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来函照登     
《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阅读了贵刊2004年6卷4期24页张永忠的“对《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年)的修改建议”一文,同意所提建议。但文中脲苷(共4处)是尿苷之误,请改正。uridine 定名尿苷,不是脲苷。脲=尿素,脲酶=尿素酶(urease),尿苷与脲苷风马牛不相及。此致(祁国荣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祁国荣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审定委员会主任,热忱感谢祁国荣主任的来信。——本刊  相似文献   

2.
中国化学会制定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在 8.2碳水化合物(二)(3)中指出: 呋喃环或吡喃环上半缩醛的羟基称(糖)苷羟基,该羟基中的氢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糖)苷。建议修改为:呋喃环或吡喃环上半缩醛的羟基称(糖)苷羟基,该羟基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糖)苷。建议修改的主要理由为:1.核糖和脱氧核糖形成的苷不是核糖或脱氧核糖苷羟基中的氢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苷。如脱氧胞苷和脲苷,都不是脱氧核糖或核糖苷羟基中的氢被碱基取代后生成的苷,而是脱氧核糖的苷羟基或核糖的苷羟基被碱基取代后生成的苷:很显然,脱氧核糖的苷羟基和胞嘧啶氮原子上的氢去水形成脱氧胞苷;核糖的苷羟基和脲嘧啶氮原子上的氢去水形成脲苷,这样的糖苷不是苷羟基中的氢被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2.科学研究表明糖苷是由苷羟基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产物。如 T.W.G.Solomons在《Organic Chemistry》著作[1]中认为,葡萄糖苷形成的反应历程为:由于空间阻碍的缘故,β-加成是主要的反应方向,β-加成的产物为主要产物;α-加成的产物为次要产物。但是这些加成反应是可逆的,同时又因为“端基异构体效应”的某种尚未研究清楚的作用,而显示出α-异构体更大的稳定性。最后甲基α-D-葡萄糖才成为真正的最终加成主要产物[2](final major additional product)。从反应历程上可以看出,糖苷是苷羟基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而不是苷羟基中的氢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建议中国化学会制定命名原则时不能只从形式上考虑,还要考虑到已经被证实的科学研究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对《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的修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学会制定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在8.2碳水化合物(二)(3)中指出:呋喃环或吡喃环上半缩醛的羟基称(糖)苷羟基,该羟基中的氢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糖)苷。  相似文献   

