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本文用活化法分别以~(56)Fe(n,P)~(56)Mn和~(63)Cu(n,2n)~(62)Cu反应截面为标准,测量了14.61Mev中子的~(64)Zn(n,2n)~(63)Zn反应截面,其值分别为190.1±5.3mb和196.3±7.7mb。又以~(27)Al(n,P)~(27)Mg反应截面为标准,测量了14.13Mev、14.61Mev和14.85Mev三个能点的~(64)Zn(n,2n)~(63)Zn反应戡面,其值分别为116.0±8.7mb、189.4±14.2mb和197.2±14.8mb。活化生成核发射的γ射线用高纯锗(HPGc)γ谱议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2.
用中子活化法和离线γ能谱测量技术对2.8MeV中子引起的~(232)Th(n,γ)~(233)Th反应截面进行了测量.2.8 MeV强流中子由D-D中子发生器获得,中子注量率的波动通过测量伴随~3He粒子得到;中子的平均能量通过~(64)Zn(n,p)~(64)Cu和~(115)In(n,n′)~(115m)In的反应截面比得到.γ能谱采用低本底高分辨率高纯锗伽马谱仪进行测量.实验结果与已发布的截面数据及评价核数据库ENDF/B-Ⅷ.b4、JENDL-4.0u+和CENDL-3.1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利用模型程序TALYS-1.8对~(232)Th的中子俘获反应激发函数曲线进行理论计算,并与实验数据和评价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活化法以~(27)Al(n,α)~(24)Na 反应截面为中子注量标准,测得的14.9 MeV 中子~(65)Cu(n,2n)~(54)Cu 和~(46)Ti(n,p)~(46)Sc 反应截面分别为9334±32和297±10mb,测得的14.62MeV中子~(63)Cu(n,α)~(60)Co 反应截面值为42.3±1.5 mb.单能中子由 T(d,n)~4He 反应获得,中子能量是用铌锆截面比法测定的.在文中还把本文的结果与其他一些作者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补偿法”测定了电对 Fe(phen)3_-~(3+)/Fe(phen)3_-~(2+)和 Cu(phen)3_-~(2+)/Cu(phen)_-2~+(phen 为邻菲绕啉)的标准电极电位。前者1. 0636伏,后者为0. 0144伏,说明经邻菲绕啉络合后,提高了 Fe(Ⅲ)的氧化能力,相反降低了 Cu(Ⅱ)的氧化能力。由于 Fe 电对的测定值基本与文献报导相近,故方法是可靠的。对于半反应 Fe(phen)_3~(3+)+e≒Fe(phen)_3~(2+)的标准电极电位数据,已有报导,但对半反应 Cu(phen)_3~(2+)+e≒Cu(phen)_2~+的标准电极电位及测定方法尚未见报导。本文应用“补偿法”测电动势的方法,验证了铁离子邻菲绕啉络合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同时测定了铜离子邻菲绕啉络合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  相似文献   

5.
在硫酸介质中,在溴酸钾氧化罗丹明B的反应体系中,加入Cu(Ⅱ),能加速反应的进行,Cu(Ⅱ)对此褪色反应有催化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微量铜的催化动力学荧光法.研究了影响催化褪色反应速度的最佳条件,在最优化条件下,Cu(Ⅱ)浓度在8×10~(-8)μg/mL~2×10~(-6)μg/m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8 0,方法的检出限为2×10~(-8)μg/mL.对浓度为1×10~(-7)μg/mL的Cu(Ⅱ)标准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得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该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已应用于自来水、茶叶中Cu(Ⅱ)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6.3%~104.3%,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给出了高场(7.05 T)下高T_c超导体Y_1Ba_2Cu_8O_(7-δ)(δ=0.1)的核磁共振(NMR)研究结果。在室温下,测量了自制的Y_1,Ba_2Cu_8O_(7-δ)超导体中~(68)Cu的NMR谱及~(68)Cu的四极共振频率,计算了~(68)Cu核的四极耦合常数C和不对称性系数η,观察到~(68)Cu(I)的NMR谱的分裂。  相似文献   

7.
