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竹原纤维表面摩擦性能的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了竹原纤维与金属辊、橡胶辊、纤维辊之间的动、静摩擦系数,并与苎麻纤维、棉纤维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认为竹原纤维的表面摩擦系数与苎麻纤维相近,三种纤维的混纺效果优劣排列顺序为:苎麻与竹原纤维>苎麻与棉纤维>竹原纤维与棉纤维。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纤维的梳理模型.通过对金属短纤维实际铺网情况的分析,认为金属纤维的梳理性能除了与其本身的特性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纤维间的摩擦系数有关.通过与常规纺织纤维作比较,认为金属纤维的摩擦系数以与棉纤维接近为宜.  相似文献   

3.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用氨基硅油对苎麻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利用红外光谱分析(IR)、接触角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XRD)、热重分析(TG)等方法对改性前后苎麻纤维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氨基硅油改性的苎麻纤维表面成功包覆了有机硅分子,且表面羟基数量减少,吸水性较未改性的苎麻纤维下降,与聚丙烯相容性提高;改性后,苎麻纤维的结晶度提高了15%;在230℃以前,未改性的苎麻纤维质量损耗为5%,而改性后苎麻纤维基本上没有分解,改性后苎麻纤维的耐热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选用YG321型纤维比电阻试验仪以及Y151型纤维摩擦系数测定仪测试了施加抗静电剂后,阻燃纤维摩擦、静电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阻燃纤维经非离子抗静电剂处理后,阻燃纤维与金属辊、橡胶辊的静摩擦系数均下降;经阳离子型抗静电剂处理后,只有腈氯纶纤维与橡胶辊的静摩擦系数下降,其他阻燃纤维的静摩擦系数都有所增加,阻燃纤维与金属辊、橡胶辊的动摩擦系数有增加有减少;阻燃纤维的质量比电阻经非离子抗静电剂处理之后均下降,经阳离子型抗静电剂处理之后,除了维纶和国产芳纶的质量比电阻变化不大外,其他阻燃纤维的质量比电阻均下降.非离子抗静电剂对阻燃纤维的摩擦和静电作用优于阳离子型.  相似文献   

5.
用BF-5直线加速器提供的电子束对苎麻纤维织物进行了0~500kGy范围不同剂量的辐照,使苎麻纤维的结晶度发生变化,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辐照苎麻纤维的结晶度进行测试分析.并用材料万能试验机对辐照苎麻纤维织物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量等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表明:苎麻纤维的结晶度随辐照剂量增大而明显下降,苎麻纤维织物断裂强力、断裂伸长量均随辐照剂量增大而下降;苎麻纤维织物力学性能下降与电子束辐照降低了纤维结晶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对乙酸改性苎麻纤维进行条件优化,得出最优改性条件为:在改性温度为125℃、改性时间为5.5 h、固液比为1∶50的条件下,条件优化后的苎麻纤维对原油的吸附量为19.876 1 g/g,与改性前相比提高了2.93倍.通过FTIR、SEM和XRD分析对条件优化前后苎麻纤维样品的微观结构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条件优化后的苎麻纤维变得更加疏松多孔,亲水基团明显减少,结晶区遭到了破坏,结晶度降低,更加有利于提高苎麻纤维的疏水亲油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研究天然纤维增强热塑性淀粉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力学性能,以预塑化淀粉为原料,甘油为塑化剂,利用苎麻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热压制备纤维增强热塑性淀粉复合材料.分别研究了热压温度、热压时间、苎麻纤维含量和纤维表面处理方式等对苎麻增强热塑性淀粉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制备条件:热压温度135℃、热压时间18min、苎麻纤维含量1.5g、5%NaOH预处理纤维24h.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苎麻纤维结晶度,改善其柔软性能,采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对苎麻精干麻进行溶胀降晶处理,并研究了处理工艺对苎麻纤维的力学性能与柔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MAc质量分数的增加、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温度的升高,苎麻纤维的断裂强度呈下降趋势,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回转数呈增大趋势,纤维变得柔软;DMAc质量分数为20%、处理时间为2h、温度为80℃为较佳工艺;较佳工艺下处理的苎麻纤维表面粗糙且有裂痕,纤维结晶度由80.73%降至70.36%;NaOH预处理可提高DMAc对苎麻纤维的处理效果,但NaOH质量分数宜控制在5%以内.  相似文献   

