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创新科技》2018,(12):53-5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技能竞赛作为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更是功不可没。本文具体针对数学建模竞赛,从5个方面讨论了其对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重要影响,为高校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作为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思创融合”教育对创新创业人才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思创融合”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尚存在培养路径不明确、工作保障机制不顺、教育传承机制不顺、融合型师资培养渠道不足等问题。从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个视角,分析企业家精神教育培养是“思创融合”的核心点,并且从理顺教育机制、搭建师资融通平台和实践平台等方面论述企业家精神培养路径,有助于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提升“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教育正在兴起、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国家重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方式和思维也在发生改变,并且"互联网+"也为其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展现空间。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要基地,其教育模式应该顺应时代需求而相应调整。创客空间已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将其融入到高校的教育中能有效的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双实双创”实践教学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实双创"基地是指具有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特色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开展创新和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重庆文理学院涂铭旌院士团队对"双实双创"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建成了"5+1"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了一支校企一体化教师团队、并构建了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本研究对于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双创的生力军,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增强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高校肩负着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使命,必然要明晰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基于学界素质模型,形成新的模块化双创型人才素质模型,并围绕此模型提出双创型人才培养路径即加强双创课程体系建设、双创师资队伍体系建设、双创实践平台体系建设和双创教育组织环境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双创"背景下,国家对于"三创"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学生作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力量,也是"三创"人才的潜力所在。创客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基于"三创"教育理论,研究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如何开展创客教育值得深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在这种艰巨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双创"教育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而我国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管理工作不到位、部门之间协作程度低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所以该文重在理解大学思政教育以及"双创"教育的内涵,探讨当代大学如何开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无人水下运载技术实验室为基点,探讨新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法。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创新人才少、培养慢的问题原因,进而说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作为高校科学技术领域的"心脏",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实践与创新引导的重要作用,其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双创型"科技竞赛在新时代有着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特殊教育功能,且实验室在组织、引导学生竞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无人水下运载技术平台为例,介绍了实验室通过科技竞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赖于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创型"人才队伍。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为社会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该文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我国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因素,从理论、制度和实践三个层面构建以国家、社会、高校为主体的多元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创新科技》2018,(10):61-63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力的相关学位论文、期刊论文等文献进行检索并归纳,概括总结出当前国内学者主要从"双创"政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高校产学研建设以及环境层次对大学生"双创"活动的影响4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高校、政府、企业以及大学生4类主体之间的相关活动。提出了大学生应当将"双创"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政府应该建立并完善"双创"教育体系、高校应该加大与地方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以及政府应当引导高水平"双创"环境建设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在于,"双创"的新形势下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辅导员肩负高校"双创"人才培养重要使命。高校辅导员开展"双创"教育大氛围逐渐形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现实要求我们辅导员要从提升责任意识、清晰工作内涵、加强实践探索、提升教育能力等方面做好"双创"教育工作的应对。  相似文献   

12.
高校创客实验室建设是高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开展创客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高校创客实验室建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从师资力量、教学、创新创业平台及成果等几个方面构建了高校创客实验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其相应的ANP(网络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并通过SD软件计算出各指标权重系数,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改善,以促进高校创客实验室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双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之下,"双创"代表了我国的科技创新以及技术创新,随着"双创"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企业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当中。那么面对高校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也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段路程,所以在双创视域下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极其重要。因为在企业的发展道路中,创新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所以面对人才的招纳中,更加注重于创新人才。所以针对这一社会现象,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立足甘肃戈壁生态农业概况,分析戈壁生态农业人才制约因素,总结近年高职涉农专业戈壁生态农业方向"双创"人才培养现状,探究"双创"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和目标,试构建农业类高职学生戈壁生态农业"订制型"+"实战型"+"浸泡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探索服务戈壁生态农业高职学生"双创"能力"111+2X"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目标下,培养"双创型"人才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教育措施。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在目前的"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教育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片面,目标导向不明确,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等瓶颈,提出教育观念转变、优化"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以"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融合""个体学习与团队协作研究相融合""双创训练与原有课程体系相融合"的思想为指导,从基础理论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师资团队构建三个方面着手,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体教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中,从而培养出适合学校原有特色和社会现有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创客运动在我国蓬勃发展,创客运动与教育领域的碰撞孕育了社会创新教育的新范式——创客教育。在创客运动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个性化教育为实施手段,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内涵模糊、师资力量匮乏、课程体系不健全3个方面,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集中在教育资源与手段、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3个方面。当前,我国构建众创空间开展创客活动方兴未艾,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必须注重以培养校园内部创客文化为核心,以"做中学"为主要路径,以社会化多元评估为抓手,以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的创客教育,正在改变高校创新实践模式,对高校实验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以创客教育的视野重新审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学、创、享"和"传、帮、带"及"混年段"为导向,从指导理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实践条件六个维度入手,构建创客教育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模式,搭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并实施实践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9.
切实有效地开展"双创"教育培训活动,有利于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本文分析了平顶山市高等院校"双创"工作开展的现状,依据平顶山市地方经济特点和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引入创业心理测评体系和创业素质评价系统、加强创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优化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第二课堂、构建针对"双创型"人才合理的评价体系、完善师资结构建设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交通类"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创新和创业教育所存在的三大问题,从课程体系、培养途径、管理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四个子系统构建了交通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