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1月19日至21日,美国总统里根和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举行了为期3天的会晤。这是八十年代以来两国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举世瞩目。会晤达成了一些双边协议与谅解,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严重分歧。总的说来,这次会晤对美苏关系以及整个东西方关系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次首脑会晤结果表明,美苏双方出于各自利益考虑,都需要缓和相互间的紧张关系,恢复正常交往与对话。回顾八十年代前半期,美苏关系经历了一个不平静的“第二次冷战”时期。1979年6月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已故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会晤签署《联合公报》和《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墨迹未干,两  相似文献   

2.
美苏关系在80年代前五年处在比较紧张,对抗的阶段,从美苏都在调整对外政策的情况看,它们的关系可能出现一个有限缓和的阶段。现在可以说,美苏关系紧张的最高点基本上过去了,已开始具有进入有限的缓和的条件。当然,不会重复70年代的那种缓和.达成中导协议有可能实质性协议则很难我认为,在70年代,美国对军控谈判很有积极性,而苏联则较差;如今,情况正相反,苏联态度非常积极,美国迄今的姿态还比较僵硬。看来,美国还没下定决心从总体上就军控问题与苏联达成协议,哪怕是框架式的、指导原则式的、1972年海参崴协议式的协议也  相似文献   

3.
刚才宋宝贤同志分析,在里根总统任期内,美苏关系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是可能的。我则认为,里根任期内美苏关系取得某种突破的机会似乎已经错失了。一年多来美苏关系甚少进展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1985年和1986年两年本是美苏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妥协、改善关系的较好时机。因为一则苏联新领导确实需要一个较缓和的国际环境来喘息一下,以便加速发展国内经济;二则里根经过第一任期的经营在美苏争霸的全球态势上取得了较为有利的地位,他可凭借这种实力地位,争取通过谈判达成有利  相似文献   

4.
1988年的西欧     
对于美苏关系的变化,西欧最敏感。在美苏军控谈判进程中,西欧与东欧更为缓和,苏联更多地拉西欧;美欧在防务上的不一致明显暴露,西欧联合自强、独立自主的趋势增强。但联美拉苏仍是西欧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5.
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发生了变化,高技术成为争夺优势的核心。在双边关系上的对抗是围绕着经济和技术进行的,在地区冲突上的对抗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和政治的斗争。同时,两家不断在对话,美国硬中带软,苏联软中带硬。对抗中有对话是美苏关系的基本特点。估计双方在关键性问题上很难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6.
西欧既害怕美苏关系紧张,又担心美苏在谈判中搞“越顶交易”;它们既要拉住美国保护其安全,又对美国的“可靠性”不时地产生怀疑;它们不满意欧洲安全依靠美国的现状,又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办法。它们的心情既复杂又矛盾……  相似文献   

7.
过去一年,中东局势进一步动荡,突出的特点是:美苏争夺更加激烈,美国在军事上直接卷入黎巴嫩,苏联支持叙利亚与之对抗;两伊战争相持不下,规模有可能扩大;阿拉伯国家矛盾增多;巴解内部爆发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流血冲突;针对美国的恐怖事件接连发生。紧张形势还在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大会,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泛探讨国际重大问题的机会,也集中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动向.本届联大从9月下旬以来为时3周的一般性辩论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两个根本问题. 去年秋冬,由于苏联击落南朝鲜客机事件、美国入侵格林纳达、西方部署中程导弹和苏联中断裁军谈判,第38届联合国大会一直是在国际局势动荡、美苏对抗加剧的紧张气氛中进行的.今年联大的气氛稍有缓和,但美苏关系紧张的僵局,军备竞赛升级的势  相似文献   

9.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1月20日披露一条惊人消息:美国在二次大战后在奥地利建立了79个武器库。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惊了美国和奥地利。据报道,美国当年之所以干出这种事来,是因为二次大战后奥地利成了美苏英法四国共管的地区,美国为防范苏联扩张,制定了一套秘密计划,其中包括在美国占领区建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的充分发展导致了冷战的爆发。文化的全球化使美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发生冲突;政治全球化使美国和苏联在社会制度上尖锐对立;经济全球化使美国和苏联形成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正是全球化所引起的这几对矛盾促成了美苏之间冷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1.
1984年美苏关系的特点是,僵持紧张,但又想略微缓和。关系的紧张,首先在于军备竞赛有增无已。1983年美苏先后停止中程和战略核武器会谈后,美国在欧洲开始部署新型导弹,已部署四十多枚。苏联也采取了措施,如部署了陆基远程巡航导弹,在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部署了相当数量的战役战术导弹等。更重要的是,双方都在加紧研制核防御系统(反卫星武器、反弹道导弹武器、航天飞机、空间站)。其次在于地区争夺依然激烈,双方各有得失。苏联在中东较为得手,正积极拉拢中东温和派国家,鼓吹召开有苏联参加的解决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美国正利用约旦和埃及复交后的新形  相似文献   

