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用遗传毒性测试评价不同饮用水处理工艺出水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对长江原水、常规工艺(混凝+沉淀+砂滤池)出水、强化常规工艺(混凝+沉淀+生物强化活性滤池)出水和生物活性炭工艺(混凝+沉淀+砂滤+生物活性炭滤池)出水进行遗传毒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水样浓度为0.13~1.00 L/皿时,长江原水、常规工艺出水和强化常规工艺出水可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显著升高,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则不能达到类似效果;长江原水、常规工艺出水和强化常规工艺出水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DNA损伤,并分别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而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仅在浓度为0.5 L/皿(相当于原水体积)时引起DNA损伤.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可有效应用于不同饮用水处理工艺出水的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通过中试模型对比了单纯臭氧化与催化臭氧化分别与生物活性炭联用深度水处理技术的除污染效能.结果表明,催化臭氧化比单纯臭氧化更能强化生物炭去除有机物.催化臭氧化与生物炭联用具有协同除污染作用,有效降低了生物活性炭的有机物负荷、减轻了生物炭出水有害物质的穿透.催化臭氧化出水中剩余臭氧更少与溶解氧含量更高等对后续生物炭滤池中生物活性的增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净水工艺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优势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对生物活性炭滤池与生物强化净水工艺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利用最大可能数法研究生物活性炭滤池与生物强化滤池中可培养的优势菌.实验结果表明,混凝、砂滤及生物强化过滤净水工艺对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均无明显影响;生物活性炭净水工艺则可使原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这是由于活性炭对微生物具有的较强吸附作用所致.通过分析R2A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群落,发现各生物滤池中可培养的微生物群落具有丰富多样性,且滤池间Dice遗传相似系数为0.69~0.86,即群落种类差异较小.生物活性炭滤池与生物强化滤池中可培养的主要优势菌为巨大芽胞杆菌、短小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豚鼠气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氏菌等.将PCR-SSCP技术与传统培养方法相结合,可分析生物滤池中的优势菌群,提高饮用水的生物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活性炭技术是净化微污染源水的有效手段,但其化学安全性值得关注。研究发现,活性炭出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仍有一定含量,AOC浓度仍达211 μg/L,并可检测到新的有机化合物,去除效果受炭种、源水水质和工艺运行等因素影响;活性炭对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果不稳定,生物活性炭对卤乙酸前质(HAAs)表现出较好去除效果,但对三卤甲烷前质(THMs)的去除效果有限,去除效果与活性炭类型和工艺运行参数等因素有关;活性炭技术可以去除大部分臭氧化副产物的溴酸盐和甲醛,但水厂用纯氧生产臭氧时,活性炭的处理情况有所不同。活性炭易于吸附微囊藻毒素,微生物对藻毒素也有降解作用,仍应注意源水水质情况。另外,活性炭能有效去除致突变活性物质,即使在活性炭吸附TOC饱和后,仍能显著地去除致突变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5.
