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入侵物种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生物地貌影响. 基于文献调研,以入侵物种与生物地貌的内涵与发展为切入点,总结了入侵物种的生物地貌作用机制与类型,综述了入侵植物、动物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貌影响、生态后果及其对生态修复与管理的启示,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一方面,该研究有助于系统认识入侵物种生物地貌效应的重要性及其研究进展;另一方面,聚焦于入侵物种生物地貌影响的生态后果,可为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与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栖息地偏好对物种之间竞争结果的影响,从生物入侵的角度,建立了带有栖息地偏好的模拟生态模型,通过模拟讨论了该模型的性质,并研究了一类新问题,得到某一类物种个体的固定概率与另外一类物种个体固定概率的比值与第一类物种对第一种植物的偏好、第二类物种对第二种植物的偏好、第一种植物占所有植物的比例,以及前两类物种总数的关系,并且推导出前两类物种的个体的后代占据整个种群的概率公式,进一步利用Moran过程讨论,给出相应的计算过程。得出结论:生态系统受栖息地偏好的影响,该结果对研究栖息地偏好在物种竞争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捕食者的捕获率受到被捕食者最大容量影响条件下的一类捕食模型对应的生态系统的恢复率与被捕食者最大容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系统的稳定均衡点处的Jacobian矩阵的主特征值的实部的绝对值"作为"恢复率",并通过理论与图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系统的预警长度较短,模型有较好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捕食者的捕获率受到被捕食者最大容量影响条件下的一类捕食模型对应的生态系统的恢复率与被捕食者最大容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系统的稳定均衡点处的Jacobian矩阵的主特征值的实部的绝对值"作为"恢复率",并通过理论与图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系统的预警长度较短,模型有较好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围绕生物多样性主要问题——物种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从食物网的角度究,(1)生物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本世纪70年代以前,生态学家普遍认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随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而提高;自70年代后期一些理论学家普遍向这一看法提出挑战以来,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两大阵营;(2)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食物网的关系:从食物网的角度综述了近半个世纪来生物多样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的研究结果,随着两大阵营的出现,食物网理论也从当初的营养级越多系统越稳定的观点转变为食物网随着食物链复杂性的增加而降低,但仍有许多科学家坚持以往的观点;(3)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关系和物种作用强度的关系:把食物网量化后提出了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强度的概念,研究发现一个生态系统是由这些强相互作用决定的,而大部分的弱相互作用对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影响作用;弱相互作用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具有时空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动力系统的分支理论研究了企业研发竞争模型,讨论了模型Nash均衡点的存在性与稳定性,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过大的研发投入水平调整速度将导致系统出现分支、混沌等复杂的动力学现象;与Nash均衡状态下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相比,系统进入分叉或混沌状态后的企业研发平均投入水平均有所下降;技术溢出率对企业研发平均投入水平的影响随系统状态的变化而不同.最后,应用延迟反馈控制法实现了对系统混沌态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围绕生物多样性主要问题--物种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从食物网的角度究,(1)生物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本世纪70年代以前,生态学家普遍认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随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而提高;自70年代后期一些理论学家普遍向这一看法提出挑战以来,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两大阵营;(2)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食物网的关系从食物网的角度综述了近半个世纪来生物多样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的研究结果,随着两大阵营的出现,食物网理论也从当初的营养级越多系统越稳定的观点转变为食物网随着食物链复杂性的增加而降低,但仍有许多科学家坚持以往的观点;(3)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关系和物种作用强度的关系把食物网量化后提出了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强度的概念,研究发现一个生态系统是由这些强相互作用决定的,而大部分的弱相互作用对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影响作用;弱相互作用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具有时空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等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简述生态系统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是非平衡系统,是典型的耗散自组织系统进行论述;并对系统有序、无序、混沌状态的概念和相关关系及渐变、突变、分岔的区别作解释。阐述生命自组织的基本特性及新种的形成过程,同时用熵值作为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证明了一个系统的熵值增加,物种多样性就丰富,熵值减少,物种多样性就较差。笔还就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围绕生物多样性主要问题——物种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从食物网的角度究,(1)生物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本世纪70年代以前,生态学家普遍认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随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而提高;自70年代后期一些理论学家普遍向这一看法提出挑战以来,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两大阵营;(2)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食物网的关系:从食物网的角度综述了近半个世纪来生物多样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的研究结果,随着两大阵营的出现,食物网理论也从当初的营养级越多系统越稳定的观点转变为食物网随着食物链复杂性的增加而降低,但仍有许多科学家坚持以往的观点;(3)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关系和物种作用强度的关系:把食物网量化后提出了物种阃的相互作用强度的概念,研究发现一个生态系统是由这些强相互作用决定的,而大部分的弱相互作用对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影响作用;弱相互作用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具有时空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将多孔羟基磷灰石(HAP)浸渍于掺杂Fe3+二氧化钛溶胶中再经干燥、烧结,制备出负载光催化剂。采用TEM、FT-IR和XRD对负载情况和物相进行了表征,此外重点讨论了不同的Fe3+掺杂量、煅烧温度和光照条件因素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Fe3+的掺杂量对光催化性能有较大影响,当掺杂量为0.5%时对甲基橙有最大降解率为43.6%;煅烧温度对于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更大,在600℃时由于锐钛矿和金红石共存而产生的混晶效应有利于催化性能的提高;此外研究还发现在卤钨灯下可获得最大降解率。  相似文献   

11.
