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设计并利用天然纤维(Natural cellulose,NC)实现了在温和反应条件下的K2[PtCl4]前驱体甲醇还原负载反应。还原产物铂原子纳米金属簇分布在NC表面及内部,从而获得了负载型催化剂Pt@NC。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谱X射线光谱仪(EDS)以及红外光谱(FT-IR)等对Pt@NC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研究了其催化降解对硝基苯酚(4-NP)的性能。实验显示,在可见光照条件下,K2[PtCl4]前驱体能够被还原为Pt0原子并以原子簇的形式均匀分布在NC管腔表面。NC表面含氧基团能够作为作用位点将铂纳米团簇结构稳定地固定在NC表面。Pt@NC催化剂催化降解4-NP反应中,表观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19mim-1,显示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TiO2光催化剂载体的选型及负载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Al2O3空心颗粒、石英管和玻璃珠等为载体制备了几种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并通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简称DBS)的光降解反应研究了催化剂负载方法及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确定了制备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的最佳负载方法。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负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如负载型Ni、Pd配合物均相催化剂,负载型Fe、Co配合物均相催化剂,负载型钼基催化剂等,并指名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焙烧条件对新型磷化钨催化剂加氢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磷酸氢二铵和偏钨酸铵为原料,采用不同条件焙烧处理高纯氢气程序升温还原磷钨酸盐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负载型和非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 并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了BET和XRD表征, 通过高压微反装置,以噻吩、吡啶、环己烷混合溶液为模型化合物,同时对磷化钨催化剂的噻吩加氢脱硫 (HDS)和吡啶加氢脱氮(HDN)活性进行了评定,着重考察了磷化钨催化剂前体的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结构和加氢精制催化活性的影响,为新型磷化钨催化剂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及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AMS加氢生成异丙苯催化剂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制备了单组分钯、单组分镍、双组分钯-镍作为主要活性组分,以γ-三氧化二铝为载体的负载型催化剂,同时研究了制备方法和浸渍顺序对催化剂最终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以低含量贵金属钯为主要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催化剂。并从转化率、选择性等角度进行评价,最后筛选出量佳催化剂,并推断出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6.
用负载二茂钛族催化剂与格氏试剂组成催化体系催化苯乙烯聚合,考察了催化反应温度、催化体系的组成、催化剂浓度、单体浓度和Mg/Ti比等因素对苯乙烯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化可提高催化活性,减少活性中心的偶联衰减。催化活性与负载催化剂的结构、反应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负载型Ni-P/SiOz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应用ICP,BET,氢吸附,XRD,DSC,SEM和STM研究了上述催化剂在高温处理过程中的组成、木体结构、表面形貌的变化.确定了催化剂的晶化温度.通过与非负载型Ni-P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比较,讨论了载体对Ni-P非晶态结构的稳定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负载型钯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负载型钯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原理,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展望了负载型钯催化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溶胶-凝胶法制备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 ,以乙酸与乙醇酯化为探针反应 ,考察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用 IR、XRD和 BET法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杂多酸均匀负载在载体 Si O2 上 ,仍然保持原有杂多酸结构 .  相似文献   

10.
负载型催化剂是活性组分均匀分散,并负载在特定载体上的催化剂,是催化加氢行业实现化工产品高值化和绿色化的核心要素.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展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研究,从微纳尺度进行精准设计、制备,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加氢催化剂,攻克了多类加氢反应对催化剂微纳结构个性需求的难题,成功实现"负载型催化剂微纳结构调控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该项目荣获2020年度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设置和未设置新型椭圆形开口金属阻尼器的五层钢框架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该新型椭圆形开口金属阻尼器对多层框架结构的减震控制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设置了椭圆形开口金属阻尼器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明显小于未设置阻尼器的结构,且结构主体可以基本保持在弹性范围内工作,说明该新型椭圆形开口金属阻尼器的减震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将金属V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阐述了金属V带结构在变化发展中的各个重要影响因素,并说明了这些因素与金属带性能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论述了金属V带现状,得到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3.
