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的中介手段和过程,"技术人工物"是在技术过程和劳动过程中生成的.它具有三重属性:物理结构性,社会功能性,技术过程性.技术人工物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三重属性来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即人以改变自然创建人工自然的方式生存,而每一个具体的"技术人工物"的产生,又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相似文献   

2.
鲍尔格曼在探寻解救现代生存危机的现实经验之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焦点实践思想。首先,鲍尔格曼从海德格尔技术现象学的形而上学层面研究转向了经验层面研究,把对技术的研究从先验的领域拉到了现实的经验世界,为重新审视技术和探求解救生存危机的新道路创造了新途径。其次,他立足经验研究,从可经验的人工物出发,找到了现代技术的现象———设备,进而揭示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设备范式。范式的、经验的技术本质观为在现实中通过实践途径控制技术,解救生存危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再次,鲍尔格曼在海德格尔物的思想中看到了物的焦点力量,找到了在现实的经验世界解救生存危机的依靠力量,即物之存在的展现。最后,他提出依靠设备的对立物———物之存在的展现来克服设备范式,解救危机的焦点实践,开辟了解救现代生存危机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3.
阿尔伯特·伯格曼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与传统技术"聚焦物"本质相对立的"装置范式","装置范式"导致的交互行为的单向性和贫乏破坏了人类生活世界中的文化与意义。当前,信息技术装置不仅仅会破坏社会的意义,还会削弱人类个体生存的基本技能。然而,信息时代的技术还有另外一面,自然用户界面的创造可以联合"装置"与"聚焦物",在"装置范式"的基础上培育出"装置-聚焦物",并且建构界面生态系统来化解"装置范式"可能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生物学生存进化的意义上来看科学理论中形式逻辑与形而上学的矛盾,认为科学理论活动是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开放程序,在肉体生存意义上参与外部的信息源,信息运行方式,获得和转变生存信息的程序结构图景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老子思想视域中的双向度技术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既有的生存方式,技术的本性是单向度的。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单向度的技术进一步表现出了没有节制和限度的进攻性。而在老子提出的慈弱为用、辅而不为等思想主张中,却蕴含着一种双向度的技术理念,其内涵是通过守护、辅助他人他物,在使对象得以自主生长、自我养成的同时,实现主体的预期目标。为了人类的长久生存,我们应当汲取老子的实践智慧,转变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充分照顾他者的自在本性和生存欲求。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的诞生证明时代最大的变化是变化本身的真理性。然而,当"共感式参与"缺失的技术负面直击内心深层情感,人在沉浸于技术欣喜之余却无法把握与人工智能的相处模式,并全然陷入"人类越强大,社会越趋非人化"的怪圈。技术在确立人的生存本质的同时又遭遇使人的存在意义缺失难题,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彰显物质自由与遮蔽情感原欲的矛盾中。马克思的辩证实践思想为人工智能难题的开解提供启示。实践本身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生存论意义上的劳动与确立人类本质的实践并不具有同一性,合理把握实践的张力才能弥合人的存在与意义缺失的裂缝,坚持人工智能应用的人本原则是技术合理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乡村建筑及其技术的现代转向,以其具体的、感性而鲜活的方式诠释着"传统"与"现代"间矛盾与冲突。作为长期乡村生存实践而累积的建筑技术传统,以其所具有的地方性、经验性认知方式及其显性的、公共性的物质方式,展现它的乡土的人文气息、生存智慧,以致沉淀为生存于此的人的集体记忆。技术化运用使得以乡土技术表现的乡村建筑迅速消亡,乡村建筑这一"活"的乡土技术文化及由此形成的集体记忆在现代技术作用下被肢解、毁坏,包含着乡土精神、乡愁慰藉的另一种人类生存智慧与传统将失去。因此,乡村建筑现代建构及技术选择应该通过乡村规划、建立乡土建筑保护和工匠培养等措施,赋予乡土建筑及技术更丰富的现代性内涵,并使之对接并呈现于现代乡村建筑建设中,实现科技文化多样意义上的乡土传统自信与现代智慧自觉的融汇。  相似文献   

