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迅先生给予冯至“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褒扬,是因诗人中后期的创作。如今看来.诗人早期创作的四首叙事诗的成就也不容小觑,它们包蕴的诗人生命意识的清醒姿态,诗人的“家园”意识,以及诗人在生命荒原中“无家可归”的惶惑和“寻家无着”的焦灼,无不使之带上了一种超越时代思想情绪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文婧  刘洪泉 《科技资讯》2006,(1):159-160
春、秋在中英诗歌的内涵有所不同,中国诗人喜欢“悲秋”、“伤春”,而英国诗人则倾向于歌颂春的活力与秋的丰收。二者之间的差别源于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主要是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同光体”开创了一条诗歌创作的“荒寒之路”,维护了中国古典诗歌最后的辉煌。重在探究同光体诗人作为文化精英守望古典诗歌的心路历程,剖析他们在坚守古典韵致的同时所流露的承担的痛苦,试图对同光体诗人作心理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描写自然,抒发诗人情怀和志向的“托物明志”类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生动丰满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为传唱。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和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托物明志”类诗歌在“形象群体”相互关系上以及“形象”、“诗人自我形象”和“诗歌主题”相互关系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透脱”说是杨万里诗论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强调诗人要胸襟透脱,不为世俗情见所束缚;二是强调诗人要破除对权威偶像、学问定法和“故我”的执迷,,“不听陈言只听天”,师心法天,以变求进,三是强调学习前人的诗歌,要脱略形迹,深参透悟,领会其实质内涵,把握诗歌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创作的传达过程中作家时常碰到“词不迭意”、“文不逮意”的“语言痛苦”问题,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复杂原因。从语言角度入手,运用结构主义语言观的观照方式,探析文学语言作为通用符号和私人话语所具有的双重特性,以此解释“语言痛苦”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穆旦诗里不但包含着“现代意识”,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意识”,正是丰富的“历史意识”使得穆旦作品的现代意识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其他“九叶诗人”的诗作。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他的诗文修养和绘画技艺都具有极高的水平和重大的影响。明末出现的绘画“南北宗”之说,实际上是以文人画作为区分南北的主要标准,所以地域上的北方人王维被推举为“南宗之祖”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10.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新诗创作并发表诗作的诗人,可称为“初期白话三诗人”。在中国现代新诗的草创期,“初期白话三诗人”的新诗理论和新诗创作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对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对李商隐的人生经历与佛教的关系、其诗歌中的佛禅体现以及其超越痛苦的禅学观照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虽然李商隐与佛禅有着化不开的情缘,但由于其对人生过于执着,他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生的痛苦而达于光明的彼岸,永远也不能真正超尘出世,走向空虚寂灭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阿Q在精神胜利法中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避免了因要做他自己而产生的绝望。但当他碰到恋爱问题的时候,它就失灵了。他的求爱是源于这样一种深厚的“生命无意识”,是他的性别自我渴望获得认同与肯定的生命需要。这种生命需要如此本真,如此强烈,以至于他无法去粉饰。但阿Q合理的生命无意识在日趋没落的封建末世屡次遭到僵死冷酷的集体无意识的打击与摧残。他的恋爱悲剧堪称范例。当阿Q在生命无意识的驱动下稍一偏离集体无意识的严酷规范时,他的精神和肉体便被同类们的集体无意识无情地挤灭。  相似文献   

13.
刀耕火种,是人类最初的农业生产方式。但中国畲族一直到1949年之前,都在沿用这种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4.
赵霄长篇小说《谷弘胭》通过叙述一个山村里几个人物的坎坷命运,展示了他们对生与死或坦然、或抗争、或绝望的种种生存情状。通过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对死亡阴影的理解,用爱来消解对生的疑问与困惑,并在爱的基础上来超越死亡、超越生命痛苦和空幻,来探寻生的自由与意义,从而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面对“生死”之关,皆难以达到“认”的态度;而如果一旦达到这种“认”,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个我生命即将结束这个事实承认后的接受,于是,他或她可以进入到万般挣扎之后的某种心理上的平安状态。但是,处于“认”之阶段的人.他们对死亡的接受往往是无可奈何的、非心甘情愿的、被动与被迫的,只有由对个体生命生死之必然性的“认”,上升为对人类整体生命之生生死死之必然性的体认,并最终意识到宇宙万物皆有生死成毁之必然性,人们才能获得对死亡自觉自愿的接受,并在面对自我之死时做到完全的坦然和释然,这即是由“认”到“命”的过程,中国古代儒家学者称之为“乐天知命”。终极关怀与普遍性宗教信仰缺失的中国人,面对生死之关,大多数人也只能或只有依赖“命定”的思想观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家生死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古妇女在家庭中的生存状况及其生活风度也有某种自信与潇洒,其恋爱婚姻生活是情深且又通脱;南朝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是对“情文”关系的讨论。上述二者构成中古“悼亡”诗的背景。潘岳“悼亡”强调妻子亡去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江淹“悼亡”组诗有着各种角度的叙写与抒情;中古还有为他人而作的“悼亡”诗。中古“悼亡”诗的写作模式有三:诗作的哀痛之情在沉浸铺陈与抑制劝慰之间展开,与自然界的事物循环往复相比人生只有一次,诗人自我的孤独与悲伤。中古“悼亡”赋、文有叙事意味,夫妇双方都写到。思念诗作的叙写则从对方着笔。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的规范德育.当代学校德育从远离生命的规范德育向生命本体回归.其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引导个体生命获得意义,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增进师生生命之间自由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政治民主生活已渗入社会、集团、个人实践的各个环节,我们无法回避政治民主的兴起、发展、"入侵"。反思历史,作为政治生活的不同主体,从哲学视阈出发,我们会发现,政治生活的主宰是这般纷繁复杂。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下,政治民主也呼唤主体多元化。"主体"已成为当下我们审视现代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维度,成为现代政治的原初动力。从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40年代日常生活研究的提出,哲学家们把目光转向了现实生活。作为现代哲学的揭幕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着重探讨了生活范畴。日常生活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哲学话题。然而在全球化和工业化双重语境下,现代社会中的日常生活遭遇了非日常生活的冲击,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好日常生活的价值指向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乔治·桑后期转入了田园小说的创作,把民间文学时间的完备性移植于其中,以纵线延长表现出"时间回环节奏";又以"田园"生活为基本事实,以家庭生活为基本内核,揭示出人性的永恒价值和深刻的人道精神,最终形成了她"田园、艺术、精神"的三重统一体;同时,又以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时空结构,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家庭小说相得益彰,既形成对比而又强化了彼此的内在联系,从而使两者在艺术和精神上达到了某种补充、修正,甚至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