12.
正总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失败的历史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研讨当年苏联应对美苏对抗的大方略,可以给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提供启示。踏着美国的战略思路和重大举措起舞,针锋相对地与美国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军备方面实现争霸,是苏联应对和超越美国的主要思路。尤其是在里根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美苏围绕着"星球大战"进行了天翻地覆的军备竞争。苏联的综合国力远逊于美国,然而却倾其国力与美国争雄,虽使本国  相似文献   

13.
美苏互为对手的因素减弱,合作因素上升,但双方还不会停止在新技术领域里的军备竞赛,消除长期存在的猜疑和不信任也尚需时日。美苏首脑马耳他非正式会晤,突出反映了美苏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这篇通讯的作者 Alexander Werth,是伦敦「泰晤士报」兼美国「只族周刊」驻莫斯科记者。去年秋,他曾以访问史太林的一篇「答问」,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而且转换了美苏间的空气。这篇通讯写于莫斯科会议之后,在当前美苏关系动荡中,是一篇最能反映整个情势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威尔逊政府的苏俄政策在美国外交史占有重要地位。以《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为界,威尔逊政府的苏俄政策分为笼络与敌视两个时期;它推行这些政策既是美国国家利益决定的,也是实力使然,还是意识形态、苏俄外交影响的结果。这一政策被他的后任继承和发展,导致了美苏关系的长期非正常化。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不久前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将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国际形势判断上的体现。下面我着重从美苏战略态势方面谈谈自己对这一科学论断的粗浅体会。在当今的世界上,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只有美苏两家。因此,研究战争与和平问题,首先要剖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态势和战略意图。从美苏关系的现状看,我认为存在两个相互矛盾而又相互制约的因素:一方面,美苏互为主要对手,相互角逐和争夺实力优势,因而战争的危险不仅确实存在,而且还在增长;另一方面,美苏全球争夺仍处于外围角逐阶段,  相似文献   

17.
正美苏曾共同主导太空秩序讨论太空安全,不能忽略美国与苏联争霸的历史,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冷战期间的太空秩序主要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塑造。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号,美国受到巨大震动,产生心理恐慌,因为美国的盟国英国、法国、  相似文献   

18.
在反反复复举行的美苏军备控制谈判中,美苏对如何处置部署在西德的72枚播兴IA导弹闹得不可开交,竟成了能否达成中导和中短程导弹零点方案的关键。美国坚持说,潘兴IA属于西德,不在美苏谈判范围内。苏联认为潘兴IA的核弹头属于美国,既是“零点”,就应撤除。8月26日,西德总理科尔宣布,如果美苏在中导和中短程导弹上达成一项可核查的军备控制协议,那么西德的潘兴IA可以有条件地撤除。这似乎就剪除了美苏达成  相似文献   

19.
在谈论当前的美苏关系时,人们对布什总统5月所提出的“超越遏制”投以了极大的关注,而且诸多评点。我认为美国的“超越遏制”还不能说已经有了一个很清楚的理论框架,但它的提出确实表明美国对苏政策已作了进一步调整。首先,美国决策层开始认为,苏联的改革已经出现符合西方利益的发展势头,西方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会”,从以往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对苏实行全面“遏制”的战略思路中跳出来,在确保美国安全战略稳定的前提下,对苏联的改革给予“支持”,以促进苏联内部进一步发生有利于西方的变化。第二,美国认为苏联仍然是它的主要对手,苏联对美国长期构成战略威胁这一事实不会改变。因此,美国不会放弃以往“行之有效”的“遏制”战略。在这个意义上“超越遏制”只是策略改变,是在新的条件下对“遏制”战略的补充和发展。它是建  相似文献   

20.
问: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是怎样开始的? 答: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始于1969年11月17日。而对这一谈判的酝酿则要早得多。1964年1月,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致函日内瓦18国裁军会议,建议荧苏在1963年缔结核禁试条约之后,对战略进攻与防御武器实行“可核查的冻结”。由于当时美国核力量处于明显优势,“冻结”对苏不利,因而遭到苏联的拒绝。五年之后,苏联的核武器有了长足进展,美苏谈判才得以进行。会谈原定于1968年10月约翰逊访苏时进行,由于当年8月20日发生了苏联出兵捷克斯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