8.
工程的本质是工程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工程实践活动视角出发界定工程概念,并没有囊括工程本质的全部内涵。工程活动、工程师和工程物是工程整体的主要部分,工程的本质是这三者的本质的统一。工程在本质上是与人的生存及世界相关联的,工程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还是对人类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整体的敞开过程。工程通过工程活动建造工程物所开启的空间,聚集世界整体于一处,而让人的生存展开。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社会历史行为如果超出生态界限,则会出现对于人类来说的“生态矛盾”。生态矛盾表现为人类既依赖于生态,又反过来破坏生态的悖论。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这一矛盾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生态矛盾触动了“人类物种是持存还是毁灭”这一世界历史的存在论基础,但生态矛盾并没有改写马克思所确立的人类自由和解放这一世界历史目的。相反,生态矛盾作为资本逻辑向人和自然之间生存界限的拓展,本质上构成了世界历史的“自然辩证法”环节。依此原理,马克思的“三形态”说平行蕴含着人类文明形态的螺旋上升式演进:农业文明(人的依附性)——工业文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生态文明(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一辩证运动中,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既是生态矛盾的解决之路,也是实现世界历史目的的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和谐发展图景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要实现和谐发展蓝图必须处理好三大矛盾人自身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而要处理好这三大矛盾、实现和谐发展蓝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下加强人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这三大学科相统一的“大科学”的研究,以便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力图克服以往对技术规范研究中系统性不够、逻辑性不强、辩证性不好的缺陷,从建构技术规范的全程性、综合性、辩证性和实践性原则出发,认为技术规范的内容体系应该是由创造性和模仿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标准性与宜人性相结合、保密性与公开性相结合以及经济性与社会性相结合这五个方面构成的,并且文章最后提出了实施技术规范的途径主要应在技术家个体、技术组织以及政府三个层次展开,以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促进技术规范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技术建制和建制化问题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论文借用科学社会学的理论提出技术建制和建制化概念,以便对技术社会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上为大型经济组织和大型企业的改革提供依据。本论文的整个研究将把社会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组织学的分拆方法作为对技术建制与建制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运用模式、研究纲领、技术革命、技术共同体、符号维度、技术创新、技术变迁、制度变迁等概念,来分拆和说明技术建制和建制化的内涵。把技术建制分为社会性技术建制和企业性技术建制进行研究,并将技术创新和技术建制、技术建制化联系起来研究,最终归纳出技术增长和发展的模式:技术建制——技术创新——技术建制化——新的技术建制。  相似文献   

13.
技术的价值负荷过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远航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12):31-33,76
用技术形态论的观点,打开技术黑箱,具体分析技术的不同形态及其价值的负荷过程,有可能消解由来已久的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之争。技术是人的目的的展现方式,目的的设定就负荷了人的价值。技术在其形态转化过程中由于技术活动主体的不同,便设定了不同的目的,负荷了不同的价值,并使技术的潜在价值现实化,乃至出现发明目的与创新目的的相悖,这就是技术价值的异化。研究技术异化应该特别关注技术的商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追问技术必然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从分析技术本质入手,提出:如果技术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世界的一种关系,那么技术必然性就是这个关系的展现方式和展现的历史状态。它是指人类文明技术化的客观,历史性过程。应该从追问技术必然性中寻找技术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并根据此观点对人文主义者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进行反思。指出研究技术必然性问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技术行动的嵌入性与技术的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嵌入性视角考察技术的产业化,提出三种形式的技术行动嵌入性:认知嵌入性、技术系统的结构嵌入性和社会嵌入性,进而从知识和能力的建构,产业技术系统的建构和社会化的价值实现说明了产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三个技术推广和扩散模型的分析,一方面试图说明在技术进步速率不断加快,新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则试图分析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进步和技术选择上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和困难。并结合三个模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和引申出我国在从2G到3G无线通讯技术的过渡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可能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技术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三种新的技术理念:第一,和谐的技术价值负荷,倡导多元价值的对话与协商;第二,和谐的技术伦理观,扬弃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第三,技术批判与建构和谐,实时意识到技术进步可能产生的异化,积极建构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费恩伯格技术本质观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四个方面剖析了费恩伯格对现当代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的技术本质现的批判,阐述了费恩伯格在技术本质问题上的观点即他的“工具化理论”,进而探究了费恩伯格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9.
人工制品是理解技术的重要维度之一。人工制品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其“起源’’于已有的技术,发明的动力源于技术体系与人的耦合所决定的技术趋势;人工制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一个贯穿着技术趋势的不断具体化的过程,进化的实质在于人工制品在具体化的过程中获得作为存在的意义和厚度。  相似文献   

20.
自然对技术的作用后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之然规定技术反然性质,自然之律设定技术活动边界,时间之矢决定技术荷载风险.自然的技术后果为我们提供了技术具有异化倾向性、技术不可无所不能以及技术风险必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