4.
1.rhombohedral既是一个几何学术语(中文译名是“菱形”),又是一个晶体学术语,其内涵有三:一是32种晶类之一;二是146种宏观晶体的晶面单形之一;三是14种布拉维点阵型式之一(a=b=c,α= β=γ≠90°)。在《英汉化学化工词典》中,这一晶体学术语的中文译名为“菱面体”。笔者建议,对于前两种涵义,仍可保持“菱面体”为译名,但对于最后一种涵义,则改译为“菱方”。这一建议的理由是:在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组织编写的晶体学权威著作《Intema- tional Tables for Crystallography》(1983)中明确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01,(24):30-32
一、主要技术内容 "以尿素(硝铵)为基础原料的部分料浆法制尿基(硝基)复合肥料"系2001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项目编号为:2001110204. 复合肥料是近年来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的化肥新品种,它含有氮、磷、钾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并逐步代替了单一营养物质的肥料.将多种单一养分的基础肥料通过多种二次加工途径,可以生产多养分、多品种的复合肥料来满足多种土壤和作物的需求.而基础肥料中氮源主要来自尿素、氯化铵、硝铵,由于尿素、硝铵加工工艺的特殊性,因此利用尿素、硝铵生产高浓度复合肥料的生产技术逐渐得到化肥行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苷”和“甙”英文glycoside对应的中文译名为[糖]苷又称配糖物,简称“苷”,旧称“甙”。它是由糖类通过它们的还原性基团与其他含有羟基的物质如醇类、酚类、甾醇等缩合而成的化合物,“苷”和“甙”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glycoside最早的译名出现在1932年。当时,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中,在第86节复杂之糖类项下定为“配糖物”。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第92节,将glycoside一词定为“甙”[旧称配糖物]。后又于1953年该书的修订本中对为何定为“甙”字作了说明:《化学命名原则》(1932年)将glycoside定名为“配糖物”,因为名称太长,不便用作复合名词。故医学名词审查会创用“苷”字,但在化学中,早已规定芳香族与脂环族母核名称均用草字头的字代表,所以“苷”字与原则抵触,不宜采用。在其后于1955年由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中在glycoside项下译为“糖苷”。由此看出医药卫生组并未采纳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审查小组的建议。这两个词就在各自领域中使用起来,其结果造成了同一概念不同名称。到1960年《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中有关章节被删掉,回避了“苷”与“甙”的使用问题,但随后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编订出版的《英汉化学化工词汇》(再版本)仍坚持使用“甙”字,由于该书有一定的影响,使不统一进一步加剧。其后在1977年编订《英汉生物化学词汇》(科学出版社)时,在有二十多个院校和研究单位参加的审稿会上,化学与生化界达成共识,认为“甙”字这个新造字字形怪异,学习者难懂、难记、难读。“苷”虽为草字头,但在化学名词用字中也有不少带草头的字并不具有芳香性,另外生化名词中此字出现的频率颇高,并考虑到生化界长期使用习惯,应此在前言中着重说明,化学界弃用“甙”改用“苷”与生物化学界保持一致。这一决定既达到名词的统一,又减少了化学造字,这个决定也反映在1980年出版的《化学命名原则》中,在尔后出版的《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里得到全面贯彻,“甙”的作用在学术界逐渐减少,但在与其相关的学科如:生物药物和药用植物成分中已习惯使用“甙”字。由于多年使用改起来尚需时日,但这一不统一的名词已经引起了各审定委员会的注意。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9年公布的《药学名词》的前言中就明确表示:关于“苷”和“甙”,虽分别在生物药物和药用植物成分中已习惯使用,但存在争议。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考虑到在已公布的《化学名词》和《生物化学名词》中均推荐使用“苷”字,现经过充分讨论决定统一改“甙”为“苷”。最近修订的《中国药典》也改“甙”为“苷”。看来这个词的统一得到学术界的支持,这样既少了用字又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避免混淆,真是一举多得的事。“肽”和“胜”最近语文界的一位朋友和我谈起化学用字“肽”和“胜”的区别,希望就我了解的一些情况作一介绍。严格地讲“肽”和“胜”是属于生物化学的用字,“肽”字最早见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医药卫生组于1954年11月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中,对应的英文名是peptide,沿用至今。“胜”字有两个出处,最早见于1922年北京协和医学校编印的《生理化学名词草案》,它对应的英文为proteins(今译为蛋白质)。另一个是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修订本)中,将缩氨酸,即n分子氨基酸,缩去n-1分子的水而成的化合物,总称为胜(peptide),亦称缩氨酸。这个字就等同于生化名词中的“肽”字,但在以后公布的1960年《化学命名原则》和1980年《化学命名原则》中,“胜”字就不再使用。“胜”字现在看起来并不陌生,因为它是“勝”字的简体字。但当时造这个字时,简体胜字尚未使用,而且作为化学新字读音为shēng(音生)属会意法造字。“蛋白(质)”与“朊”《科技术语研究》2000年第2期在“热点词\难点词纵横谈”栏目下,发表了几位专家对prion定名讨论的意见,大部分专家的建议中都赞成译为“××朊”或“朊××”。对于“朊”字的来历,本人翻阅了有关资料。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修订本)中写到“朊(音阮;英文名为protein):protein称为蛋白质,但不便用作复合名词的词根。故本小组(注:指化学名词审查小组)特从“月”从“元”创用新字“朊”,定音为“阮”,作为蛋白质复合名词的词根。1951年7月中国生物化学会上海分会在其所编订的生物化学名词草案中,亦决定将protein译成朊。在该书译名原则中写道:“protein拟译为朊。protein一字为1939年荷兰化学家Mulder所创,意即生物最基本之物质,今译作‘朊’,其意义同。”上面这段文字中,看后有个时间差的问题,就是说“朊”是由化学名词小组最先定的还是中国生物化学名词上海分会定的。经查找资料,这段说明文字虽刊登在1953年《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修订本)的附录中,但1951年7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中已经使用了这个字,后因有些人对造这个字有意见,故在1953年修订本中加了说明,仍坚持使用“朊”字。“朊”字,由化学名词小组制订的,另外一个佐证:由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医药卫生组于1955年4月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中,protein仍译为蛋白[质],这是解放后第一个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看来是没有采纳化学名词小组的意见。这个词的译名在化学和生化界引起了混乱,直到1975年为配合1960年《化学命名原则》的修订工作,中国化学会化学名词小组,对“朊”字进行了讨论,提出废止“朊”这个生僻的单音词,代以通用的多音词“蛋白(质)”。尔后,我国第一本《英汉生物化学词汇》(科学出版社,1977)出版时,在该书前言中曾写到:“蛋白质或蛋白”(protein)与“朊”,经讨论推荐用“蛋白质或蛋白”,不再用“朊”。《英汉生物化学词汇》出版时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很重视,当时参加编订的单位有二十余个。1984年出版的《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也全部将“朊”改用“蛋白质”或“蛋白”。至此“朊”字使用频率逐渐降低。1990年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中也没有出现“朊”这个词。似乎这个争议已不复存在,但在前面提到对prion一词定名讨论中,生化界的专家们把“朊”字又提了出来,就此我曾请教过有关专家,若定名为“××朊”或“朊××”就必须对“朊”字有个说明赋予它新的含义,因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84年6月5日(84)第4号简报“化学用字及读音”讨论会纪要中,重申1975年废除“朊”字的决定,“朊”的换用字为蛋白或蛋白质。关于1975年为何废止使用“朊”,主要是减少化学用字特别是造新字,二是尊重生化学界的意见,因为蛋白(质)一词在生化界已经使用习惯不便于更改。这次讨论对prion定名又启用“朊”字,笔者认为若“朊”字没有新的含义,仍代表“蛋白(质)”还是不造新字,使用“××蛋白”或“蛋白××”为好。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5月15日,第二届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召开了《地质学名词》(第二版)二审会。相关专家卢民杰、陈磊、贾建亮、田夏、乔彦松、王燕、刘俊来、孙春林、周喜文、杨言辰、刘建辉、刘金婷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卢民杰研究员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卢民杰对已完成的《地质学名词》(第二版)初稿修改建议的报告,随后,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进一步梳理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修改建议,确定了《地质学名词》(第二版)定  相似文献   

