之间的换热系数比管外降膜冷却的换热系数大2倍多.  相似文献   

19.
分别在聚酰亚胺和醋酸纤维素气体分离膜材料中添加金属有机络合物,研究了不同添加剂用量对分子链间距(或晶面间距)、膜密度及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广角X射线衍射和膜密度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添加剂用量的增加,聚合物材料的自由体积增大,膜的透气系数也相应提高。但聚酰亚胺复合膜中添加剂用量达到2.0%后,自由体积和透气系数趋于稳定。两种膜材料在透气系数提高的同时,透气选择性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0.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 CFX11.0、以NASA跨声速透平第一级动叶为研究对象,对带气膜冷却孔的叶栅近前缘端壁区域的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计算获得了3种气膜孔分布条件下,吹风比分别为0.3、0.5、0.7以及孔径分别为1mm、1.5mm时叶栅端壁处的流场结构和斯坦顿数分布。计算结果表明:气膜孔的数目及分布对端壁换热性能和换热均匀性有显著影响,减小孔间距与孔径的比值可以降低前缘端壁的换热系数、提高端壁换热的均匀性;吹风比对冷却流的作用范围和贴壁性有很大影响,所研究的3种吹风比中,吹风比为0.5时壁面换热系数最小,吹风比为0.7时换热系数最大;当吹风比保持0.5不变且气膜孔的直径由1mm增大到1.5mm时,冷却流在端壁上影响的距离增加,相邻冷却流之间区域的换热强度降低。该结果可为透平动叶端壁换热特性的改善和气膜冷却特性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