探究不同施用量生物炭对不同生长期绿豆(Vigna radiata (L.) R. Wilczek)镉(Cd)吸收的阻控效果.通过盆栽试验,以Cd污染旱地土壤为基质,对其进行2.5%和5.0%(质量分数)的鸡粪生物炭添加处理,同时以无生物炭添加(0%)作为对照处理,所有处理均种植绿豆(生长周期为70 d),探讨不同施用量的生物炭对结荚期和收获期的土壤pH、土壤Cd化学形态以及绿豆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降低了结荚期和收获期绿豆植株中Cd的富集,且植株地上、地下部分Cd吸收对不同剂量生物炭添加的响应存在差异.结荚期,不同施用量生物炭添加均显著降低绿豆植株根部Cd含量,添加2.5%生物炭对绿豆植株茎部Cd富集的阻控效应最强,而添加5.0%生物炭对绿豆植株叶片Cd富集的阻控效应最强;收获期,绿豆植株地上部分(叶、茎)的Cd含量表现为添加2.5%生物炭处理显著低于添加5.0%生物炭处理,植株地下部分(根)的Cd含量则表现为添加5.0%生物炭处理显著低于添加2.5%生物炭处理.生物炭添加改变了土壤中Cd化学形态的分布,显著降低了酸可提取态Cd的相对含量.在结荚期与收获期,添加5.0%生物炭的土壤其酸可提取态Cd的相对含量均最低,对同一处理不同生长期而言,添加2.5%生物炭的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d占比减少的效果最显著,收获期降低幅度达26.68%.由此可见:在使用生物炭修复Cd污染土壤时,生物炭施用量、植物生长期和植物组织利用都应予以考虑.本研究结果可为农用旱地土壤污染治理与安全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商品微孔型活性炭在水处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利用优选煤配煤方案及对制备工艺的改进,调节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和吸附性能,制备新型净水用高效活性炭.研究了新型炭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在生物增强活性炭中的净水效能与功能菌载持能力.结果表明,使用10%大同煤和90%宁夏煤进行配煤,通过活化前氧化及深度活化工艺(GY-4)的引入,工艺GY-4所制备的炭样CGY-4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指标与中孔容积,其碘值为1 185 mg/g,亚甲蓝值为271.8 mg/g,SBET为1 316 m2/g;总孔容积Vtotal为1.149 cm3/g;中大孔率达到65.59%.与普通商品炭ZJ15相比,CGY-4所构建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BC-CGY-4)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对水中CODMn的处理效果提高了17.35%;CGY-4表面的生物量比ZJ15平均增加27.97%.  相似文献   

7.
高浓度有机物,高NH4+-N的黄浦江原水经预臭氧→高密度澄清池→砂滤→后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处理工艺后,水质明显优于传统处理工艺.其中臭氧生物活性炭部分对CODMn(高锰酸盐指数)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0.4%和18.9%.由于预臭氧相对预氯化能更好地发挥其氧化助凝作用,组合工艺中常规工艺部分对CODMn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达29.6%和81.0%,而传统工艺对CODMn和NH4+-N的去除率仅分别为22.3%和61.5%.考察了2种工艺出水藻毒素,溴酸盐浓度、三卤甲烷生成潜能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等指标,表明组合处理工艺更容易去除小分子有机物(臭氧生物活性炭部分对小于1kD的有机物去除率大于70%),三卤甲烷生成潜能比传统工艺降低41%,且藻毒素和溴酸盐指标均低于我国饮用水标准.由于组合处理工艺能基本去除NH4+-N,可以采用自由氯消毒用以解决传统氯胺消毒带来的亚硝胺等消毒副产物风险和氯胺的气味问题.在高温季节组合工艺澄清池中出现藻类大量生长的现象,可能与臭氧持续消毒时间较短有关,可通过联合预臭氧和预氯化工艺对组合处理工艺中预处理方式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市政污泥产量及无害化处置量均呈增加趋势,污泥堆肥技术成为研究与关注的热点,但传统堆肥中存在许多问题。为提高市政污泥堆肥腐殖化程度并减少氮素损失,通过好氧堆肥方法研究了添加生物炭对市政污泥堆肥腐殖质组分及氨气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7 d堆肥中,对照(C1)、添加5%生物炭(C2)、添加10%生物炭(C3)3个处理均达到腐熟标准。与对照相比,生物炭添加延长了堆体高温时间1~4 d,提高了堆体pH和EC,对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富里酸分解更彻底;堆肥结束时,C2堆体腐殖化指数、胡敏酸占有率和胡富比均高于对照,腐殖化效果最好。氨气释放主要在高温期,累计释放量C1(178.43 g/m2)>C3(151.28 g/m2)>C2(134.97 g/m2),堆肥结束C1、C2和C3总氮含量分别为11.67 g/kg 、13.48 g/kg和13.03 g/kg,添加生物炭有利于氮素保留。可见,生物炭在提高堆肥腐殖质稳定和减少氨气排放中具有良好效果,且5%添加量优于10%。  相似文献   

9.