8.
在《周易时论合编图象几表》中,方孔炤(1591—1655年)记载他对《崇祯历书》"故约其概",使后人误认为"《崇祯历书》约"是《崇祯历书》的约略或概要。研究发现它大量引用或改写王英明《重刻历体略》内容,与《崇祯历书》无关。王英明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撰《历体略》,两年后病逝。崇祯十二年(1639年)次子王□初刊《历体略》。顺治三年(1646年)汲古阁重刻时,增订的补注中提到《崇祯历书》,因而误导方孔炤,误认他采用的《重刻历体略》内容来自《崇祯历书》的概要,而名为"《崇祯历书》约"。基于此一发现,我们得重新评估方孔炤对西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任务中,有一项是审定新词.《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和《中国科技术语》(原刊名《科技术语研究》)从1991年到2007年分八批共刊登了天文学新词1 667个.现在,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收集审定了第九批新词148个.希望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成最终的审定.  相似文献   

10.
书讯     
W.海森堡等:《论近代物理学》 (W.Heisenberg等:《On Modern Physics》,纽约,Clarkson N.Potter,1961年, 108页) 本书是一个论文集,内有五篇文章:(1)W.海森堡:《普朗克的发现和原子物理学哲学问题》(1958年9月4日所作的报告),(2)《关于W.海森堡的报告的讨论》,(3)E.薛定格:《论物质的映象》(1952年9月4日所作的报告),(4)M.玻恩:《一个欧洲科学家的沉思》(1957年9月5日所作的报告),(5)P.奥格尔:《科学认识的方法与极限》(1952年9月5日所作报告)。  相似文献   

11.
“苷”和“甙”英文glycoside对应的中文译名为 [糖 ]苷又称配糖物 ,简称“苷” ,旧称“甙”。它是由糖类通过它们的还原性基团与其他含有羟基的物质如醇类、酚类、甾醇等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苷”和“甙”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glycoside最早的译名出现在 1 93 2年。当时 ,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中 ,在第 86节复杂之糖类项下定为“配糖物”。 1 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第 92节 ,将 glycoside一词定为“甙”[旧称配糖物 ]。后又于 1 95…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正式公布的名词有《生物物理学名词(第二版)》《核医学名词》和《呼吸病学名词》,正在预公布期的名词有《化工名词(二)基本有机化工名词》《化工名词(三)化学工程基础名词》《结核病学名词》《植物学名词(第二版)》《中国古代史名词》和《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欢迎广大读者通过术语在线(www.termonline.cn)和全国科  相似文献   

13.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以《关于一些植物学术语的中译等问题》为题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载《植物分类学报》28(5):419—424.1990和《广西植物》15(2):189—192.1995),其中对《植物学名词》中的三个术语的中文翻译方面提出了不同意见,现介绍于下。1.hypanthium(托杯) 是被子植物 某些群的花的一种构造,由花托、花被和雄蕊等共同形成,呈盘状、碗状、杯状、坛状或筒状。“托杯”只能代表五种形状之一种,不够恰当。王文采建议改为“被丝托”(“被”代表花被,“丝”代表雄蕊)。2.tepal(被片) 建议改用“花被片”,因这种译法明确,意义毫不含糊,一看就了解是花褙的成员,不会发生混淆。3.bilateral symmetry(两侧对称,左右对称)是指花有一个对称面的现象,如唇形科植物。而bilateral(双面对称的)这一术语又指花有两个对称面的现象,如罂粟科荷色牡丹属。上述两个英文术语非常相似,容易引起混淆,为避免混淆,王文采建议不应用上述二英文术语,建议在描述有一个对称面的花时选用以下两术语:zygomorphic(左右对称的)或monosymmetrical(单面对称的),代替bilateral symmetry的名词可用zygomorphy(左右对称);建议在描述有两个对称面的花时,选用disymmetrical(双面对称的)。(高素婷摘编)  相似文献   