客运专线运量预测对于制定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起决定性作用. 针对客运专线的特点,分析了不同层次旅客的出行需求,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郑西客运专线日客流量进行预测. 通过与近年该客运专线客流结果比较分析,发现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客流以及LOGIT预测结果非常接近,验证了模型在运量预测方面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γ-HCH和p,p’-DDT为代表的有机氯农药进入湖泊表层沉积物环境后的生物降解动力学特征,通过在实验室模拟水体-沉积物体系,比较灭菌样品与原样品的降解动力学过程,并综合分析体系中主要指标与降解速率之间的动态联系。结果表明农药残留动态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与实验数据拟合较好,相关系数范围为0.901~0.989,原样品的拟合效果优于灭菌样品。实验中γ-HCH和p,p’-DDT的生物降解率分别为44.4%和17.2%。降解体系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总有机碳指标与生物降解速率之间的动态联系主要通过微生物的降解活性相联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SD的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鉴现有技术创新相关研究,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构建了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刻画了技术创新系统内部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深入分析了技术创新系统内部结构.利用Vensim软件绘制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分析技术创新系统的反馈回路,并对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新产品比重、技术知识退化率和研发人员投入力度对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为保持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新产品比重不宜过高;在技术知识退化率变大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技术知识的积累;提高研发人员投入力度未必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及不可篡改等优势,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区块链技术发展中也遇到了如政府监管难、行业标准化不完善及违规违法行为频发等挑战.社会各界对于区块链技术发展前景各执己见,政府提出的各类扶植与管制政策对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影响及其程度尚不明确.基于此,对区块链这一典型的共性技术扩...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具时滞和扩散的SIR传染病模型,利用上下解及其迭代序列方法探讨在有界区域的半线性耦合抛物型方程组的渐近行为.结果表明,接触率小时问题的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Matlab的飞行器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Ecolifter为参考模型,推导适用于Matlab的飞行器系统运动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科学计算平台,求解飞行器运动方程,分析飞行器系统的动态稳定性,求解传递函数和过渡过程响应,研究飞行器设计参数对动态特性的影响.与传统的动态特性分析方法相比,利用Matlab分析飞行器系统动态特性更为简便,一体化设计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半开放系统中带平方衰减反应的三分子自催化反应扩散理论模型,给出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得到了模型的动力系统在相空间的平衡点、化学波产生的条件、能够产生的化学波类型。研究了行波解所具有的性质,编制了有限差分法计算程序,通过计算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自催化反应产生越来越多的催化剂,而平方衰减反应会消耗磁化剂。因此,能否产生化学波取决于反应系数与衰减系数的关系能否满足k=k2/k1u20<1。与带平方衰减的平方自催化反应扩散开放系统相比,由于边界对催化剂不是开放的,因此衰减系数在系统能否生成化学波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工程实践中绝对振动位移难以直接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准零刚度技术的新型传感系统。分析了欧拉压杆和传感系统的静力学特性,得到了传感系统具有准零刚度特性的条件;建立了传感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其求解,讨论了传感系统的等效阻尼、欧拉压杆负刚度与弹簧的刚度比和被测信号幅值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研究了传感系统在不同激励信号下的动态测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传感系统可以直接对微幅振动位移进行准确、实时的测量。该新型准零刚度振动位移传感系统可以为全状态反馈振动控制等问题提供一种可行或者更优的测量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基于线性轮胎特性的双半挂汽车列车四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从整体角度分析的建模方法.双半挂汽车列车由牵引车、第一节半挂车和第二节半挂车共计三个车辆单元组成.该方法采用对三个车辆单元进行受力和力矩平衡分析,对第二个和第三个车辆单元进行力矩平衡分析,对第三个车辆单元进行力矩平衡分析,可列出四个微分方程并进一步进行求解.与传统的分别对三个车辆单元进行受力和力矩平衡分析,列出的六个微分方程相比,整体法的优势在于无需过多代入求解车辆单元间的约束条件,减少了化简中的繁琐步骤,可有效防止计算过程中出错.在牵引车前轮角阶跃输入下,通过MATLAB仿真求解,两种方法的仿真结果一致,验证了整体法建模的正确性,为下一步建立更复杂的多挂汽车列车系统动力学模型奠定了基础.对低速和高速工况下的双半挂汽车列车各物理参数的仿真结果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后部放大效应,且高速工况下更容易失稳,进一步验证了整体法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汽车悬架液压减振器建立了由路面不平度激励模型、非线性悬架振动模型、考虑温度影响的减振器阻尼力试验数据模型、减振器热动力学模型子模型组成的耦合动力学效应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减振器阻尼力特性试验数据建立了考虑温度影响的非线性阻尼力试验模型,利用减振器发热特性试验数据辨识了减振器热动力学模型参数.利用所建立的耦合动力学理论模型预测了减振器温度上升动态过程,并进行了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减振器的热机耦合效应在高速行驶和较差路面条件下表现突出,而在低速或者良好路面条件下不明显;行驶车速、路面等级、环境温度与减振器周围空气流动速度、悬架非簧载质量、减振器壳体换热面积对减振器发热平衡温度高低具有很大影响,而悬架等效刚度、簧载质量和减振器壳体比热容参数对之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