试验杂交水稻的分蘖数量除L301A×R29比不育系和常规高产品种“双桂36”较少外,D优63、D优64、青优中、协优64、威优64、威优35和华优63分别比其亲本和对照品种多,表现正显性超亲优势.青优中、协优64、威优64、威优35、华优63和D优63的分蘖数与~(32)P在分蘖中的分布(%)呈正相关.D优64、L301A×R29不呈正相关.D优63、D优64、协优64的分蘖数与~(14)C—同化物在化分蘖的分布(%)呈正相关,青优中、威优64、威优35华优63和L301A×R29不呈正相关.D优63、D优64、协优64和华优63的单苗干物重高于它们的亲本和对照品种.青优中、协优64、华优63、D优63、D优64的苗高也分别比其亲本和对照品种高.本文还讨论了杂交稻苗期生长优势、~(32)P和~(14)C在分蘖中的分布(%)与谷粒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用二—(2—乙基己基)磷酸的煤油溶液从0.4M硫酸钠溶液中萃取铜(Ⅱ)和锌的机理,发现其萃合物是CuR_2·2HR和ZnR_2·2HR。它们的萃取平衡能用下式表示: 式中,K_(12)~(Cu)=10~(-4.20±0.04),K_(12)~(Zn)=10~(-1.90±0.04)同时,考查了萃取温度和硫酸钠浓度对铜(Ⅱ)锌萃取的影响,并求萃革取反应热.△H_(Cu)=0.00±0.06KJ,△H_(Zn)=27.57±0.06KJ。  相似文献   

9.
利用~(57)Fe的穆斯堡尔效应对高温超导氧化物GdBa_2Cu_3O_(7-8)进行研究,分析Fe的价态与环境.Fe在氧化物中存在四个亚晶位(Fe(A),Fe(B),Fe(C),Fe(D)),其中Fe(A),Fe(B)和Fe(C)占据氧化物中Cu(1)的位置,只是氧配位不同;Fe(D)占据Cu(2)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Cu(Ⅱ)、Cd(Ⅱ)、Co(Ⅱ)、Pb(Ⅱ)的薄层色谱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无机阳离子 Cu(Ⅱ)、Cd(Ⅱ)、Co(Ⅱ)、Pb(Ⅱ)的薄层色谱特性,提出了分离和测定它们的薄层分析方法。以0.2mol/L HAC—0.2mol/LNaAc 为展开剂,在硅胶 H 板上分离 Cu(Ⅱ)、Cd(Ⅱ)、Co(Ⅱ)、Pb(Ⅱ)的混合物,用双硫腙喷雾显色,它们的 R_f 值分别为0.39,0.54,0.69,0.19;检测下限可达10~(-9)g;对这四种离子的混合水溶液进行五次平行测定,其变动系数依次为2.7%、4.5%、3.8%、2.4%,回收率均在96%~104%之间。用本法对地面水及电镀废水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温度25±0.1℃,离子强度μ=0.1(KNO_3)的条件下,用pH电位法测定了正辛烷基亚氨二乙酸与Mn(Ⅱ)、Fe(Ⅱ)、Co(Ⅱ)、Ni(Ⅱ)、Cu(Ⅱ)和Zn(Ⅱ)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 Mn(Ⅱ) Fe(Ⅱ) Co(Ⅱ) Ni(Ⅱ) Cu(Ⅱ) Zn(Ⅱ)1gK_(ML) 5.79 7.05 8.07 8.72 10.94 7.731gK_(ML_2) 4.84 6.01 6.04 5.78 6.01 5.981gK_(MHL)~(HL) — 1.02 1.92 1.26 — 1.41 采用过量金属离子中和曲线法和过量配体中和曲线法以及它们联合求解的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数据井对处理方法作了适当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测定Cu(ATSM)混悬剂中Cu(ATSM)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RP-HPLC法,用ODS柱,乙腈-水(含0.1%三氟乙酸)的梯度洗脱系统,检测波长为305 nm.结果 Cu(ATSM)在浓度为5~100!g·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7),检测限为2 ng(S/N=3),加样回收率为103.0%,RSD为1.98%(n=6).结论所建方法简便,灵敏度高,准确度好,专属性强,可为Cu(ATSM)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可行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了核内束缚核子有效半径随原于质量数A的依赖关系式,结合核子膨胀模型,很好地解释了~(12)C,~(56)Fe,~(64)Cu及~(116)Sn等核的EMC效应实验数据,最后,分析了EMC效应的微观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Cu-Fe-Ni三元系的计算相图设计制备了不同Cu质量分数的Cu-Fe64Ni36三元合金.