生物炭是生物质经过热化学过程形成的一种多孔材料,具有优良的表面性能和结构,富含碳元素.生物炭的原料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是一种理想的活性炭替代材料.生物炭的高含碳量、大比表面积、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大的阳离子交换量等特性,使其在环境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概述几种常用的生物炭制备技术,探讨影响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因素,并重点介绍改性生物炭的几种方法及其在土壤修复、废水处理等环境领域的应用.此外,还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有关生物炭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物活性炭循环床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季节性微污染水体中污染物的生物-化学协同去除新技术,以安徽淮南段淮河水源水为研究对象,建立中试反应器,研究以颗粒活性炭作为吸附填料及微生物载体的循环床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物、氨氮和浊度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工艺对有机物和氨氮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生物活性炭循环床对高锰酸盐指数、UV254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稳定...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的化学氧化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论述了当前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化学氧化技术应用,包括二氧化氯、过氧化氢、臭氧、臭氧-生物活性炭、臭氧-过氧化氢,臭氧-辐射氧化、高锰酸钾氧化法的研究与应用。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于饮用水处理的发展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2.
根据华北地区某再生水厂的实际水质特点,通过实验比较了加氯消毒后水中TOC、NO2-对余氯消耗的影响;使用平行一级反应模型分析实验结果,发现折点氯化后亚硝酸盐耗氯反应的速率常数显著高于有机物耗氯反应,亚硝酸盐成为再生水中重要耗氯物质.为稳定再生水中余氯浓度,提出了2个方案:再生水中加氨或调节pH值,分别进行了模型拟合和实验效果分析.通过对比加氨和调pH值方案的余氯成分和所需药剂投量,得出调节水体至弱碱性(pH值为8.3)是更好的途径.本研究对再生水厂消毒工艺的设计、运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保证再生水水质安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水中二氧化氯与N,N-二乙基对苯二胺(DPD)反应产生粉色,其中二氧化氯中20%的氯转化成亚氯酸盐,显色反应与水中二氧化氯含量成正比,甘氨酸将水中的氯离子转化为氯化氨基乙酸而不干扰二氧化氯测定。研究了快速测定生活饮用水中二氧化氯的方法——DPD现场测定法,实验证明该方法快速、适用、准确、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微波处理、水浴加热、超声处理及高压均质对高温变性豆粕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通过实验证明微波处理和水浴加热对提高高温变性豆粕氮溶解指数效果明显,并对两种加热处理方式进行了正交L9(34)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微波(700 W)处理在pH 8.0,底物质量分数3%,时间5 min时氮溶解指数达到70.39%;加热处理高温变性豆粕的较佳条件为pH 8.0,反应时间90 min,底物质量分数为1%,其溶液氮溶解指数可达74.81%;但在较高底物质量分数(3%)下,加热处理高温变性豆粕的氮溶解指数只达到63.96%.微波处理后蛋白质的其他功能性要优于酶处理后的,因此微波加热处理高温变性豆粕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好氧微生物处理在三元复合驱采出水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在油田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要求能够尽量的回收原油,减少微生物对水中剩余原油的降解.研究采用已驯化好氧生物载体填料,通过原水的室内试验,考察微生物降解石油过程中,将原油用于自身代谢底物和将原油回收的比率.研究表明,164.53 mg/L的采出水中原油,约12%的原油被微生物吸收利用,80%原油被回收,同时还有约5%~8%处理过程中被挥发和损耗;如果污水处理工艺中,采用气浮装置进行原油的回收,微生物将原油用于自身转化利用率为5%.结果表明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好氧微生物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其维持自身生存所利用的原油较少,而用于三元污水的深度处理上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含溴黄浦江水臭氧化过程中溴酸根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6月的水质调查结果表明,黄浦江水中溴离子(Br-)含量为204.9~394.6 μg/L.