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一枚人造蛋,彻底颠覆人类的传统思维。耄耋之年的李嘉诚,成功地将鸡蛋"转型升级",改变了人类几千年的"吃蛋史"。这枚"人造蛋",绝非让人闻风丧胆的"黑心假蛋",而是真正的高科技产物。从形状上看,人造蛋无壳,只是"人造蛋黄酱"。资料显示,"人造蛋"直接从植物中提取养分,又称"人造植物蛋"。它不含麸质与胆固醇,饱和脂肪比率低,营养价值比鸡蛋多1/4,保存时间更长,但售价仅约为鸡蛋的一半。口感如何?据第一批"品尝者"——比尔·盖茨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称:两蛋相比,真伪难辨。"人造蛋"将深刻地改变历史:一是改变人类的饮食方式,自"人造蛋"始,相信未来还将创造  相似文献   

2.
<正>曾几何时,国产食品自毁长城,食品安全引来无穷恐慌与诟病。如今,李嘉诚投资制造的人造植物蛋乘虚杀入市场,于2014年6月13日在香港正式发售——以绿色、营养、低价为招牌,引发养殖业界、餐饮业界一片哗然!人造鸡蛋能生鸡吗?人造鸡蛋与真鸡蛋一样吗?如果人造鸡蛋能生鸡,这可证明一大难  相似文献   

3.
<正>几天前,香港首富李嘉诚投资的"人造蛋"正式在当地超市售卖,据说当天引发市民抢购,货架几乎被清空。按计划,"人造蛋"不久将进入内地市场。在这枚蛋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之前,在人们日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的今天,小编带大家从"人造蛋"的长相、味道、研制、安全几个方面,对这一颠覆性的高科技产品做个科学的解读。至于  相似文献   

4.
现在所有烹饪如炒、烤、爆、烧、炸、炖、烩、焖、熘等都离不开火。几十万年以来,人类饮食文化似乎形成了一个天经地义的真理:唯有以火加热升高温度的方法才能把食物弄熟。但善于标新立异的日本人却对这一"真理"提出了挑战,他们采用超高压"压熟"了食品,引起世界烹饪界不小的震动。超高压烹饪食物的发明者为日本京都大学粮食科学研究所的林力丸博士。他奇迹般地在铁罐里把鸡蛋"压"熟了。与普通煮熟蛋相比,压熟的蛋不  相似文献   

5.
王燕 《科学之友》2005,(12):62-63
一个仲夏的下午,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的会议室里,人们正围绕着牛肉、鸡蛋、沙拉、杏仁等展开讨论,这并不是在谈论午餐的菜单,而是在对一次全美范围内爆发的由食物引起的疾病的研讨。出席会议的共有26位流行病学家,他们负责调查一次因食品污染引起的疾病爆发事件。这并不是人们常听说的有人饮用了未经消毒处理的牛奶,或食用了野餐时在酷热的太阳下放置过久变质了的鸡蛋而生病的事件,而是人们因食用了受到污染的各类食物而致病,例如受到污染的荷兰芹、嫩洋葱、莴苣、甜瓜等蔬果,土豆沙拉、鸡蛋、鸡肉、意大利香肠等冰箱冷冻食品以及热狗、…  相似文献   

6.
<正>近来,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热点后,食品圈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波澜。而此次事件的主角已超出了我们普通的认知范围,它们正是那些我们曾经只在科幻作品中看到的,包括人造牛奶和人造肉在内的人造食品。人造食品的出现难免让人喜忧参半。一方面,从科幻到现实,这意味着食物新资源的到来。另一方面,人们对它们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表示担忧。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2006,(6):47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之一。近日,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一位基因学家从基因进化的角度给出了答案——先有蛋而后有鸡!  相似文献   

8.
选择消化的人造肠子美国农业研究中心的生理学家雷蒙德·格拉恩发明了一种人造肠子,它能使人们知道肌体通过食物摄取了多少铁质。人造肠子是由一系列塑料小容器组成的,在这些小容器的内表面有一层消化酶,它能够在3个小时内  相似文献   

9.
焦大  刘增乾  张哲峰 《自然杂志》2019,41(5):313-324
自然界中的生物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与独特的功能特性,这主要归功于它们复杂而巧妙的微观组织结构。特别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生存竞争中,生物体进化出各种各样的天然武器,实现强力攻击与稳固防御这两种本身相互矛盾的技能之间的完美平衡。探索自然界"军备竞赛"中的材料科学能够从仿生角度为人造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宝贵的启示和灵感。文章阐明了典型天然武器的种类、形式、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特征,提炼了它们同步实现进攻与防御效果的共性的内在设计原则,总结了这些原则在促进新型仿生人造材料、器件与装置研发方面应用的最新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生物力学与仿生材料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抱怨食物越来越不香时,当我们越来越对自身的健康状态担心时,当我们在医院里花了一大把钱却仍然弄不清自己得了什么病时,我们想到过我们所吃的食物吗?尤其是肉、蛋和乳类食品.尽管今天我们吃的好些食物好像都是没有问题的,也是经过卫生检疫的,但其实污染早在食物生产的第一个环节就形成了.这就是今天人们并不太注意的动物饲料污染.人在吃肉,而产生肉的动物如牛、猪、羊、鸡等等吃的却是被污染的饲料、垃圾和粪便.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对于食物的偏好究竟是基于传统,还是基于基因?为了破解这个谜题,遗传学家沿着古丝绸之路,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人们通常都是根据自己的食物偏好来决定究竟要吃哪种食物,而食物偏好长期持续下去,便成为人们的饮食习惯。从长远角度看,由食物偏好演变而成的饮食习惯对我们的健康状况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巨大影响。当今世界,肥胖症以及2型糖尿病在普通人群甚至低龄人群中的高发病率,正好印证了"我们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食物偏好相关"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正因此,食物偏好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课题。  相似文献   