14.
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费耶阿本德(Paul K.Feyerabend,1924—)是美国科学哲学家。他在转向哲学研究之前,曾广泛研究过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和戏剧。他的主要科学方法论著作是《反对方法:一种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1975年)以及于1981年出版的两卷本哲学论文集:《实在论,唯理主义和科学方法》(第一卷)和《经验主义问题》(第二卷)。作为他的代表作,《反对方法》还于1976年出版了增订的德文版,本名为《反对方法约束》(Wider den Methodenzwang)。此外,他还为答复对该书的批评,写了《一个自由社会中的科学》(1978年)  相似文献   

15.
本刊编辑部收到罗庆文同志的《宇观过程的本质——与戴文赛同志商榷》一稿,对戴文赛同志的两篇文章《宇观的物质过程》(原载《哲学研究》1962年第4期)、《宇观过程的特征》[原载《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第8卷第1期(1964年)]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19-19,22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层板包扎结构(或称"多层包扎结构")高压容器自从20世纪30年代被发明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化肥生产的氨合成塔、尿素合成塔(以下简称"尿塔")、铜洗塔等高压设备中.如何合理评价或评估在用层板包扎高压容,器尤其是尿塔的安全性和剩余寿命,合理确定它们的使用年限,排除它们中间所存在的潜在危险是工业界极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的创作分为思想萌发、著作构思、首次正式写作、创作《反杜林论》、再次正式写作和手稿整理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致马克思(1858年7月14日)》、《毕希纳》、《恩格斯致马克思(1873年5月30日)》、《自然科学的辩证法》、《1878年的计划》、《1880年的计划》和《四束手稿目录》成为反映这一著作的创作意图和内容结构的主导性文献。因此,必须将这些文献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互文式研究,来客观地系统地编排《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次序。  相似文献   

18.
简讯     
2002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出版规范科技名词6种:《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9471条)、《医学名词》(7,整形外科学、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皮肤病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3076条)、《测绘学名词》(第二版,定义版,2077条)、《水产名词》(定义版,3321条)、《电力名词》(6272条)、《地理信息系统名词》(1808条)。 (邬江)  相似文献   

19.
卢嘉锡《天文学名词》(1987)《地理学名词》(1988)《土壤学名词》(1988)《微生物学名词》(1988)《大气科学名词》(1988)《地球物理学名词》(1988)《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学部分)(1988)《林学名词》(1989)《生理学名词》(1989)《遗传学名词》(1989)《医学名词》(一·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等)(1989)《海洋科学名词》(1989)《测绘学名词》(1990)《自动化名词》(1990)《生物化学名词 生物物理学名词》(1990)《古生物学名词》(1990)《化学名词》(1991)《植物学名词》(1991)《人体解剖学名词》(1991)《细胞生物学名词》(1992)《医学名词》(二·口腔学)(1992)《力学名词》(1993)《数学名词》(1993)《电子学名词》(1993)《地质学名词》(1993)《组织学名词 胚胎学名词》(1993)《农学名词》(1993)《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1994)《石油名词》(1994)《医学名词》(三·医学遗传学、免疫学、病理学)(1994)《化学工程名词》(1995)《医学名词》(四·心血管病学、肠胃病学等)(1995)《航海科技名词》(1996)《医学名词》(五·眼科学)(1996)《煤炭科技名词》(定义)(1996)《大气科学名词》(定义)(1996)《物理学名词》(1996)《动物学名词》(1996)《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1996) *截至1997年底,《铁道科技名词》、《公路交通科技名词》已正式公布出版。  相似文献   

20.
关于如何处理大数的定名,笔者觉得从小数定名的经历中可以得到启示。1977年王竹溪先生致函《物理》杂志,讲到最近接到来信,问及大小数的命名问题,特别抄录了1962年11月中国物理学会的建议,请《物理》杂志发表。抄录的文中提到1950年建议小数定名用"分厘毫丝忽微"六字。实际上,"分厘毫丝"及"微"被普遍采用,但"忽"(10-5)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