选择带有圆形埋藏裂纹的金属构件作为研究对象。在向金属构件通入脉冲电流时,可以将金属构件内电流绕圆盘裂纹的流动比作在流体力学平面势流中流体绕平板流动的情况,给出电流流动的复势函数,进而推导出电流密度,据此推求热源功率,最后确定带有圆形埋藏裂纹的金属构件脉冲放电瞬间的热应力强度因子,结合只有外载荷作用下的金属构件裂纹尖端的机械载荷应力强度因子,给出外载荷作用下带有埋藏裂纹金属构件脉冲放电瞬间的综合应力强度因子。  相似文献   

14.
胡松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1):42-42,47
建筑钢结构有着单重轻、可预制、结构细长、易运输等特点,所以在质量控制方面表现出了与常规钢结构不同的一些质量要点,结合近些年国内外在建筑钢结构质量控制方面的发展及部分项目质量控制实例,简要介绍建筑钢结构构件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声发射信号特征参数可以反映结构损伤过程,针对声发射技术对结构损伤的检测概率问题,以金属疲劳裂纹检测试验为基础,首先利用声发射特征参数的趋势分析和关联分析法,对采集到的声发射信号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其次,根据贝叶斯理论,计算了声发射对一定长度疲劳裂纹的检测概率,可为利用声发射技术进行金属疲劳损伤检测时的信号分析,以及完善航空结构裂纹检测概率曲线手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网络互穿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IMPC)是一种以三维多孔金属以及多孔高分子网络为主要成分的材料.不同于传统的金属纤维或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其金属相与高分子相在宏观与微观结构上都各自具有拓扑连续性的网络结构,且相互缠结和贯穿.这使得IMPC中的各相材料在保留自身特性的同时还可相互协同,取长补短,从而使复合材料发挥出更大的性能优势.本文主要概述了IMPC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多孔结构的金属在增强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优势,展望了IMPC在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金属材料的组织是某种金属性物质的实际空间构成状态;此概念可表述为:金属材料的组织是组成金属材料的原子及相的种类、相对含量和相的颗粒及晶粒的形状、大小及其在空间的相互位置与分布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具有金属-石墨烯光子晶体-金属结构的光吸收器可实现多带吸收。这种光吸收器是在由石墨烯和介质材料构成的石墨烯光子晶体两侧加载金属层构成。所加载的金属材料的光学特性对多带吸收特性具有很大的影响。采用金属介电常数的Drude-Lorentz色散模型和传输矩阵法,比较分析了七种金属材料在可见光波段对光吸收器多带吸收特性的影响。发现金属银适合做光吸收器入射空间一侧的金属层材料,而金属铝、银、金和铜适合做衬底层材料。进一步的计算发现,只使用银做加载金属材料可实现一致性好、制作容差大、吸收带宽窄的多带光吸收器。研究结果对实际多带光吸收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金属纳米团簇作为凝聚态物质的初始形态之一,在金属原子/分子化合物向金属纳米颗粒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因其具有量子局限效应,团簇往往表现出特异的光学、催化等性质.近几十年来的研究发现,单个原子的改变会对团簇的几何结构以及电子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精确的结构可以有效地建立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因此,合成具有精确结构的纳米团簇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巯基保护精确结构金属纳米团簇合成方法的建立以及发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尺寸小于2nm的金属纳米团簇是由几个到几百个原子组成的纳米结构材料.对于金属纳米团簇,由于其大部分甚至所有金属原子可能暴露于表面而具有高的表面原子比例,该独特的原子堆积结构使其具有高的表面活性,因此其在催化反应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同时,其明确的原子排列和堆积结构使其可作为模型催化剂,用于研究纳米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笔者简要总结了近年来金属纳米团簇的研究进展和现状,重点总结了其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包括电催化和电化学传感,最后对其未来在电催化和电分析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