12.
<正>只要翻翻报纸、杂志,或者看看网页,总会发现极多关于食物的"搭配宜忌"。那些文章不厌其烦地告诉读者,A食品和B食品是绝配,B食品和C食品是相克……不过,如果我们足够细心就会发现,在很多"宜忌"的说法当中,都表现出对研究信息和科学道理的不恰当解读。这些说法有的以偏概全,有的夸大其词,有的缩小范围,往往引导人们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细枝末节的特例上,令人们在厨房里战战兢兢。  相似文献   

13.
<正>年届84岁的李嘉诚正在构建他想要的未来生活。近两年他及儿子的公司卖掉了许多内地物业、卖掉了屈臣氏部分股权、卖掉了亚洲货柜码头等价值近千亿的资产,千亿撤资之后,李嘉诚对科技的兴趣正在从信息领域延伸到生物界,这两大科技领域的区别就是一个关注人类的生活方式,一个关注人类的生存方式。如果"人造蛋"和打印肉类真的走进大众消费市场,人类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14.
有些冠心病人认为,鸡蛋是高胆固醇食品,怕长久食用后会加重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因而敬而远之。其观点对吗?用现代科学方法测定后可以知道,平均每枚鸡蛋含胆固醇约200毫克左右,含脂肪约5克,因此结论为鸡蛋是一种低热食物,不必担心。一些冠心病人只吃蛋白,不吃蛋黄,这种吃法也不科学。因为蛋黄除营养较蛋白更丰富外,  相似文献   

15.
仿生食品工程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仿生食品工程学建立的意义、性质和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结合仿生食品工程学的需要,引出大食品的概念,并把分形理论引入仿生食品工程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也许你正为食物里残存的农药而忧心忡忡,但是,当一位生物学家告诉你,我们所吃的食品本身所包含的毒素要比人造农药的残留高出1000倍时,你有何感想?也许你小心翼翼唯恐从医院里沾染上各种有害病菌,可事实上你从自己口袋的钱币上得到的病菌远甚于你从医院里得到的  相似文献   

17.
哥伦布与竖蛋这是一个关于伟大而又不走运的航海家哥伦布的故事。有一天,哥伦布正和他的手下闲谈。哥伦布忽发奇想,他拿出一个鸡蛋,问到:“谁能使鸡蛋站立起来?”怀着浓厚的好奇心,哥伦布的手下一个接着一个尝试,结果都失败了。于是,哥伦布不慌不忙地拿起鸡蛋,将鸡蛋的底部打破,鸡蛋就稳稳地站立起来了。这是一种属于“脑筋急转弯”的“投机取巧”之类的“狡猾行为”,虽然告诉人们,若是遇到困难,只要转动脑筋,一样可以解决,但并不是真正将鸡蛋竖起来。魔术师的“戏法”魔术师也能轻而易举地将鸡蛋竖起来,他们的“戏法”是——●在鸡蛋的下面…  相似文献   

18.
<正>大自然是天才的材料设计师与灵感源泉。对处于自然界"军备竞赛"中生物的典型天然武器的研究,促进新型仿生人造材料、器件与装置研发方面应用。《自然界"军备竞赛"中的材料科学》一文对此予以介绍和探讨。《给DNA甲基化检测装上GPS,看肿瘤细胞如何变花样》一文介绍了复旦大学于文强课题组独立研发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检测方法及应用。量子调控是在认识量子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新材料、构筑新结构、  相似文献   

19.
<正>人造指纹听起来像是在间谍大片里才会出现的高科技发明,而在今天,它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由韩国蔚山科学技术大学工程师高显铗带领的科学小组研发出的人造指纹是一款非常棒的发明。该指纹是由电子材料模仿指纹纹路设计出来的。贴在手指上后,能够感觉到压力、温度,甚至还能听到声音。虽然这项技术还没有在实验室外进行测试,但专家们相信,这项技术能为现有的仿生肢体添加感觉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你问我答     
问:为什么有些鸡蛋里会有血丝? 答:许多人认为这种血丝是小鸡开始孵化的标志。问题是现在从市场买来的鸡蛋大多数是来自饲养场的未受精蛋,何来孵化一说呢?其实这种带有血丝的鸡蛋被称之为“血斑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