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理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对发展朝阳经济有重要意义。在治理措施上,因地制宜,按不同区域、不同地形、不同地类,施行高标准水平梯田、生态修复、高效水平槽、沟壑拦蓄工程。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林清贵 《科技信息》2011,(19):I0397-I0399
针对仙游龙华溪流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现状、原因和危害程度,针对性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工程。文中总结分析生态治理成效,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温爱存 《甘肃科技》2016,(3):138-140
九峪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近几年天水市麦积区治理比较成功的一条小流域,该流域通过建设水平梯田、人工建林植草、进行沟道治理等措施,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帮助农民群众树立生态意识,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程娟 《汉中科技》2014,(5):57-58
本文通过对镇巴县高桥河小流域概况和水土流失现状的分析,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依据综合治理措施、水保监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构建“山顶、坡面、沟道”等不同部位的立体防护体系的治理方案,以确保该流域治理工程的稳步实施,为建立流域区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提供科学可行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5.
杨夫英  严国武 《甘肃科技》2010,26(2):177-178,146
后沟小流域是"长治"七期工程甘肃省秦南河项目区(天水市秦州区)综合治理小流域之一,流域总面积22.01km2,水土流失面积13.25km2,侵蚀形态为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以水蚀为主,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845 t/km2。通过5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流域内的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0.79km2,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推进了农村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加快了流域经济发展。流域内粮食总产达429.18万kg,果品产量达300万kg,农业总产值达2038.71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达2179元,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为1672 t/km2,各项措施年有效拦蓄径流185.79万m3,减少土壤侵蚀量8.37万t,减蚀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红河州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和实践过程中,通过总结各县(市)小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小流域综合治理既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的单元,又当成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经济开发的单元,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把治理水土流失与脱贫致富融为一体,把水土保持的宏观生态、社会效益、与农户的微观经济活动及地区的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经营格局,具体从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注重开发小流域效益、建立商品生产基地、进入市场经济和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开发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调查了马槽沟泥石流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松散物源、降雨等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对比分析1990年竣工和"5.12"汶川地震后新修建的治理工程,研究其工程治理效应.结果表明马槽沟泥石流属中易发粘性泥石流.1988年马槽沟实施的拦挡工程使主沟道沟床比降由7.5%降为5.4%,起到了消减洪峰流量和泥沙输移量的作用;2009年新建拦挡工程库区淤满后,主沟道纵比降将变缓为3.77%,沟床平均宽从建坝前6.85 m淤宽到34.9m,百年一遇流量的泥石流在修建拦挡工程前后,经过沟口处的流速将减小54.4%,泥石流输移的最大粒径减小75.5%,说明马槽沟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能有效减少泥沙输出量,对扼制白龙江武都段河床淤积及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做出贡献,同时为北峪河流域泥石流灾害以及其他地区类似泥石流沟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杜琦 《甘肃科技》2014,(7):36-37,43
蒲池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近几年麦积区继藉河示范区项目之后治理的一条比较成功的流域,通过该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效,总结了一些适合麦积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和方法,为新时期生态建设提供了样板,树立了典型。尤其是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在相似流域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晋江流域下游缺水问题,泉州市拟在西溪干流实施白濑水库工程。目前晋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尚好,但拟建工程汇水流域受直排的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的污染,且生态环境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加剧了水土流失。为确保拟实施的白濑水库工程供水安全,在拟建工程实施前,开展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措施,主要包括区域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等,从而提升工程实施后的下游用水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莫古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该流域自治理以来,综合考虑到土地利用、地貌部位、空间结构、措施类型以及治理与开发等问题,合理地安排农林牧各业用地,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使林草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防线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并对治理后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可为类似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小白石流域位于太原市娄烦县杜交曲镇小白石村,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根据其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目标和治理措施,有效地预防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2.
张荷琴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2):73-73,127
峪岭沟小流域经过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使流域内仅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发生可喜变化,交通运输业兴旺发达,流域内外商品流通加快,植被覆盖度提高,减水减沙效益突出。在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的同时,社会效益也很显著。在组织管理上,强化部门协作,加快发展;在措施布局上,因地制宜,对位配置,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在长远发展上,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脱贫致富、精神文明建设齐抓。  相似文献   

13.
郑晓风  李海红 《甘肃科技》2009,25(20):16-18
罗峪沟流域作为天水市的北部屏障,其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开发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自1998年以来依托黄河水保生态工程藉河示范项目,建立了以基本农田为主的"口粮"工程,以经果林为主的"产业"工程,以乔灌草结合的"生态防护工程"和以小型拦蓄工程为主的"防洪"工程的五大综合治理开发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农业总产值由治理前的2060.96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629.38万元。粮食产量由治理前1589.64kg/hm2增长到现在的3231.75kg/hm2,年产粮食383.49万kg,人均230.95kg;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800元提高到现在的1530元,从而拉动了消费的需求,使流域内的科教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推广应用“回填、植垡、插抑”一次性恢复植被的治沟方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要求实行“统种分管”,土地连片种植,以往采取的治沟方法,效益周期长,见效慢,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九三农场管理局创造出的“回填、值垡、插抑”一次性恢复植被的治沟方法,不仅解决了土地连片种植后,实行大面积机械作业的需要,而且缩短了效益周期,提高了综合治理后的经济效益。对于坡耕地较多,沟蚀严重的丘陵山区,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一、治理方法治理方法主要分三道工序:1.l沟道整型,回填生土用推土…  相似文献   

15.
甘肃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甘肃南部的自龙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的治理、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分析了水土流失的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措施,为该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矿区废弃地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阜新矿区废弃地水力侵蚀形成的特点,采用沟头防护、沟道治理、堆积区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撒播牧草、经济林等植物治理措施相结合,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的发生;对重力侵蚀发生原因及重点部位,采用挡墙、防滑桩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进行治理,使松散的混合体得到固持,改变废弃地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甘州区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加快小流域生态恢复综合治理进程,详细论述了甘州区平易河流域生态资源现状、生态破坏及水土流失成因、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以及达到的治理成效,为甘州区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模式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位于黄河中游的晋陕蒙三角区内,以水土流失严重著称,是一个迫切需要治理的地区。“七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在这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河曲县砖窑沟流域设立了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编号75—04—03—14)。经五年的综合治理,试验区的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都开始了可喜的良性循坏。本文以试验区为例,根据近几年的试验研究实践,探讨该地区的土壤环境特征以及土壤改良利用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汉丹江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对历史资料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汉丹江流域丹凤县陈家沟小流域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结果 陈家沟小流域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多发生在坡耕地和疏幼林区,水土流失随季节的变化呈现夏秋多、冬春少的时间变化规律,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垂向空间变化规律.结论 应采取以生态修复措施、工程措施和封育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黄土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减水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借助流域水沙耦合模型中的产流模式,将水土保持减水型措施和植被型措施在减流中的作用定量分割开来,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高度综合治理的插财主沟和杨家沟小流域平均减水分别为66.2%和58.7%.其中减水型措施分别减水42.0%和19.8%,植被型措施分别为24.2%和38.9%.与未治理小流域相比,综合治理使小流域拦蓄水程度明显提高,减水型措施拦蓄径流作用显高于植被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