通过电子探针仪、光学显微镜和热机械分析仪研究了淬火温度(1 000,1 100℃)及时效温度(600,700,800℃)对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热膨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ux(Fe0.64Ni0.36)100-x(x%,(100-x)%均为质量分数)合金在1 000℃保温24h淬火并在600℃时效100h后,其热膨胀系数明显减小.其中,Cu30(Fe0.64Ni0.36)70合金热膨胀系数为6.26×10-6℃-1,可以与电子封装中半导体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相匹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胡椒醛缩氨基硫脲(HBTS)与钴(Ⅱ)、镍(Ⅱ),铜(Ⅱ)和镉(Ⅱ)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合成了五个新配合物M(BTS)_2·nH_2O[M=Co(Ⅱ)、Ni(Ⅱ)、Cu(Ⅱ)和Cd(Ⅱ);n=0~3]和Cu(BTS)Ac·3H_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磁矩、~1H核磁共振谱、x一射线粉末衍射和差热分析等表征了配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化学热力学循环,系统地阐述了Cu(Ⅰ)与Cu(Ⅱ)相互转化条件,  相似文献   

17.
用 pH—pM 同时测定法测得5-磺基水杨酸(H_3L)-铜(Ⅱ)体系中生成的络合物 CuL 的稳定常数 K_1=10~(8.85),CuHL 的稳定常数 K_(CuHL)~(Cu)=10~(1.44),K_(CUHL)~H=10~(4.05)。又用 pH 电位滴定法测得络合物 CuL_2的逐级稳定常数 K_2=10~(6.85)。以上所有测定都是在25°±0.5℃及离子强度μ=1的条件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前曾报导,硫酸和盐酸中的Mn(Ⅱ)能加速UO_2~(2 )和U(Ⅳ)在阳树脂中的扩散,Cu(Ⅱ)一氯合离子能改善UO_2~(2 )氯合阴离子的色谱峰,为系统研究金属络合阴离子的加速作用,本文以4NHCl为介质,分别加入Zn(Ⅱ),In(Ⅲ)Co(Ⅱ)和Cr(Ⅲ)为流洗剂以流洗U(Ⅵ),得出了某些规律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利用简易合金靶材在Si(100)基底单靶磁控溅射制备Cu(Cr)、Gu(Mo)薄膜.研究薄膜在300~500℃退火前后的结构、电学及扩散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Cr、Mo的加入增强了Cu薄膜的(111)织构,且溅射态薄膜电阻率显著增加.真空退火后,Cu(200)和Cu(220)衍射峰增强,但薄膜保持较强的(111)织构.Cu(1.19%Cr)薄膜电阻率随温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加,400℃退火后电阻率最小,为2.76μΩ.cm,接近纯Cu薄膜(2.55μΩ.cm);而Cu(1.28%Mo)薄膜的电阻率一直呈下降趋势.Cu(1.28%Mo)薄膜在400℃退火30 min后,薄膜与Si基底间的互扩散深度约60 nm,与纯Cu薄膜(约70 nm)相似.而Cu(1.19%Cr)薄膜的互扩散深度较小为30 nm.Cr显著减小了Cu、Si之间的互扩散.这与Cr在薄膜/基体界面处的偏聚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几种电化学研究方法探讨了酸性氯盐水溶液中Cu(Ⅱ)离子在铂电极上阴极还原生成金属铜的反应机理和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在氯离子的摩尔浓度为1.5~4.0的酸性氯盐水溶液中,Cu(Ⅱ)离子主要以CuCl_4~(2-)络合离子形式存在,而CuCl_4~(2-)络合离子离解一个配位氯离子后在铂电极下进行分步放电还原生成金属铜。电极过程表现为扩散传质步骤控制的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