9.
竹原纤维的表面切向阻抗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测试了竹原纤维与相关材料的表面切向阻抗系数,竹原纤维的静切向阻抗系数0.30-0.41,动切向阻抗系数0.25-0.31.竹原纤维、苎麻纤维与相关材料的表面切向阻抗系数都比较接近,表明竹纤维和苎麻纤维有相同的混纺特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对苎麻细纱的毛羽特性进行了研究。对纤维细度,纺纱支数、细纱捻度、变性苎麻纤维与细纱毛羽的关系亦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纤维细度对细纱毛羽有明显影响。纤维支数愈高,毛羽愈少。 2.纺纱支数对毛羽的数量有一定影响。支数愈高,毛羽量愈少。 3.提出了细纱捻度与毛羽的回归方程。 4.变性苎麻纤维对细纱毛羽有明显影响。 5.提出了S_0=KN_1L_1d_0是衡量苎麻纱毛羽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将多元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应用到苎麻的生产实践中,讨论了苎麻的株高、茎粗、出麻率、鲜皮厚度等经济性状对纤维产量和单支纤维支数的影响.通过对变量作相关分析和通经分析,发现除鲜皮厚度外的其它各经济性状与纤维产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单纤维支数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株高、茎粗、出麻率是构成纤维产量的3个关键因素;而且株高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对苎麻纤维产量和单支纤维产量均表现出最大正向贡献或负向贡献,而鲜皮厚度的表现恰好与之相反.由此可见,在苎麻的培育过程中,应注重提高株高、茎粗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织物风格仪对苎麻织物表面性能进行测定,对不同织物的表面风格进行了比较;并着重就27.8tex纯苎麻纱捻度与织物表面风格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苎麻纱线捻度与织物表面的摩擦系数呈抛物线关系,捻度过大或过小都将影响织物的表面手感。在纱线捻度T=595~624捻/m范围内,织物在其经、纬向上的静、动摩擦系数均较小,手感光滑。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几种常见麻类纤维(包括汉麻、亚麻、黄麻、苎麻)在非稳态条件下的动态传热性能,并与棉纤维进行对比.采用自行搭建的温度采集系统测试了高温环境(100℃)下每种纤维的动态温升曲线,根据动态传热率描述纤维在初始非稳态传热过程中的动态传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麻类纤维具有比棉纤维更加优良的动态传热性能,其中以苎麻纤维最优,其次分别为汉麻纤维、黄麻纤维、亚麻纤维.  相似文献   

14.
苎麻纤维环氧化合物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了6种不同结构的环氧化合物交联剂。对环氧化合物与苎麻纤维交联反应工艺进行了研究。改性苎麻纤维物理性能分析结果显示,交联剂质量分数、焙烘温度和时间均对苎麻纤维的改性效果有显著影响。当交联剂在3%~5%之间,焙烘温度130~140℃左右,焙烘时间3~5min左右,苎麻纤维回潮率、拉伸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针对数理统计方法在试验数据处理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建模的方法进行工程试验数据处理。以苎麻纤维细度测试数据为依据,通过灰生成方式获得苎麻纤维细度测试值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建立了苎麻纤维细度测试结果分析的灰微分方程模型。经白化处理、误差分析和采样验证,证明其模型计算值与实际值能很好地拟合。其拟合残差小于工程要求值。从而证明了灰色系统理论及建模方法在工程试验数据处理中具有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不可忽视的优越性。所建立的苎麻纤维细度测试模型为纺织生产工艺控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监督提供了一种简便而科学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数理统计方法在试验数据处理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建模的方法进行工程试验数据处理。以苎麻纤维细度测试数据为依据,通过灰生成方式获得苎麻纤维细度测试值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建立了苎麻纤维细度测试结果分析的灰微分方程模型。经白化处理、误差分析和采样验证,证明其模型计算值与实际值能很好地拟合。其拟合残差于小于工程要求值。从而证明了灰色系统理论及建模方法在工程试验数据处理中具有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不可忽视的优越性。所建立的苎麻纤维细度测试模型为纺织生产工艺控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监督提供了一种简便而科学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用不同浓度的烧碱及不同的张力对苎麻纤维和纱线进行处理,观察并测定苎麻在烧碱溶液中的长度收缩情况,碱处理前后苎麻的结晶度、取向度、密度、吸附性能和力学性能。实验发现,在20℃条件下,碱液浓度达12%时,苎麻的长度收缩率急剧上升,结晶度、取向度、密度以及纤维强度大幅度下降,断裂伸长率成倍地增加,弹性回复性能明显改善,吸附性能大大提高.烧碱浓度达16%左右.这一系列变化基本达最大值.碱处理时轴向张力会阻止苎麻微结构及性能的这些变化。实验认为,经低张力或无张力碱处理后,苎麻纤维无定形密度下降,无定形部分取向下降很多;即使经过较为彻底的碱处理后,纤维中仍有部分纤维素Ⅰ存在。  相似文献   

18.
以苎麻纤维为增强相 ,酚醛为基体 ,研制铁路钢轨轨端绝缘片 .测试和分析了苎麻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绝缘材料宏观力学性能和电性能 .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苎麻纤维分别在120℃、130℃、140℃和150℃干热处理下其结晶度与取向度的变化、强力与伸长的下降以及染色性能的改善。本文采用KES-FB-2纯弯曲试验仪测试了苎麻纤维的柔软性。用弯曲刚度及弯曲滞后矩表述试样的柔软性,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经干热处理后苎麻的柔软性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将二甲基-2-(丙烯酰氧乙基)磷酸酯(DMMEP)聚合接枝至苎麻纤维表面实现两种材料的有效结合,并采用FTIR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研究其表面形貌及对苎麻纤维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MMEP的引入使得苎麻纤维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能提高,表现为燃烧结束时纤维的残炭量显著增加,并较好的保留了苎麻的原始形貌。化学接枝纤维在提高阻燃性的能尽量保持纤维的原始性能,有望大规模应用于特殊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