溴离子在臭氧氧化和氯消毒工艺中消耗显著,但在混凝工艺中变化很小.水厂溴酸根离子(BrO-3)检出率较低(7.5%).经过生物活性炭(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BAC)处理后的出水溴离子有一定增加,可能源于活性炭还原了经臭氧氧化形成的高价态溴.臭氧小试实验表明,当黄浦江原水中稳态溶解臭氧浓度大于0.23 mg/L时,溴酸根离子生成速率大幅度增加,但此后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溴酸根生成速度几乎不变.臭氧暴露值ct与BrO-3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计算得到的溴酸根生成势k(μgBrO-3/(mgO3·min))受水中稳态溶解臭氧浓度值影响较大.原水中高浓度的氨氮和有机物是抑制溴酸根离子在臭氧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oxidizing removal of Cyclops of zooplankt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梅  Cui  Fuyi  Lin  Tao  An  Dong  Zhang  Min 《高技术通讯(英文版)》2006,12(1):86-90
0 IntroductionCyclops couldn’t be effectively inactivated by theconventional disinfection such as chlorination due to itsstronger resistance to oxidation.In addition,the motilityof Cyclops makes it easily penetrate sand filter into theclean water tank in waterworks , even municipal servicepipe .Adult Cyclops , with body length of one to severalmillimeters, may be caught by naked eye to bring con-sumers unsanitary sense and may become disease trans-mission mediumas the host of pathogenic para…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适宜的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组合,本试验通过在室内模拟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的NBPT与Nitrapyrin配比对石灰性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施入土壤1 d后80%已迅速水解,在5 d后已完全水解。在1-14 d不同浓度的NBPT均可显著抑制尿素水解(P0.05),且10%o NBPT可高效作用14 d,其脲酶抑制率为51%。添加抑制剂延缓了铵态氮的转化过程,各施肥处理土壤NH_4~+-N含量分别在第7、14、21天达到峰值,而各抑制剂处理NO_3~--N含量呈线性缓慢上升趋势。添加抑制剂各处理均降低了土壤氮素损失,相比单施尿素处理分别降低14%、22%、26%、28%(P0.05)。NBPT 5‰+Nitrapyrin可有效抑制尿素水解,减缓氮素转化过程,减少石灰性土壤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9.
二氧化氯预氧化控制饮用水三卤甲烷生成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饮用水中三卤甲烷(THMs)的生成,采用二氧化氯预氧化取代传统的预氯化.采用自制的二氧化氯,其纯度在99%以上,在避光/封口的条件下,投加2mg/L的二氧化氯与原水反应30min.通过超滤膜法分析不同分子量区间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的变化,发现大部分小分子物质被氯化生成THMs,经二氧化氯氧化后,发现不同分子量区间的THMFP均有所降低,且部分大分子物质变为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较难与氯发生反应生成THMs,说明THMs的生成不仅与分子量有关还与分子结构相关.另外,二氧化氯预氧化对色度和浊度都有比较明显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0.
飞灰水洗脱氯及其烧结稳定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以去离子水作为洗脱剂,考察了水洗前处理工艺(包括水灰比、水洗时间、水洗温度以及水洗次数)对飞灰中可溶性氯盐的洗脱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水洗工艺对飞灰烧结过程中重金属的稳定化促进效果。结果表明:在液固比为4时,水洗过程中约有93%的氯离子被洗脱而进入水相;水灰比是影响氯离子洗脱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氯离子洗脱量与水灰比的对数值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XRD结果证明了水洗过程中大量氯盐的洗脱以及低熔点含钙铝硅化合物的形成;同原始飞灰相比,水洗飞灰经烧结后其中的Pb、Cd、Ni的浸出浓度明显降低。800 ℃下烧结水洗飞灰可以使其中的重金属稳定化,浸出浓度均低于相应的标准限值。水洗工艺与烧结稳定化技术相结合明显降低了重金属的浸出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