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自中国新文学诞生以来,文艺大众化就是新文学作家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新文学发展的应有之义。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左翼文学运动的中心并贯穿了整个30年代甚至影响到四十年代乃至建国后的文学创作。左翼知识分子对文艺大众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成果。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文艺大众化本身的缺失,这次文艺大众化成为未完成的文艺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胡适是文学革命的首倡者和新文学的建设者,在文学革命的整个过程中,他始终表现了对新文学的热切关注和深刻思考.他以西方近代进步的文学观为参照,从批判中国传统文学观入手,结合自己的创作实验,从文学的形式、性质、体裁,到新文学的创作方法诸方面都做了大量的较为系统的论述,不仅为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做了导引和奠基工作,面且他的很多理论建树,对今日文学的发展仍有较多神益.本文试图对胡适文学观的内容做些粗浅深讨.  相似文献   

3.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作家全盘否定古诗词,视古诗词为"死文学",主张建立一种新文学--"活文学".他们倡导白话新诗,对古诗词进行了坚决的否定.但是,在"五四"后期尤其是"五四"落潮之后,"五四"新文学作家却一改"五四"时期的偏激态度,重新开始创作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肯定了古诗词.古诗词与新文学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新文学作家创作古诗词就成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是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丈发表后,对当时新文学的转向指明了方向.赵树理正是实现这一根本性转变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大众化创作,创造出为农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风格,成为政治话语与民间对话的一种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中生成的"赵树理方向"和"赵本山现象",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但在文艺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更具有一致性,它们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大众化":农民的话语和民间的艺术形式。赵树理和赵本山的成功就在于他们进行着一种"还文化给大众"的努力,以现世性、民众化和普遍受益性为主要内涵的世俗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以自己的作品成功地实现了文艺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现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作家对这种阶段性特征的认识等因素制约,中国新文学反帝主题的萌芽生长、兴衰起伏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30年代的反帝抗日文学,经由革命文学的倡导时期到"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的爆发、再到东北作家群的兴起,不断拓展和深化,最终上升为中国现代文学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创作之一。民族独立与阶级解放主题的交叉融合、不同政治倾向的作家的共同民族情感的艺术表达,构成了1930年代反帝抗日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意识形态化是古已有之的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意识形态化倾向则与近现代中国文人的强国梦想密切相关。通过赋予文学政治内质,使文学文本政治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方式建立公共的意识形态想象空间,以促成国民意识改变,来达成自己参与社会变革的政治目的,是现代主流作家参与文学活动的主要动力。这种文学的现代意识形态化建构,经历了晚清倡导、五四厘定、创造社明确、"左联"时期文学与革命结合、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再认知,有助于认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之一部的文学的主要特质。  相似文献   

8.
蹇先艾是“五四”后期登上文坛的老作家,也是第一个把边远贵州介绍给全国人民的很有特色的乡土作家。当“五四”文学革命由理论倡导进到文学建设的时候,蹇先艾还只是一个不满十六岁的中学生,就满怀热情地投入“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洪流。蹇先艾的文学生涯,是在新文学的哺育下开始的,又是追随着新文学的步伐前进的。在新文学(包括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他浇注了自己的汗水,贡献了自己的劳绩。蹇先艾在学生时代开始文学活动,以后长期从事教书生涯,是在学习和工作中从事写作  相似文献   

9.
6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关于文艺方针政策及基本理论的文献。它第一次全面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总结了新文学的历史经验教训,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文艺事业的基本性质、发展方向,阐述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社会生活、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与作品思想倾向的关系,文艺创作中借鉴与继承的关系,文艺工作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等一系列根本的理论问题。它开创了一个文艺的新时代———“工农兵文艺”的时代,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史的形象体系的基本格局———将文艺形象的中心从社…  相似文献   

10.
大众启蒙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交织是清末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知识阶层在日趋强烈的危机意识下的文化觉醒,促成了清末大众启蒙运动的兴起。在这个知识由上而下的传播过程中,新式传媒与藏书楼、阅报社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小说、戏曲等各种通俗文艺形式既是开启民智的手段,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大众化趋向,为此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和近代转型开启了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经历一个形式创新的过程,其中话语表达是影响群众接受的最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要宣传普及到普通群众中,必然要从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化必然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的网络数字化正改变着传统文学,代表了大众文化发展的主要文化形式和主流发展趋势。彰显着文学与大众的密切关系,使大众真正拥有了对于文学的权力。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学的概念,针对创作主体及工业化操作的大众化特征现象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让我们深入了解文学的新变化,使文学观念、文学手段与媒介传播保持同步。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在提倡文艺大众化运动时期,秉持一种继承、批判、超越的姿态。瞿秋白用发展的眼光,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论定五四运动的性质,指出:“五四”话语是知识分子与大众隔阂的新的起源;“五四”是欧化与文学宗派主义的起源;资产阶级的“五四”知识分子已经发生蜕变,新的文化革命只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进行。瞿秋白断定,“五四”革命精神必将被继承,“五四”文化革命必将继续。  相似文献   

14.
30年代,革命文学思潮声势浩大,使得很多作家转向谋求大众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文学.革命文学思潮的资源主要来源于当时的世界无产阶级文艺思潮,而当时中国国内民众普遍的政治文化心理诉求使得世界无产阶级文艺思潮在中国立足并最终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模式转向大众教育模式,高等学校无论是在招生规模还是专业设置、办学条件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高校的发展拓宽了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最突出的是教学质量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赋予教育教学工作以新的任务,同时对教育教学工作者与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督学作为教育管理人员中的一份子,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严格做到“五高五懂”与“十要十不要”,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大众群体中的传播过程,其主体、内容、路径和实践效果四个维度都有不同要求。在当下的社会变迁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必然面临挑战,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从大众化的传播来看马克思主义,对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的理论主张。作为文学形式先锋的胡适,从哲学层面上思考了形式和内容关系,并以此来规定文学革命的程序的方向。他不仅重视形式——语言的变革,也强调内容的变革,讲究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他强调形式的重要性,只是出于程序上的需要,即形式在先,内容在后,而这一点恰恰符合了“五四”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胡适对整个文学革命的突出贡献在于——语言的革命。  相似文献   

18.
康宏 《韶关学院学报》2001,22(10):37-41
英国20世纪前期进入大众化前数十年的高等教育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的目标、办学形式、高等教育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有诸多不同的发展特征.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进程迈进.中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基础和社会环境决定了我国应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从唐曲子到宋词,是千百年词史上的辉煌时期。词在唐宋时代,本是一种诉诸视听的音乐文艺。词的兴起和繁荣,都与唐宋时期的民俗息息相关。因此,词与民俗的关系,为词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此可以深入考察有关词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探讨以往词学研究中的若干深层问题。就某种意义而言,从唐宋词的初创到繁荣再到南宋中后期的雅化,恰好完成了一个悖论,既最终成就了宋词一代文学的地位,也结束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光荣。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大众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瓶颈。高校突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就业瓶颈关键在于树立以"就业力"为核心的人才质量观,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就业技巧指导,提高大学生工作胜任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